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有規律的生活,無疾病的煩擾
生活有規律,是健康的第一步!
——胡維勤
隨著生活節奏的日益加快,現代人的壓力增大,很多人為了完成工作開起了夜車,他們加班加點,雖然完成了上級交代的任務,卻付出了自己的健康作為代價。特別是最近幾年,白領因為加班猝死情況頻繁,為年輕人的健康敲響了警鍾。
我在工作時,也經常會被病人問到這樣的問題:“胡大夫,我怎樣才能保證自己的健康?”“胡大夫,作為一名白領,我要怎樣養生呢?”這個問題其實並不難,隻要大家把生活節奏慢下來,學會過有規律的生活,一切問題就會迎刃而解。
1.起居有常順天意,菩薩也會來幫你
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健康和長壽成為現代人的共同追求。從中醫的角度來看,當人們的生活和起居順應了自然以及遵循了常規,也就是說過著有規律有節奏的生活的人才能健康長壽。如果一個人的生活沒有規律,或者是節奏十分混亂,那麼就會對身體的健康以及長壽造成危害。正如中醫學所說的,“起居有常”就可以爭取健康長壽,而“起居無常”便會讓人“半百而衰也”!
我從事醫療保健工作這些年,遇見過的壽星都過著有規律的生活。人們會發現那些生活在農村過著“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生活的人,要比整天忙於工作不知道日出日落的人健康長壽。也就是說隻有起居有規律,才能健康長壽。每天早晨我都會在小區散步,小區中一些退休的老頭老太太就會問我:“胡教授,怎麼才能長壽呢?”“長壽有什麼秘訣嗎?”這時,我就會給他們講述一則故事:
三國時代,魏國和蜀國在五丈原進行交戰。魏國的將帥司馬懿在接見蜀國所派來的使者的時候,他不去談論軍事,而隻是詢問諸葛亮日常起居和作息。當他知道諸葛亮睡眠不規律,而且事事參與,哪怕連處罰士兵也自己去處理的時候,司馬懿就猜測出諸葛亮身體不佳,定會不久於人世,當然結果不出他所料。諸葛亮長期勞累過度,身心疲憊,去世時隻有53歲。
從古到今,因為起居沒有規律、勞累過度而壽命很短的人是很普遍的。
在春秋戰國時代,人們的平均壽命是非常低的,當時享年73歲的孔子,就算是壽星了。孔子之所以能長壽,是因為他的生活一直都很規律,沒有到規定的進餐時間,他是絕對不會進餐的,而且每年的春天,他都要堅持去春遊,使之身心放鬆安逸下來。
在我們的日常生活裏,有很多人為了工作,經常加班加點,甚至有時廢寢忘食,從而導致身體衰弱,早送性命,無不讓人惋惜。還有些人喜歡遊戲人生,經常通宵喝酒作樂,生活沒有一點規律,導致未老先衰,甚至可能短命而亡,這不是很可悲嗎?
事實上,起居有常是遵循了人身體的基本規律,也就是順應了人體的發展規律,反之則是違背人體的發展規律。從古到今,隻有順應規律的事情才能得到順利的發展,那些違背規律的必然得不到任何發展。所以,要想健康長壽,就必須順應身體的規律,也就要做到起居有常。
2.西洋參五味子茶,對治疲勞綜合征
作為行醫之人,我經常觀察身邊人的生活。其實,當代人的壓力的確很大。從出生到死亡,各種各樣的壓力伴隨著人的一生。比如,上學、就業、家庭、住房、養老等事情,一直圍繞在人們的身邊。麵對這麼多的問題,人們的生活呈現著高負荷的透支狀態。在這種情況下,有很多人認為,疲勞不算什麼,隻要休息一下就好了。其實,他們太不重視自己的身體了。他們不知道,長期疲勞會引起記憶力減退、脾氣粗暴、身體乏力、睡不好覺、腸胃不好、心慌氣短、陽痿早泄等症狀,這些症狀可以通過幾天的休息來得到改善。但是,如果長期這樣疲勞,又沒有進行有效的調理,就會形成疲勞綜合征。之後,就會出現身體各個器官功能的衰退、免疫力下降,從而引發早期的“疲勞綜合征”。
即使這樣,很多人還是不會把疲勞這件事放在心上,認為這也沒有什麼。等有時間了徹底休息一下就行了,沒什麼大不了!我就遇到過這樣的病人,一家大型貿易公司的老總,整天忙得不可開交,有一次終於累倒了,被家人送去醫院,檢查後說他是疲勞綜合征。他還覺得沒事,找到我這裏,原因就是他想總這樣也不行,所以想讓我幫著調理一下。我聽他說完後告訴他,你首先要做的,就是解決你的疲勞問題。他告訴我去醫院檢查了,結果是身體各器官除了因為疲勞功能較弱外,就沒有什麼重大損害了。他覺得問題不大,所以才想著用中醫調理調理。
我告訴他,你這種情況光調理是沒有用的,你首先要做到的,是減少工作量和緩解壓力,然後去進行適當的體育鍛煉。隻有在做這些的同時進行調理,才能收到滿意的效果;否則,他邊吃中藥邊熬夜,邊紮針灸邊想今年銷售目標達不到該怎麼辦,怎麼調都是沒用的。
