日常生活中,人們都知道晚上11點之前應該睡覺,但是能做到的人寥寥無幾。說到底,還是因為這些人對於11點之前睡覺的意義不甚了解,不明白過了這個時間點睡覺到底對身體有多大的傷害。從中醫學的角度來說,晚上11點到淩晨1點是子時,這個時候是陰氣最重的時刻,之後陰氣漸衰,陽氣漸長。陰主靜,陽主動,與之相適應,人體此刻最需安靜,我們此時最宜安然入睡。因為子時氣血流注膽經,陽氣開始生發,而睡眠是保護陽氣最好的辦法。陽氣是生命之本,“陽強則壽,陽衰則夭”。如果你在這個時候熬夜,就會將剛剛生發起來的陽氣消耗掉,這對人體是極為不利的。子時睡覺養生發之機,從髒腑的角度來講也是養人的膽氣。“凡十一髒取決於膽”,若膽氣沒有生發起來,就會影響到其他髒腑的功能。生機養不住,整個人就會昏昏欲睡。
而現代人的生活方式,傷害最重的就是陽氣,比如吹空調、吃冷飲、靜坐不動等,都是極其傷陽的生活習慣。我從醫這麼多年來,陰虛的人,百例不見一二,絕大多數都是陽虛。而現代人生活習慣中最傷陽氣的就是熬夜。人體的陽氣就和天上的太陽一樣,如果人體缺少了陽氣,就好像自然萬物缺了陽光的照耀一樣,會夭折或者減壽的。人們常說,萬物生長靠太陽。其實人體也是一樣的,靠的就是陽氣的溫煦保護。陽氣在中醫術語裏麵被稱作“衛氣”,也就是保護人體的衛士。陽氣不足,表現在髒腑上就是腎陽虛,脾陽虛,身體氣血淤滯不前,對食物的運化能力不足,整個身體處於一種陰暗潮濕的環境當中,濕濁內聚,疾病叢生,連性格都會變得“內有憂愁暗恨生”。因此,睡好子時覺,從養生的角度來講是非常重要的。
對於睡午覺的意義,了解的人就更少了。堅持午休的人更是少之又少,尤其是上班族,因為工作忙或其他原因,根本沒有養成良好的午睡習慣。俗話說,“磨刀不誤砍柴工”,希望大家中午盡可能擠點時間睡會兒,特別是夏天,哪怕安靜地睡十幾分鍾,對身體及接下來的工作和學習都是大有裨益的。因為心屬火,夏季也屬火,暑氣一旦進入人體,兩個火燒到一塊兒,很容易就燒過頭,以致出現心火旺的症狀。
同時,汗為心之液,來自於血(我們平時經常說“血汗”)。夏天的時候,由於天氣很熱,身體為了散熱就要大量出汗。但要是出汗太多的話,就會傷陰,傷血,引起血燥火旺之症。所以我們適當午睡讓身體靜養一會兒,減少活動,防止汗液的過度排泄,有利於斂汗養血,以達到養陰平心降火之目的。《攝生消息論》上說得很好,“夏季更宜調息淨心,常如冰雪在心,炎熱亦於吾心少減,不可以熱為熱,更生熱矣”。所以,中醫養生強調“順四時”。夏季養生的重點就是養心、養神、防暑、防“火”。其實身體是非常聰明的,到夏天的時候,很多沒有午睡習慣的人,它也會“提醒”甚至“強迫”他們睡會兒。你去看看夏天的中午,再忙的人都扛不住,多少都得“眯瞪”一會兒。
至於午睡多長時間,這得根據個人的實際情況和自身的感覺體會來定,一般在15分鍾到1小時之間為好。如果是退休在家的老年人,那就可以多睡會兒,睡1小時左右,但也不要睡的時間過長,以免顛倒了陰陽;如果是工作時間比較緊張的朋友,則小睡上15分鍾到半小時也很管用,哪怕好好眯瞪10分鍾也比不睡好得多。在時間允許的情況下,睡長睡短就要看個人的實際體會,如果你感覺稍微多睡一會兒下午狀態會更好,那就稍微多睡一會兒;但有的人正好相反,睡的時間一長反倒把自己搞得迷迷糊糊不清醒了,好半天緩不過來,那睡之前就把鬧鍾調好,過猶不及,防止睡過頭了,搞亂了生物鍾。
在不同的季節,午睡也有不同的講究,尤其是在時間長短上應該有所不同。中醫養生講究“順四時”,其實睡午覺也應該“順四時”。俗話說“春困秋乏夏打盹”,春天有“春困”,夏天要養心,秋初有“秋乏”,而且這個時期內天氣比較熱,白天時間長,晚上相對睡得會少一些,所以白天應該好好睡午覺,尤其是夏天,睡的時間可以稍微長一點。而深秋和冬季白天比較短,夜晚睡眠的時間相對要長一些,午覺就可以少睡點,或是好好地“閉目養神”一會兒就可以。
所以,我建議大家要盡量養成午休的習慣,哪怕是短短的幾分鍾,大腦才會更靈活、反應更快,精力更旺盛,情緒更高,身體也會覺得非常輕鬆,做事也能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這樣既有利於工作,也有利於身體健康。
