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大蕭條下的陰霾(一)(2 / 2)

在20世紀20年代,全日本這樣的機構銀行有2,000多家,隨著東京大地震和一係列經濟衰退的襲來,機構銀行的投機性就引發了日本本土的金融危機。

事情是這樣的,1923年日本大地震發生之後,為了讓災區的企業重振雄風,日本銀行搞了一個特別融資政策。簡單地說,就是打白條。

比如,我的公司在災區,因為受災嚴重,還不起欠你家公司的債務,那我就給你一個有價證券。你能拿著有價證券去銀行賣,銀行則把扣除掉利息剩下那部分金額支付給你的公司,這叫做貼現。

當然銀行也不能拿著一堆白條,它們再把這些債券賣給日本銀行(央行)。這種方式的好處在於,保證企業損失最小,同時也能讓銀行的現金流動起來。不好的地方則在於,大地震之後,好多公司開始渾水摸魚,明明受災情況沒那麼嚴重,也出賣債券,最後導致銀行出現了大批的不良債權。

事情愈演愈烈,到了1927年,東京渡邊銀行走到了破產的邊緣,在中國台灣縱橫一時的鈴木商社遭遇重創,要求台灣銀行緊急融資。

鈴木商社對台灣商業的影響力不可小覷,甚至淩駕於三井、三菱之上。“一戰”之後,鈴木商社的不良債權越來越多,它懇請台灣銀行進行救助。

台灣銀行和鈴木商社關係密切,當然是慷慨解囊了。但是到了1926年年底,這兩個難兄難弟互相拖累,不良債權達到了將近50%。

這兩家對中國台灣經濟影響巨大的企業陷入泥沼,難以脫逃。

緊接著,1927年4月,老牌商業銀行——近江銀行也因為巨大的不良債權陷入停業。近江銀行在日本關西地區影響深遠,幾乎全日本的紡織工業都依靠著近江銀行。

這回政府沉不住氣了,他們決定改善銀行的生存狀態:一方麵,大藏省要求那些深陷困境的銀行自我停業,以製止擠兌風潮;另一方麵,日本銀行緊急調動現金分發到各地的銀行,讓它們給儲戶展示一下大把大把的鈔票,告訴他們,爺們兒還有的是錢,不用擠兌。

雖然後來很多人說,當時日本銀行為了遏製擠兌,不顧通脹的危險,加印了一大批鈔票,但在那個時候,還真是起到了一定的作用。老百姓們看到自己的錢還放在銀行裏,就放棄了擠兌,但過了不久還是發現自己的存款少了一半。

政府雖然暫時穩定住了擠兌風潮,但大藏省清楚,這隻是緩兵之計,必須下大力氣改革銀行機製,避免危機再次發生。

從1927年年中開始,大藏省致力於清理整合銀行業,把那些存款數量不達標的銀行合並到大的銀行旗下。在1919年的時候日本商業銀行共有2000多家,到了20世紀20年代末期,隻剩下625家,三井、三菱、安田和第一銀行通過吸收這些小銀行不斷壯大,而依靠銀行貸款的製造業也不斷向著幾大家族靠攏,慢慢地成為了他們產業鏈條中的重要一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