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陰霾中的曙光(二)
汽車來啦
19世紀末期的世界充斥著重工業的轟鳴,鋼鐵、石油、鐵路像一陣陣駭浪衝擊著人們的大腦,精耕細作或者放牛牧馬已經退進曆史的舞台,所有人都知道,一種讓生活更便利、財富更迅速增長的新時代已經不期而至。
除了電力,這個年代最偉大的發明就是汽車了。從19世紀70年代到90年代,德國人的汽車夢不斷膨脹,他們研製出了世界上最早的實用內燃機和汽化器。這兩項跨時代的發明讓一堆鐵匠脫貧致富。
歐洲和美國的打鐵匠們放棄了原來的小本買賣,紛紛開始傾盡心力製造汽車。到了1900年,美國已經誕生了4,000多輛汽車。
但商業的發展邏輯永遠是大浪淘沙,適者生存。那些小打小鬧,缺乏資本支持的鐵匠們很快在激烈的競爭中銷聲匿跡。在20世紀的前十年裏,汽車製造者們紛紛摩拳擦掌、各自閃亮登場,然後又黯然神傷地離開了舞台的中心。約翰·戈登在他那本《財富的帝國》中記錄道,在1903年,美國共有54家新成立的汽車公司,而同一年宣布倒閉的就有27家。
宿命就是如此,今天我們耳熟能詳的汽車製造企業都是擁有幾十億資產的大財團,它們用資本賦予技術財富的意義和永恒的生命力。換句話說,如果沒有資本的支撐,強大的技術也不過是無米之炊而已。
有一部經典的科幻小說,我反複閱讀過很多遍,叫《美麗新世界》。它描述的正是未來的工業時代,人們生活在工業浪潮之中,每一個人都脫離了靈與肉,成為被無限複製的個體。而這個時代就是從美國汽車之父福特誕生的那一刻開始的。
亨利·福特和豐田喜一郎的經曆驚人地相似:都對機械摯愛萬分,都從一個破舊的小倉庫開始自己的夢想,都讓汽車從奢侈品走進尋常百姓家,都不放棄家族經營的慣性,都創造了人類商業史上的經營奇跡。
貢獻不僅僅局限於此,即使到今天,汽車依然是一份非常優質的資產,它對經濟的拉動作用從未衰減,反而在迅速增強。在20世紀20年代,汽車剛剛開始風行的時候,人們就意識到了汽車產業對全球商業的引擎作用。
龐大的汽車工業能促進就業,底特律幾乎就是一個靠汽車產業支撐的城市,汽車產業還能促進鋼鐵的發展,能督促政府不斷開辟新的高速公路,能為石油工業開辟新的市場,等等。
更有趣的是,汽車甚至能改變一個國家的人口結構:美國在20世紀20年代之前,城市和農村涇渭分明,少有交集。可是,當福特汽車誕生之後,大批城市上班族搬到了城市和鄉村之間,也就是所謂的市郊,開始了他們的新生活。另外,農民的生活也越來越好,以前去城裏的超市買卷衛生紙都得走一整天,而現在,開著車轉瞬就到。這樣一來,也使商家有了占領農村市場的信心。
豐田汽車的創始人豐田喜一郎是很早意識到汽車力量的日本人,他決心做日本的亨利·福特。
豐田在造汽車之前,熱衷於織布機的製造。隨著日本紡織業業績的一路飆升,豐田織布機也銷往全國,成為家喻戶曉的品牌。
它的締造者叫豐田佐吉,大部分人認為,豐田喜一郎是豐田汽車的絕對創立者,實際上,他老爹豐田佐吉才是豐田財團的奠基人,在他的經營曆程中,他做過的最重要的事情,就是和三井財團建立了共進共退、血濃於水的關係。
豐田佐吉起初沒有宏圖大誌,他隻是一個優秀的工程師,在紡織領域被稱為“發明大王”。他小富即安,隻是希望自己經營的紡織機店鋪能獲得不斷增加的市場份額。在20世紀初期,豐田佐吉帶著全家搬遷到名古屋。這是個杜鵑花環繞的城市,也有著悠久的曆史,早年間,德川家康曾經在此建造城堡。