當然,我也清楚叫他一下子扔下手裏的工作也是不可能的。所以我就先寫了一個“西洋參五味子茶”的小方子給他,叫他平時泡來當茶喝,暫時緩解疲勞綜合征帶來的各種不舒服,保護身體機能不被進一步損傷。這個方子的配伍是這樣的:西洋參3克,五味子5克,刺五加6克,丹參5克,田七2克,鬱金5克。喝的時候把所有藥洗幹淨後一起搗碎,用紗布袋包好,放進茶杯用滾水衝泡,當茶飲用,隨喝隨添水就可以了。
3.隨心所欲吃喝無益,疾病侵襲後悔無用
我們的飲食習慣很講究文化內涵。吃飯的時候要用圓桌,因為圓桌意味著吃飯的時候不分貴賤尊卑。吃飯時用的筷子,也是陰陽的體現,動的那根筷子是陽,而不動的那根筷子為陰。中國的飲食文化博大精深,有很多現狀讓你的飲食習慣也該改改了。
在以前如果生了孩子就要吃小米粥,而現在人們的生活水平提高了,要喝牛奶和雞湯,但催奶效果並不好。如果喝上一頓小米粥,奶水可能就多了,因為小米是種子,是可以發芽的,所以現在的人最好還是效仿前人的養生之道。
很多患者都會問我:“胡大夫,我特別愛吃味道濃重的食物,為什麼呢?”現在的人生活和工作的壓力都很大,為了調動身體內的元氣來頂住壓力,就會自然地多吃濃重的食物,可是經常吃濃重食物的就會造成脾胃虛弱,脾胃虛弱身體內的元氣就會不足,從而就會吃更濃重的食物,這樣就會形成一個惡性循環,久而久之就會讓疾病乘虛而入。
《本草綱目》中有“多食鹹則脈凝泣而變色;多食苦則皮槁而毛拔;多食辛則筋急而爪枯;多食酸則肉胝而唇揭;多食甘則骨痛而發落。此五味之所傷也”。這句話的意思是,鹹的東西吃多了,就會抑製血的生發,就會導致血的凝固,最後使臉色變黑;苦的食物吃多了,我們的皮膚就會枯槁,毛發就會脫落;辣的東西吃多了就會使筋失去彈性,手爪就會幹枯;酸的東西吃多了就會使肝氣生發太過而抑製脾土,使肌肉角質變厚而嘴唇外翻;甜的東西吃多了就會影響腎的收斂功能,損傷頭發。現代人應該少吃五味過度的食物。
除此之外,很多人還有很多不良的飲食習慣,殊不知這樣對你的健康會造成多麼壞的影響,當你真的沒有了健康,才知道健康的珍貴,何不開始就讓自己健健康康呢?
有些人飲食無規律,晚餐攝入大量的高能量食物,過剩的營養轉化成脂肪,導致肥胖。這時候我建議大家實行一日三餐或四餐製,定時定量,分配合理,做到“早餐吃好,中午吃飽,晚餐吃少”的膳食原則,養成良好的飲食和生活習慣。
有些人吃飯速度太快,大腦的食物中樞神經就會變得難以控製,這樣大腦在進食了過多的熱量後才會發出停止的信號,但此時體內已進食了過多的熱量。因此,吃飯時應細嚼慢咽,這樣既有利於食物與唾液澱粉酶的充分混合,又可以防止進食過多熱量,有利於預防肥胖。
還有一些人特別喜歡吃燙的食物,這種人患食管癌的概率要比常人大。調查表明,我國華北地區是食管癌高發區,70%~90%的患者喜歡吃70~88℃的燙食。動物試驗也已經證實,對小白鼠用75~80℃的熱水連續灌注25天後,其食管黏膜上皮增生、壞死,而後發生明顯的癌前期病變。
有些人偏嗜油炸、熏烤食物,長期過量進食油炸、熏烤食物,對健康有害。煎炸溫度低於200℃時,雜環胺形成很少,如果煎炸溫度超過200℃,煎炸時間超過2分鍾,則會形成大量雜環胺。雜環胺隨油炸食物進入人體,可損傷肝髒,使生長發育遲緩,生育功能減退,還有很強的致癌作用。
有些人臨睡前吃點心、零食,這樣容易攝入過多的熱量,超出機體的需要,多餘的熱量會轉化為脂肪儲存於體內。因此,為了你的體態美和健康,睡前還是盡量不要再進食了。
很多人不良的飲食習慣可能遠不止這些,希望大家都有一個意識,那就是通過注意飲食習慣來保養自己的身體,不能隨心所欲地吃吃喝喝,否則當疾病侵襲的時候悔之晚矣。
4.勞逸結合是養生之法,更是治國之道
古代醫家孫思邈認為,“養生之道,常欲小勞,但莫疲及強所不能堪耳”。即勞和逸的標準是“中和”,有常有節,不偏不過。隻有動靜結合勞逸適度,才能活動筋骨,通暢氣血,強健體魄,使身體安康。
一說勞逸結合,人們想到的就是形體方麵,其實,它也包括精神方麵。勞逸適度不僅能增強人的體質,使人精力充沛,而且還能使人的意誌堅強,精神振奮,對事業充滿進取心,工作積極。我經常會給那些不懂勞逸結合的人講這樣一則故事:
在春秋戰國的時候,孔子的高徒子貢去參加了一個祭神活動。回到書堂,孔子就問他:“子貢,你覺得這次的祭神活動好嗎?心裏有何感受?”子貢就回答說:“百姓們這次祭神活動熱鬧極了!大家又是唱歌,又是跳舞。”
聽到子貢的回答,孔子點了點頭。這時子貢反問道:“不知道他們這樣狂歡是為了什麼?”孔子笑著說道:“百姓們日夜勞作,沒有什麼休息的時候,隻能借節令好好地娛樂一番。但其中有很多道理,周朝的明君不會讓百姓隻勞不逸,就好像箭在弦上,張弛有度才可破甲除帝,對於百姓更是如此,勞逸結合才是治國之道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