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呼風喚雨是有時,“四忘”平穩度落差
隨著心理健康概念的普及,我勸病人要保持平常心,靜心養氣的時候,很多病人都會問我:“胡大夫,您說我是不是還應該去看看心理醫生?”“胡教授,我是不是該去經常做做心理輔導?”“胡老師,心態平衡這種事,得找專業人士幫忙引導吧?您認識相關專家不?”
這些病人裏麵讓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一個剛剛退休的國企老總。他來找我看病的時候,是兒子陪著來的,一進門他兒子就把我拉到一邊,悄聲說:“胡老,給您添麻煩了!我爸最近情緒很反常,一會兒要是不禮貌,您別介意啊!”開始給那位老總看病,我就明白他兒子為什麼事先要跟我說那些客氣話了,這個老總情緒波動非常大,前一秒還在長籲短歎老了沒用了,後一秒就突然勃然大怒,拍著桌子說自己沒病,不用來看病……原來,這位前老總退休之前經常上財經雜誌的封麵,整天忙得團團轉,身邊永遠前呼後擁。退休之後,這些突然間全都消失了,他非常不適應,漸漸就出現了情緒的反常。會找到我看病,是因為最近除了情緒問題,他還出現了失眠、頭痛、食欲不振等身體上的不適,他的家人擔心這樣下去,他的身體會出大問題,所以想給他做一次徹底的全麵檢查,然後好好調理。
我給他做了檢查後,對他說:“你的病要是再不治,真會釀成大禍呀!”
他嚇壞了,問我:“胡教授,我是不是得什麼絕症了?您可別瞞著我呀!”接著一臉感慨地歎息,“人老了,一退下來就沒人理了,身體也跟著垮了!唉!”
我對他說:“別害怕!你現在身體雖然不舒服,但是還沒有大問題,其實就是我們平時說的‘情緒病’。隻要能配合我治療,是可以完全恢複的,你現在首先要做到‘四忘’。”
他很詫異地反問:“死亡?!”
我笑著對他說,不是“死亡”,是“四忘”,並寫給他看。然後詳細給他解釋所謂“四忘”,是要忘年、忘形、忘懷、忘利。忘年,不去每天糾結自己年齡大了,人就能保持年輕的心態,心態年輕的人比自認已經老了的人更容易接近年輕人,參與多姿多彩的社會生活,參加各種體育活動,讓自己不但心年輕,身體也年輕;忘形,忘掉自己曾經的地位、身份和成就,用一顆平常心麵對自己和他人,就能活出自我、活出健康;忘懷,懂得忘懷的人才能做到不念往日榮辱、不計他人恩怨、不計自己得失,才能讓自己的內心保持恬淡、自適,最終達到讓自己身心俱適的養生高端境界;忘利,古人說“仁厚寡欲者壽”,就是說心存仁厚又淡泊名利的人才能長壽,地位、金錢、名譽這些東西固然誘人,但如果一個人每天心心念念都是這些,患得患失,他的心態又怎麼能平衡?不生病才怪!
最後我告訴他,人要是能真正做到這“四忘”,就能到達清心寡欲的境界,無所想、無所求的人,心態自然能夠平衡,心態平衡了,這些讓你不知如何是好的情緒病自然就無法找上你了。
後來這位老總沒有再來複診,直到第二年春節的時候,我早上門診的時候,他的兒子突然又來了,對我說實在太感謝了,他爸爸上次來看病之後,回家就給自己寫了一條“淡泊以明誌,寧靜以致遠”的橫幅掛在客廳,每天一發脾氣就自己跑去看,經過這段時間的調整,脾氣已經跟生病前沒有什麼差別了,那些失眠、頭痛的毛病,也都不知所蹤了。
這個病例之所以讓我過了這麼久還記憶猶新,是因為通過這個病例,我直觀地感受到了心病還需心藥醫的道理,學會“四忘”,保持心態平衡,健康長壽就不再是奢望。
5.我一直使用的隨身寶——呼吸靜心法
中醫說“心主神明”,可見中醫所說的心不單指心,也包括腦。我們常說用心做事、用心去想,就是指的中醫所說的心。保持心態平衡,首先要心靜,心靜自然心平,帶著平靜的心去做事,才是有利於身體健康的,否則就有可能收到相反的效果。
