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大蕭條下的陰霾(一)(1 / 2)

第一章 大蕭條下的陰霾(一)

野心和欲望積累到一定程度的時候,世界就離崩潰不遠了。

隨著美國股市的崩盤,日本人的野心和欲望也都達到了冰點,迅速凝固,流光溢彩的夢想變成了籠罩在島國上空久久難以散去的陰霾。

老太太就愛買股票

野心和欲望積累到一定程度的時候,世界就離崩潰不遠了。

1929年,一位古稀之年的美國老太太一邊洗衣服一邊興奮地歌唱:“我的寶貝不要吵鬧,奶奶又買了很多股票。”當老太太正在安撫孫子的時候,她的兒子也正在把大把的金錢扔進股市,而孩子的母親不惜接受各種“潛規則”獲取股市的“內部消息”。

發財夢開始根深蒂固地植入人們的大腦,美國最知名的經濟學家們也在大聲說:“股市已經達到一個不可能跌落的高度。”

這一切都說明,刺破野心泡沫的那根“針”快要出現了。

9月之後,美國股市開始顛簸不平,雖然很多銀行家想盡辦法讓股市一路飆升,但結果卻在向著相反的方向發展。

10月29日,股市終於一潰千裏,道·瓊斯平均指數比起9月初整整縮水40%。原本樂觀的美國人意識到,一場史無前例的大股災已經來臨了。

在海岸線的另一端,日本已經提前進入了危機當中。20世紀20年代之後,日本就跟到了本命年似的,厄運不斷。對這個國家來說,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勝利不是一針“催化劑”,而是一管兒“興奮劑”。日本經濟獲得了短暫的複蘇,出口激增,四大財閥各顯神通,產品行銷海內外,滾燙的真金、白銀成批地運到了日本。

但對未來美好的期許在那場罕見的大地震之後消於無形,東京幾乎被夷為平地,雖然商業在地震之後有過了短暫的振興,但也不過是更大崩潰前的回光返照。

進入1927年之後,日本一直寬鬆的財政政策遭遇挑戰,銀行擠兌成風,小銀行接連破產,四大財閥就像一隻隻眼睛發綠的禿鷲,鯨吞它們能獲得的一切優質資產。

時間繼續前行,1929年,當美國老太太跟遇到第二春似的給股市唱讚歌的時候,日本已經提前進入了衰退的窘境。

隨著美國股市的崩盤,日本人的野心和欲望也都達到了冰點,迅速凝固,流光溢彩的夢想變成了籠罩在島國上空久久難以散去的陰霾。

首先遭遇重創的是日本獨具特色的機構——銀行。這東西完全區別於西方世界的銀行模式。打個比方,比如我想開公司,需要融資,但是我又不想發行債券,不想跟朋友借錢,不想讓家族外的人幹涉我的生意,不想找銀行貸款,怎麼辦?那我自己開個銀行吧,反正向政府審批很簡單,不用費勁兒。於是,我就自己開了個銀行,用我的名譽作擔保,然後把儲戶的錢當做融資,助推公司前進。

當然,以我的名聲,很難成為擔保,也沒人把錢給我打理,所以,當時日本的機構銀行都是那些有聲望的人來創辦的。問題是,有聲望的人也有不靠譜兒的時候,或者說,他們本來就不靠譜兒,隻是有聲望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