今天看來,豐田家族的人的確有著相同的特質,至少他們都對技術和機械有著近乎癡迷般地熱愛。看到豐田家族的奮鬥史,也能體會到整個日本對“造物”的追捧,所以,我筆下的日本商業史雖然力圖描寫一部宏大的商業史詩,但我依然著眼於微觀的人物命運和公司的生存路徑。後人多說,商業的豐田,技術的本田。而人們忽略的是,豐田創業者的激情百分之百來自對技術、對改變人們生活方式的極度渴望,而讓豐田邁進商業為主、技術為輔的力量根源也不過是三井家族的滲透而已。
換句話說,豐田之所以成為豐田,是技術的基因與商業的洞見巧妙結合的結果。
而在豐田八十年的發展曆程中,最重要的事情,就是和三井財團建立了血濃於水的關係。他們真正實現了水乳交融,密不可分。這種聯姻穿越了無數災難,比如頻發的地震、海嘯,當然,還有致命的戰爭,讓我們最終看到了今天屹立於世界商業之林的豐田財團。
這種關係從豐田佐吉就已經開始建立了。那時候,被稱為“日本商魂”的石田退三還隻是三井財團旗下服部商店裏的小混混。
而當時豐田佐吉生產的紡織機大都是通過服部商店銷往世界的,所以,石田退三和豐田佐吉並不陌生。不過那個時候,豐田佐吉很少正眼看石田退三。但是,有一天,事情發生了變化。
那天,豐田佐吉急匆匆地跑到了服部商店找社長。石田退三告訴豐田佐吉:“社長出差了!”豐田佐吉臉上立刻陰雲密布,然後,他盯著石田退三說道:“我需要錢,25萬日元,馬上給我。”
石田退三點點頭,立刻開了一張支票。這回豐田佐吉震驚了,他沒想到,這個小職員有這麼大的魄力,而且還有這麼大的權力,能隨便開支票。
當時的25萬日元,相當於現在的好幾億日元,或者幾千萬人民幣。
石田退三鎮定地說:“我是社長的助理,他囑咐過,誰借錢都不能給,除了豐田佐吉之外。”
從那一刻開始,豐田佐吉開始賞識這個年輕人,並且和他建立了深厚的友誼。
不久之後,豐田佐吉開始開展在中國上海的業務,他在那裏開設工廠,花費大量精力研發技術。從豐田佐吉的日記來看,那時候,他在上海待的時間比在日本長多了。
偏巧石田退三因為業績優秀,被服部社長派往上海服部商店擔任總負責人,其最重要的工作,就是教“發明大王”豐田佐吉賣東西。
兩個人的關係又進了一層。
豐田佐吉性格其實特別不適合做生意,他是純粹的一根筋,不會轉彎。在上海,石田退三屢次告訴他應該怎麼銷售、怎麼拓展渠道。豐田佐吉根本懶得答理,最後,他給石田退三灌了好幾斤白酒,說:“老弟,哥哥我就是不會賣東西。以後,我造的東西你都給我賣就行了,賺了錢給我留點兒,讓我安心搞發明就行了。”
從那時候開始,豐田家族負責技術,三井家族負責銷售的模式就建立起來了。在之後的日子裏,這種奇妙的結合發揮了巨大的作用,一直延續到今天。
“汽車教父”豐田喜一郎一生迷戀技術,他年輕的時候有雄心壯誌,希望日本人能人手一輛豐田車。當豐田經曆戰火和自然災害的洗禮而陷入困頓的時候,豐田喜一郎也曾經委靡不振,甚至參閱了各種自殺手冊,準備找到一個最好的方式了此餘生,但石田退三始終鼓勵他,並且深情地告訴他:“做你該做的事情,好好研究技術,我來幫你銷售。”他說的“我”,不僅僅是石田退三一個人,而是他背後強大的三井財團。
這個錯綜複雜的關係,究竟是如何建立的,這種聯手創業的模式甚至成為東方經濟學的典範,讓西方世界覺得太匪夷所思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