我這樣說,肯定有人要說:“胡大夫,你這麼說就太危言聳聽了吧?”那我說個真實事件來做證明!慢跑有益身體健康,這個相信大家不反對,而愛立信中國區的前總裁,就是在慢跑時突然倒在了跑步機上。他並不是有什麼不適宜跑步鍛煉的疾病,就是那一段時間工作繁忙,他經常邊跑邊思考,在心不靜的情況下去鍛煉,越運動心越不靜,最終突發心髒病,發生了不幸……由此可見靜心的重要性。
中醫認為人一定要睡子午覺,就是因為這樣做對益氣養心,準確來說就是對靜心非常有幫助。可是,對現代人而言,子時是午夜11點到1點,在這個時間睡覺還比較有保證;要在上午11點到下午1點的午時睡午覺,對大多數上班族而言都是很難實現的。在中南海工作期間,因為工作繁忙,我和同事們也遇到過這個問題。當時,同事們根據古籍中“調息淨心,常如冰雪在心,炎熱亦於吾心少藏”的養生記載,並結合實際情況,發明了“噓、嗬、呼、嘶、吹、嘻”六字訣調息靜心法,每天午飯後做一做,就能有效保證下午精力充沛。後來經西醫專業的同事研究,證明這套靜心法確實對調節人體的自主神經係統有明顯作用,有助於保健養生。
退休後,我仍然在堅持使用這套靜心法。現在已經80多歲了,我還能如此精力充沛、身體健康,我相信也有這套呼吸靜心法的功勞。所以我把它在這裏總結出來,希望對大家的養生保健也有一定幫助。
預備式:兩足開立,與肩同寬,頭正頸直,含胸拔背,鬆腰鬆胯,雙膝微屈,全身放鬆,呼吸自然。
總呼吸法:順腹式呼吸,先呼後吸,呼時讀字,同時提肛,體重移至足跟。
調息規律:每個字讀6遍後,調息一次,以稍事休息,恢複自然。
“噓”字呼吸要訣
噓,口型為兩唇微合,有橫繃之力,舌尖向前並向內微縮,上下齒間有微縫。
呼氣念噓字,足大趾輕輕點地,兩手自小腹前緩緩抬起,手背相對,經脅肋至與肩平,兩臂如鳥張翼向上、向左右分開,手心斜向上。兩眼反觀內照,隨呼氣之勢盡力瞪圓。呼氣盡吸氣時,屈臂兩手經麵前、胸腹前緩緩下落,垂於體側,再做第二次吐字。如此動作6次為一遍,做一次調息。
“嗬”字呼吸要訣
嗬,口型為半張,舌頂下齒,舌麵下壓。
呼氣念嗬字,足大趾輕輕點地,兩手掌心向裏由小腹前抬起,經體前至胸部兩乳中間位置向外翻掌,上托至眼部。呼氣盡吸氣時,翻轉手心向麵,經麵前、胸腹緩緩下落,垂於體側,再行第二次吐字。如此動作6次為一遍,做一次調息。
“呼”字呼吸要訣
呼,口型為撮口如管狀,舌向上微卷,用力前伸。
呼字時,足大趾輕輕點地,兩手自小腹前抬起,手心朝上,至臍部,左手外旋上托至頭頂,同時右手內旋下按至小腹前。呼氣盡吸氣時,左臂內旋變為掌心向裏,從麵前下落,同時右臂回旋掌心向裏向上,兩手在胸前交叉,左手在外,右手在裏,兩手內旋下按至腹前,自然垂於體側。再以同樣要領,右手上托,左手下按,做第二次吐字。如此交替共做6次為一遍,做一次調息。
“嘶”字呼吸要訣
嘶,口型為兩唇微後收,上下齒相合而不接觸,舌尖插上下之縫,微出。
呼氣念嘶字,兩手從小腹前抬起,逐漸轉掌心向上,至兩乳平,兩臂外旋,翻轉手心向外成立掌,指尖對喉,然後左右展臂寬胸推掌如鳥張翼。呼氣盡,隨吸氣之勢兩臂自然下落垂於體側,重複6次,調息。
“吹”字呼吸要訣
吹,口型為撮口,唇出音。
呼氣讀吹字,足五趾抓地,足心空起,兩臂自體側提起,繞長強、腎俞向前劃弧並經體前抬至鎖骨平,兩臂撐圓如抱球,兩手指尖相對。身體下蹲,兩臂隨之下落,呼氣盡時兩手落於膝蓋上部。下蹲時要做到身體正直。呼氣盡,隨吸氣之勢慢慢站起,兩臂自然下落垂於身體兩側。共做6次,調息。
“嘻”字呼吸要訣
嘻,口型為兩唇微啟,舌稍後縮,舌尖向下。有喜笑自得之貌。
