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大蕭條下的陰霾(三)(3 / 3)

隨著日本大地震的發生和經濟蕭條越來越嚴重,回歸金本位成為當時日本民眾渴望的現實。而且,當時,英國和日本關係密切,英國成天督促日本盡快恢複金本位,不然國際社會就不帶它們玩兒了。

當時,大部分官員都認為,日本必須趕緊恢複金本位製度,恢複黃金自由輸出,盡快融入到西方世界當中去。

不過,這個任務的完成還需要關鍵的一步,就是增加外彙儲備。增加外彙儲備的目的其實是為了增加日本的信用,穩定人心。萬一黃金輸出之後儲備不足了,還能用外彙說事兒,而增加外彙的手段就是跟英、美兩個大款借錢。

1929年10月,井上準之助派遣自己的心腹去美國紐約借錢。這心腹還沒到地兒呢,就得知美國經濟危機了,股票大跌,錢都蒸發了。

不過,還算日本人幸運,當時摩根商會的領導跟井上準之助是好朋友。經過一番討價還價,加上美國比較看好日本經濟,美國答應貸款給他們,共計3,000萬美元,其中美國銀行團出資2,500萬美元,英國出資500萬美元,借款期限為一年。

說實話,這筆貸款對井上準之助來說,絕對是雪中送炭,為日後恢複金本位製度起了決定性的作用。

井上準之助拿到錢之後,大為興奮,11月21日,他鄭重宣布:金解禁了!

很快,東京、大阪等地的銀行和財團在井上準之助的授意下,紛紛表示恢複金本位製度。這時候,井上準之助的致命性錯誤終於來到了。

當時,美國的經濟危機已經非常嚴重了,但他堅持認為,那隻是商業發展路途中的小溝小坎兒,不足畏懼。

1930年1月1日,日本正式恢複了金本位製度,井上準之助充滿激情地說:“日本上空的陰霾已經消失了,我們又迎來一個偉大的時代!”

可惜,井上準之助的夢想很快成為泡影。隨著美國經濟危機的迅速擴散,日本也受到劇烈震蕩,美國對日本的投資不斷減少。加上金本位製度實現之後,日本各大銀行為了保證黃金儲備,都實行緊縮政策,導致投資不足,很多企業麵臨破產。

與此同時,日本的黃金開始迅速外流,到這一年的年底,共有將近3億日元的黃金流向了海外。

經濟上的不景氣直接導致政治危機。在野黨政友會開始向井上準之助發難,他們指責這位財政大臣在沒有充分準備的前提下就貿然恢複金本位製度,是對人民赤裸裸地剝奪。當時,日本一家報紙寫道:“沒有準備地實行黃金解禁造成產業經營上困難重重,這就像在暴風雨來臨的時候,又打開窗戶,責任當然在打開窗戶的那個人了。”

井上準之助倒是很篤定,他始終認為自己是正確的。而且,為了進一步抵製經濟危機的影響,井上準之助大舉減少政府預算,堅決不募集公債。問題是,當時緊縮政策造成了日本一堆企業破產,失業嚴重,而政府預算的縮減又讓失業群眾老無所依,死在春天裏。最後,井上準之助一直堅持自由主義經濟政策,反對關稅,他認為,日本的產業應該和西方世界自由競爭,關稅就是個壁壘。於是,他提出降低關稅的政策,放棄保護民族產業,結果,當然是讓日本的企業雪上加霜,死得更快。

1931年9月,英國率先放棄金本位製度。井上準之助依然信心如潮:“英國和日本不一樣,日本黃金儲備非常充足。”

為了不讓日本失去金本位製度,井上準之助又督促銀行把利率提升了兩個點,以此保證黃金不外流。

接著,日本停止除了貿易以外的黃金交易,企圖阻止黃金進一步外流。

可惜,井上準之助最終沒能看到勝利的那一天。因為政府內部出現問題,民政黨裏麵開始窩裏鬥,最後宣布總辭職,井上準之助的金本位理想,黯然收場。

其實,客觀地說,井上準之助的理想並沒有錯誤,金解禁和金本位製度恢複對日本經濟的複蘇其實是能起到促進作用的。問題就是,井上準之助準備的確不足,低估了緊縮對經濟的影響。再加上美國“很合時宜”地發生了經濟危機,給依賴貿易立國的日本造成了沉重打擊,想不倒黴都難上加難。

所以說,這次金融體製的改革,是井上準之助的失敗,也是日本的失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