4.想要睡好又睡足,睡前養生有八法
我總跟病人強調科學的睡眠是養生的基礎,俗話說“吃得好不如睡得好”。睡能養血,睡能益氣,睡能健脾強胃,睡能強筋壯骨。我認為,睡眠時血更容易進入肝髒,而且能達到站立時的7倍。肝髒血流量的增加,有利於增強肝細胞的功能,提高解毒能力,並加快蛋白質、氨基酸、糖、脂肪、維生素等營養物質的代謝,從而維持機體內環境的穩定。人在夜晚熟睡時,分泌的生長激素是白天的5~7倍,能促進兒童和青少年的生長發育,激活中老年人體內的各種活性酶,加速新陳代謝,延緩衰老。
想要睡好,就要做好“睡前養生八法”。
第一法:要做好睡前調理。首先,睡前要心情安寧,全身放鬆,避免高強度的腦力活動,不要縱情談笑或憂思、憤怒、激動。其次,切忌吃得過飽,中醫學認為“胃不和則臥不安”,因此就寢前盡量少進食或不進食,尤其要忌茶、巧克力、咖啡、可可等影響睡眠的食物。
第二法:創造良好的睡眠環境。睡眠的環境一定要保持寧靜、柔和。現代研究發現,環境噪聲過高,會使人心率加快,血壓升高,表現出煩躁、心神不安,在這種環境裏,人很難入睡。在安靜或有柔和音樂伴奏的環境之下,人能很快進入睡眠狀態。
第三法:選擇最好的睡眠姿勢。中醫一般建議,最佳的睡覺姿勢應該是向右側臥,微曲雙腿。這種睡姿有助於全身肌肉的鬆弛,消除疲勞,同時減輕心髒受到的壓迫,還可以幫助食物朝十二指腸方向推進。所以應該盡可能采取這種最理想的姿勢。
第四法:睡中別張口。張口睡眠,肺髒易受冷空氣和灰塵等的刺激,有損健康。兒童張口睡眠久,則易前門牙突出和影響頜部的正常發育。
第五法:睡前別吃東西。臨睡進食,增加其胃腸負擔,也使人撐脹飽悶,既影響入睡,又易導致肥胖。另外,晚間要忌用濃茶、咖啡和酒。在睡前可喝杯熱奶,喝一碗小米粥或吃6~7個龍眼肉,聽聽音樂,按摩安眠穴和神門穴,都能幫助機體放鬆,容易入夢鄉。
第六法:睡前一盆湯。這個“一盆湯”是說在臨睡前用一盆熱水泡泡腳,大家千萬別誤會成喝一盆熱湯。睡前用熱水泡腳,能收到引血下行、安定心神的效果。
第七法:睡中不蒙頭。蒙頭掩麵睡覺,容易造成呼吸困難,容易吸入自己呼出的大量二氧化碳及身體蒸發出的有害物質,不利於身體健康。
第八法:選擇正確的睡眠方位。中醫學認為,春夏頭部宜向東,秋冬宜向西,因為東方屬陽主升,春夏頭向東臥,以應升發之氣,可以養人陽氣;西方屬陰主降,秋冬頭向西而臥,以應潛藏之氣,可養人陰氣。大部分養生家提醒,頭不宜向北臥,北為陰中之陰,頭為諸陽之會,易傷人陽氣。現代科學認為地球有磁場,分南極和北極;人體也有磁場,人體磁場以順應地球磁場為好。所以,蓋房子最好坐北朝南,睡覺的方向也最好與之同向,頭朝南。
養生詞典
安眠穴,經外穴名,奇穴。在翳風穴與風池穴連線的中點。
5.合理補覺有兩法,避免越睡越累
我的好多失眠病人都曾有過類似的說法:“胡大夫呀,我有一段時間加班熬夜,就想著找到機會趕緊補覺,沒想到越補越累,最後幹脆睡不著了。這是怎麼回事呀?”我告訴他們,對大多數人來說,理想的睡眠時間往往是8小時,睡到自然醒,且醒來後感覺神清氣爽,就證明睡眠時間充足、質量良好。但對部分人而言,平時因為工作忙碌、應酬增多,恐怕每天隻能睡6小時左右。這個時候,就有必要補一補覺了。否則,就會注意力不集中、情緒不穩、煩躁不安,甚至免疫力降低、皮膚老化等問題就會接踵而來。
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醫學院睡眠與時間生物學係的實驗室負責人戴維·丁格斯曾經說過:“經過某一段周期性睡眠缺失後,早晨多睡上一兩個小時的確有效果。最起碼,補覺能削弱周期性睡眠缺失帶給大腦的負麵影響”。丁格斯表示,“‘恢複睡眠’的確能夠改善缺眠者的表現,補覺時間越長,其神經活動測試的成績提高越多。在很大程度上,清醒度和敏捷度的恢複依賴於人們補覺的長度”。“不過,那些長期缺乏睡眠的人,不要指望周末睡上兩天懶覺睡眠就能補回來。長期缺覺將會令負麵影響不斷被積累,增加人們在工作中犯錯的風險。”他補充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