呼氣念嘻字,足四、五趾點地。兩手自體側抬起如捧物狀,過腹至兩乳平,兩臂外旋翻轉手心向外,並向頭部托舉,兩手心轉向上,指尖相對。吸氣時五指分開,由頭部循身體兩側緩緩落下並以意引氣至足四趾端。重複6次,調息。
6.如果林黛玉能經常聽聽相聲
中醫治病善用“以形治形”的方法治療疾病,比如用蜣螂蟲治療便秘,蜣螂蟲就是我們平時說的屎殼郎,中醫認為蜣螂能搬走草地上的糞塊,也可以搬走人體內積存的糞塊。雖然實際藥理作用肯定不是這樣,但蜣螂蟲確實可以治療便秘也是不爭的事實。與這個情況類似,在中醫看來,治療情緒方麵的問題,比起藥物或食療,以情緒來克製情緒,達到保持心態的平衡的目的,才是最好的心態平衡方法。
其實,《黃帝內經》中就已經總結出了一套精妙絕倫又行之有效的“情誌生克法”,作為治療人們心理問題的方法來使用。這套方法簡單總結來說,就是“恐勝喜,喜勝悲,悲勝怒,怒勝思,思勝恐”。它的治療原理是通過分散病人對致病心理問題的注意力,來幫助他從某種過激的情緒中解脫出來,轉移到別的方麵,就是我們現在常說的移情作用。
日常生活中,如果我們能夠適度運用“情誌生克法”來調節自己的情緒,就能夠很好地平衡自己的心態,為身體健康添磚加瓦。
“喜勝悲”,《黃帝內經》說“憂則氣結,喜則百脈舒和”,當一個人沉浸在悲傷情緒中時,如果能用使他高興的事情調動起他歡樂的情緒,他的心情就能得到一定程度的緩解,不會影響身體健康。我曾經給一個心肺功能很差的小姑娘看過病,最後發現她最初患病的原因是失戀後心情總是處在悲傷情緒中,悲傷肺,最後引發了心肺功能方麵的疾病。我在給她看病的同時,經常開導她,並且建議她去看看相聲之類能讓人開心、歡笑的文藝演出,最終,她的身體和心情都得到了恢複。有時候我會想,林黛玉如果能經常聽聽相聲,而不是整天寫那些“眼空蓄淚淚空垂”之類的詩,也許就不至於年紀輕輕就因為“肺癆”去世。
“悲勝怒”,中醫認為肝五誌為怒,五行屬木;肺五誌為悲,五行屬金;金能克木,所以用“悲”治療各種由“怒”引起的疾病。在一個人大怒的時候,告訴他一個壞消息,讓他突然悲傷,可減輕他的怒火。
“恐勝喜”,根據中醫的五行生克的理論,腎五誌為恐,五行屬水;心五誌為喜,五行屬火;水克火,所以用“恐”可以克製過度的“喜”。這種治療最有名的病例,恐怕就是範進了。《儒林外史》中的範進,一輩子都在考科舉,考得窮困潦倒,在家鄉沒人瞧得起他。尤其是他的嶽父胡屠戶,對他非打即罵,範進非常害怕他。晚年的時候,範進終於中了舉人,但他“大喜傷心”,知道中舉後突然就瘋了。鄉裏的人都不知該如何是好,最後有人想到了以恐勝喜的法子,出主意說找他平時最怕的人來嚇他一下,也許能好。大夥抱著死馬當活馬醫的念頭找來了胡屠戶,胡屠戶趕來後一個大巴掌打過來,狠狠罵道:“該死的畜牲,你中了什麼?那報錄的話是哄騙你的。”結果,範進經這一嚇,居然真的好了!
“怒勝思”,中醫認為人的很多情緒波動都與“思”有關,肯定的思是喜,否定的思是怒,擔心的思是憂,思而沒有結果就成了驚和恐。所以,思是人類情感產生的中心,與人的“後天之本”脾有對應關係。脾在中醫理論中,五行屬土;前麵提到過怒為肝誌,肝五行屬木;木能克土,所以用肝之誌“怒”可以治療各種由脾之誌“思”引起的疾病,說得明白些,就是用激怒的方法可以治療因思慮過多引發的各種身體不適。《華佗傳》裏就記載過這樣一個故事:有一個郡守思慮過度,造成體內有許多淤血。華佗收受了這郡守很多禮品,卻不給他治病,還寫信罵他不仁不義。結果“花錢買罵”的郡守大怒,連著吐了好幾口血,自此病居然就慢慢好了。病好後他才明白,其實華佗那封罵他的信,就是在給他治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