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天,拋售股票的消息不斷傳來,到今天,也沒人知道是誰不斷發出賣單。第二天中午,美國股市的主要指數下跌了20%。
恐慌的情緒如雪崩般襲來。很快,美國幾大銀行家們也坐不住了,他們紛紛表示自己將努力救市,不讓股民們的錢打了水漂兒。第二天,《華爾街日報》特意撰文告訴大家別害怕,銀行家們不會置大家於不顧的,問題是,銀行家們自己也自身難保。
5天之後,大崩盤最終還是來臨了,拋售就像海嘯一樣猛烈地吞噬著人們對未來的信念。那個買股票的老太太率先精神支柱坍塌,幾欲自殺;歐洲投資者們紛紛撤離這是非之地;銀行也開始把抵押品賣出;等等。整個美國,一片慘淡。
這天黃昏的時候,道·瓊斯指數下跌了可怕的40點,跌幅達到15%左右。換句話說,在這漫長而痛苦的一天裏,美國活活兒蒸發了140億美元,人們漸漸明白,所有的野心都會用自己的財富來埋單。
緊接著,更可怕的惡性循環接踵而來。很多基金公司當年為了融資,把自己手裏的股票作為抵押品抵押給銀行,等到市場不好的時候,這些公司開始大量拋售股票套現用來還錢。這麼一來,投資者的信心更是煙消雲散,股市進一步下跌,一時間,華爾街哀鴻遍野,慘不忍睹。
災難發生之後,後來成為英國最偉大的首相的丘吉爾很應景地去參觀了一下華爾街。在那個寂靜的、如同墓地一樣死氣沉沉的空氣中,丘吉爾說了一句頗具哲理的話,被後世反複引用:“看到這樣的場景,沒有人會認為如此慘烈的金融災難隻是曆史的一個小片段。”(《“二戰”回憶錄》)他無意中的一句話,似乎在暗示世人,曆史是一個謎局,我們陷入了一個永恒的窠臼,很難全身而退。我特佩服丘吉爾的心理素質,因為他說這話的時候,剛剛賠了5萬美金。
有時候,人類的信心就是這麼脆弱,經濟學的定律常常是假設人是理性的,但實際上,幾乎沒有理性的人存在於跌宕起伏的投資世界中。
恐怖的情緒一直持續到11月底,在那之後,大家就不恐懼了,因為恐懼已經成為了常態,把人們的內心滑向了痛苦的深淵。
第二年春天,美國失業人口達到了300萬人,比一年前增加了一倍,工業生產屢創新低。當年的奢侈品,汽車、收音機銷量都直線下滑,消費市場陰雲密布,噩夢連連。
《經濟學家》的一位編輯寫文章說,有錢人窮了很多,再也買不起奢侈品了,而像汽車和毛皮大衣這樣的東西在二手市場上巨便宜。
美國股市暴跌,接著就是全球經濟被猛烈地打擊。
當時,美國是世界上最大的進口國,胃口超大,得什麼吃什麼,很多國家的企業都是靠著賣給美國東西而存活著。當美國經濟低迷之後,需求一落千丈,歐洲各國和它們的殖民地的對外貿易就受到了慘痛的打擊。
為了保全自己,摧毀競爭對手,歐洲各國紛紛開始實行高關稅的貿易保護政策,抑製他國產品對自己的衝擊。
如此一來,世界經濟開始各自為政,雖然沒有分崩離析,但都開始閉關鎖國。殖民地和宗主國緊密地捆綁在一起,形成了獨特的經濟共同體。這樣一來,全球的貿易額必然一路跌落,從1929年到1932年的四年間,全球貿易額縮減了2/3左右。1928年左右,精力旺盛的美國人大舉投資歐洲。隨著經濟不景氣,投資金額開始縮減,甚至資金鏈條斷裂,讓原本羨慕美國人的歐洲同胞們迅速陷入了經濟低迷的困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