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大蕭條下的陰霾(二)
大崩潰
但是,短暫的穩定沒持續多久,更大的風浪跨過海洋奔湧而至。
這個世界上,所有的泡泡和泡泡的崩潰,都是從野心開始的。你努力吹吧,總希望自己吹出的泡泡越大越好,越絢麗越好,到最後,自己都不相信它會破裂,這時候,破裂就不期而至了。
第一次世界大戰之後,沒有人相信美國的經濟會崩潰。大家都說,美國實現了永久的繁榮。我想起有人曾經說:如果你看到股票交易大廳裏擠滿了老太太,那就賣了你的股票,該幹嗎幹嗎去吧!
問題是,身處其中的人,很難全身而退。1928年,美國決定摧毀泡沫。他們采取了金融緊縮政策,讓人們的野心回到該有的高度上來。
泡沫早就出現了,在此之前,人們的信心一直推升著美國股價。1927年後半年,道·瓊斯指數從150點上漲到200點,今天的經濟學家們也不能斷言,那時候是否存在泡沫,似乎盈利和虧損的公司各占一半,基本上還算正常。
但到了1928年,那個炎熱的夏天,泡沫真正開始膨脹了。在之後的一年半中,美國道·瓊斯指數幾乎翻番,而與此同時,上市公司的利潤增長卻隻有緩慢的10%。也就是說,人們對這些公司的前景過於樂觀了,忘乎所以了。
更重要的是,美國上至決策者,下至老太太,沒人願意相信經濟會崩潰,所以,現代經濟學總是以“人們是理性的”作為一個前提,而事實是,大部分人在大部分時候,都是非理性的。
雖然當時美國的股票大鱷們總結出一條經驗:如果連擦皮鞋的、傭人們都開始買股票的話,那說明離崩盤不遠了,但能全身而退應是對心理最殘酷的考驗。偉大的《華爾街日報》當時豪情萬丈地說:“很多不為人知的原因能讓股市擴張到十年前的好幾倍。”這充分說明,大部分投資者已經光榮地成為投機者,災難的喪鍾就快敲響了。
1929年9月3日,經濟形勢還是一片大好,道·瓊斯指數收於381點,又一個曆史高峰,這是多麼美好的仲秋啊。
但是,僅僅十幾天之後的9月19日,那個布滿黑色的星期五終於如期而至。當天,英國最牛的金融巨頭之一克拉倫斯·哈特立宣布破產,而他的投資者們瞬間失去了7,000萬美元。這哥們兒原本是大家心目中的偶像級企業家,極端靠譜兒的投資者。
1929年,勇敢的克拉倫斯·哈特立斥資4,000萬美元收購聯合鋼鐵公司。6月份,銀行開始緊縮貨幣,哈特立的資金出現巨大缺口。無奈之下,聰明的投資家開始自己印政府債券作為抵押品繼續騙取貸款。
9月初,人們越來越不信任自己的偶像了,哈特立的公司股價開始縮水,銀行也趁熱打鐵般地要求收回貸款。幾天後,哈特立被羈押,他一手創辦的公司也走到了盡頭。
就在哈特立的公司宣布破產的第二天,紐約股市下跌了8個點,人們依舊歡樂,不卑不亢。問題是,哈特立是一個英國人,他的很多追隨者也是英國同胞。在哈特立東窗事發之後,他的老鄉們怕牽連進去,紛紛撤離美國股市。時間到了9月23日,道·瓊斯指數一周內跌了20點,跌到325點,正好和兩個月前的指數一樣。也就是說,這兩個月股民們白忙活了。
在之後的一個月裏,股市跌宕起伏,人們故作沉穩地靜觀其變。
10月23日,也就是股市緩慢恢複的一個月之後,災難終於來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