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大蕭條下的陰霾(三)(1 / 3)

第三章 大蕭條下的陰霾(三)

黃金,你回來吧

井上準之助在日本金融圈裏算是呼風喚雨的人物,曾經擔任過日本銀行總裁,跟三井家族關係極為密切(參考《日本商業四百年》)。1927年,因為在地震之後處理經濟危機有功,井上準之助成為大藏省大臣。

但他自己沒有想到的是,這個權傾天下的職位,注定上演一幕金融悲劇,讓井上準之助成為極端勢力下的冤魂。而悲劇的起點,在於金本位製度(即金本位)。

前邊說過,1927年,日本的經濟危機源自於慢性危機,銀行無限製地放貸、貼現,一片混亂。井上準之助認為,要想讓銀行變得健康,必須恢複金本位製度,而恢複金本位製度的首要條件是“金解禁”。

啥叫“金解禁”呢,這和金本位製度有怎樣的聯係呢?我們必須跳出日本,進入世界金融大版圖,才能明白金本位製度的意義。

恐慌越來越嚴重,越來越多的人意識到,金本位製度可能是病因之一。為了說明世界金融到底出了什麼問題,日本又是如何陷入其中難以自拔的,我來簡單解釋一下金本位製度到底是什麼意思。

在我讀懂金融之前,我和第一次世界大戰之後的歐洲各國一樣,認為金本位製度是把萬能鑰匙,黃金儲備作為發行貨幣的依據,難道不是一件好事情嗎?難道不是依靠這個製度就能杜絕通貨膨脹嗎?

實則沒那麼簡單。

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之前,金本位是金融世界的精神圖騰,而全球的商業版圖基本上是由尊崇金本位的英國來規劃的。在“一戰”之前的一百年裏,全世界風平浪靜,大的戰爭還沒有發生,大的變革也早就完成,科技日益進步,國際貿易飛速發展。這一切,都得益於以英鎊為中心的國際貨幣體係。

但是,第一次世界大戰徹底打破了這種寧靜,金本位製度被完全顛覆,英國放出去的債務打了水漂兒,為了穩定貨幣,不得不采取了黃金禁運的政策。這樣一來,世界黃金的流動被無情截斷,金本位徹底坍塌。

第一次世界大戰之後,百廢待興,當時的金融家們以為,黃金是拯救世界經濟的唯一法寶。在他們心中,黃金就像毒品對於癮君子似的,能讓你迅速興奮到極點。

於是,他們決定在世界範圍中,重回金本位製度,但這個夢想的實現非常困難。最關鍵的問題在於,“一戰”過程中,各個國家為了籌集資金,濫發貨幣,貨幣堆積如山,造成物價一路飆升,經濟體製不堪一擊。

在《金融之王》一書中,有如下統計:“一戰”結束後的1920年,英國國內貨幣供應量有120億美元,而這時候,英國國內的黃金儲備和七年前一樣,隻有15億美元。換句話說,1913年的時候,1美元貨幣對應黃金是15美分,而到了1920年,這個數字就變成了不到7美分,同時,英國物價飆升了25倍。

這是一件非常悲慘的事情,英國政府為了維持自己的貨幣,想盡辦法增加黃金儲備,防止黃金外流。比如,英國央行英格蘭銀行從各個商業銀行中購入黃金,作為發行貨幣的基準。再後來,從1920年開始,英國開始實行緊縮政策用來收縮貨幣戰線。他們把利率調整到7%,結果導致失業人口激增,物價雖然出現了下滑,但經濟發展一直緩慢。他們原本引以為傲的紡織業、造船業、煤炭業都像明日黃花,再也不能給這個老牌資本主義國家帶來輝煌了。

美國的形勢比較樂觀。按理說,聰明狡猾的美國參戰很晚,消耗不是很大,但即使這樣,他們的貨幣供給還是擴張了兩倍多,物價也翻倍。不過,美國的幸運就在於,人家黃金儲備特別充裕。打仗的時候,很多國家需要從美國那兒購買物資,而且,投資大鱷們為了讓自己的資產不被戰爭損毀,大批黃金被運往美利堅。

1920年,美國的黃金儲備有40億美元,絕對是資本主義世界裏的大金礦。不過,財大氣粗沒能一帆風順地實現金本位製度。“一戰”結束之後,美國人民鬆了一口氣,開始大肆消費,隨之而來的就是物價一路飆升。美聯儲為了穩定物價,也跟英國一樣開始實行緊縮政策,利率提高到7%。結果,一縮縮大勁兒了,很多企業受到牽連而倒閉,失業人口達到創紀錄的250萬人。但是,美國經濟在那個時代風頭正勁,在一年之後,就開始迅速恢複,隨著電器、通信和汽車等行業的大紅大紫,美國經濟又迎來了自己的春天。

經過對比,你就能發現,美國已經超越了英國,成為資本主義世界裏的新領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