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大蕭條下的陰霾(二)(3 / 3)

前麵我們說過了,日本為了抑製經濟衰退、改善銀行的業務,一直在實行緊縮的金融政策。隨著世界性經濟危機的爆發,日本的緊縮政策讓原本脆弱的日本經濟雪上加霜。

緊縮造成日本諸多商品的價格狂跌,特別是大米的價格縮水了一半以上。1930年,老天爺也跟著湊熱鬧,它讓日本大米異常豐收,問題是需求不旺盛,大米雖然多得要死,但人們無動於衷,根本賣不出去。

這樣一來,農民的收入銳減,恐慌氣氛籠罩在農村上空。除了大米以外,生絲的產量也是不斷增多,價格卻一個勁兒地下跌,多少養蠶之人生不如死。

日本本來就是以出口為主的國家,國內和國外市場的雙重低迷,讓這個國家的工業也受到巨大的打擊,無論是紡織業還是重工業都可憐巴巴地苟延殘喘。

當時的日本政府還沒意識到問題的嚴重性,依然把緊縮當成自己的救命稻草,毫不動搖。1931年9月,英國扛不住了,他們宣布正式脫離金本位製度。

與此同時,日本很多金融精英們也預測自己的祖國將很快淪陷,日元將大幅貶值,於是他們紛紛跑到橫濱正金銀行出售日元買進美元,目的無非是賺取彙率差額。

這回政府更加焦頭爛額了,他們為了抑製投機,同時避免黃金外流,保存金本位製度,開始施加更加嚴酷的緊縮政策,這讓原本低迷不振的日本經濟陷入了更深的峽穀當中。

更嚴重的是,慘淡的市場情況讓越來越多的不滿情緒激增,直接誘發了恐怖主義分子的活躍。1930年,濱口首相被人刺殺,這個原本在經濟上還算光明的帝國,在一步步走向黑暗。

當然,那時候,大部分國家都陷入了經濟危機的泥沼,為什麼隻有日本、德國和意大利少數國家走向了極端呢?

日本這個國家,從明治維新一開始,就是政府主導經濟前行,它們不是純粹的自由主義。幾大財閥利用政府工業化的政策從中賺取利潤,同時和政府建立了千絲萬縷的聯係,彼此不能分割。

在經濟危機過程中,日本官員表現得不盡如人意,縱容財閥從中牟利、中飽私囊,沒有采取強有力的措施抑製經濟危機,招致了大部分日本人的反感,而軍部和恐怖分子正是利用了這個機會,大肆煽動民變,最終推動了軍部分子的上台。

經濟環境的惡化,讓日本政治領域也跟著風起雲湧,喘息不止。當時,日本政壇上折騰得最厲害的是立憲政友會(簡稱政友會)和民政黨。

政友會在《日本商業四百年》裏麵已經作過詳細的介紹,現在回憶一下:這個黨是在日本走向議會製度的前提下,由伊藤博文等人推動而成,其背後代表著大財閥的實力。所以,它的經濟綱領就是通過增加基礎設施建設來刺激經濟發展,當然,其利益的歸屬點自然是三井這樣的大財團了。在軍事層麵,政友會堅持外向型發展的道路,能侵略時候且侵略。

民政黨則是一群精英引導的黨派,這幫兄弟們都是理想主義者,提倡小政府,渴望恢複金本位製度,讓日本的產業化走向更加健康的狀態,反對財閥一統天下。對外,他們不提倡進攻,最好能跟美國搞好關係,也沒打中國的主意。

在20世紀二三十年代,這兩個政黨互有勝負,各自在政府中都發揮過不同的作用。

經濟危機期間,執政的是著名的民政黨,它的財政領袖叫井上準之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