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大蕭條下的陰霾(三)(2 / 3)

不過樹大招風,在西方各國捋起袖子準備擁抱金本位製度的時候,他們最為擔心的頭號阻礙就是美國。原因很簡單,經過“一戰”,美國黃金儲備世界第一,英國、法國、德國等小兄弟們的黃金儲備少得可憐,根本不能維持金本位製度。沒辦法,歐洲這三個難兄難弟為了回複金本位,開始回籠市場上流通的金幣,以此增加儲備。

不過,這隻是杯水車薪,光芒萬丈的黃金都放在美國的銀行裏。美國是金融界的王者,已經是遊戲規則的製定者了,誰不服都不行。

所以,歐洲各國請求美國幫助它們重回金本位製度,而解決問題的核心在於,讓德國的經濟恢複起來。

這是一個很艱難的計劃,在“一戰”之後,德國經濟陷入癌症晚期,每天都在鬼門關徘徊。為了重振歐洲往日的輝煌,讓金本位早日實現,從1924年開始,美國決定推動“道威斯計劃”。這個計劃的背後充滿了美國和歐洲各國的博弈和角力,情況異常複雜,在這裏就不多說了。計劃的最終結論就是,美國給德國提供2億美元的貸款,用來償還戰爭賠款,穩定貨幣,發展國內經濟。

而這項計劃其實非常可笑和巧妙,唯一的受益人隻有德國,甚至沒有美國。“道威斯計劃”的本質就是金錢的流動,而且是圓圈式的流動:美國把錢貸款給德國,德國用錢來償還戰爭賠款交給協約國,而協約國又是美國的債務人,他們再把錢還給美國……

但事實上,“道威斯計劃”也不是一個愚蠢的遊戲,其根本意義在於,金錢開始在大西洋的兩岸間自由流動,大筆貸款最後落到了德國的大企業當中,讓歐洲,特別是德國的經濟迅速恢複起來。到了1924年年底,德國新貨幣日趨穩定,重新和黃金掛鉤,率先完成了金本位製度。而在此前後,歐洲很多國家都恢複了金本位製度,荷蘭、加拿大等國也在躍躍欲試,準備重返黃金年代。

在這個背景下,英國有點兒坐不住了,因為在過去的日子裏,英鎊一直是歐洲最被人信任的貨幣,但由於沒能恢複金本位製度,英鎊很有可能落後於德國馬克,被投資者所唾棄。而美國也在敦促英國早日恢複金本位,因為“瘦死的駱駝比馬大”,英國雖然人老珠黃了,但在世界貿易格局中依然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英鎊如果不穩定,世界經濟形勢就會動蕩不安。

但情況比我們想象的還要複雜得多。當時,英國國內也有好多人反對實現金本位製度,比如凱恩斯就認為,美國是最大的黃金儲備國,恢複金本位製度無疑就是要唯美國馬首是瞻。還有經濟學家幹脆寫文章說:把貨幣跟地底下的黃金聯係起來,是一件多麼愚蠢的事情!

不過,當時英國的金融大權控製在保守派手中,那位鐵血首相溫斯頓·丘吉爾當時還是財政大臣,他是金本位製度的堅定擁躉者。

丘吉爾力排眾議,經過漫長的鬥爭之後,宣布英國恢複金本位製度。在我看來,丘吉爾的決定有點回光返照的意思,他不甘心讓英國墮落為二流國家,他更不甘心讓英國落後於美國,甚至是德國。但事實是,世界的大趨勢就像滾滾洪水一樣,誰都無法阻擋。

為了維持黃金儲備,維持金本位製度,英國隻得繼續實行緊縮政策,同時,提高英鎊兌美元的彙率。到了1927年,煤炭、鋼鐵、造船等英國賴以生存的行業都遭到了沉重的打擊。特別是煤炭,因為彙率提高,出口受到擠壓,這個行業慘不忍睹,大批工人下崗,工潮也風起雲湧般地席卷全國。

政府無奈之下,隻好提供了1億美元的補貼,暫時穩定了煤炭行業的焦慮心態。

丘吉爾痛心疾首,他發現自己真的犯了一個無法原諒的錯誤,他在公開場合屢次流著淚說:“這是我一生最大的錯誤!”

這可能是人類經濟史上最無奈的懺悔了!

讓我們再回到美國。隨著美國國內市場的萎縮,投資乏力促使其他國家的黃金跟著大量流出,金本位製度就遭到了巨大的挑戰。各個國家為了讓黃金留在自己的土地上,紛紛開始緊縮。這麼一來,海外投資也持續走低,人們沒那麼多錢扔到其他國家去,導致整個資本主義世界的信心慢慢成冰。

那麼金本位製度對各國來說到底意味著什麼呢?

在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之後,各個國家為了籌集軍費,放棄了金本位製度,拚命印鈔票,同時停止黃金輸出。而第一次世界大戰之後,西方各個國家紛紛恢複了金本位製度,黃金和貨幣掛鉤,以此抵禦可能發生的通脹問題。而當時日本正在加快腳步侵略中國土地,所以沒有立刻恢複金本位製度。簡單地說,如果恢複了金本位,那麼就沒那麼多機會隨便印鈔票來促進貸款,加快經濟侵略投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