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爾杭阿心想都是為朝廷效力嘛,也就不客氣的收下了張國梁。吉爾杭阿對鎮江的圍困是這樣進行的:東麵從京硯山到象山挖了一條長河,又修起一道長牆。命令狼山鎮總兵泊承升帶戰船十隻,停靠在象山之下,作為水師;又派鎮江參將台裴音帶兵八百傍牆紮營,與水師相援應。南麵從板兒橋到觀音山也修築有各種不同的防禦工事,又在西南麵的虎頭山、摩旗山、鴻鵠山,各紮營兩座,架設炮陣,時不時向鎮江城內打炮轟擊。
鎮江城內的形勢越來越嚴峻,盡管吳如孝是會計出身,精於算計,但巧婦難為無米之炊。清軍四麵包圍,水路、陸路運輸全部被隔斷,一切吃喝用品都無法運進城內。鎮江還是一個中等城市,有幾十萬人口,沒吃沒喝不打仗都搞得人心惶惶。
城內都是房屋密集,沒有稻田菜田,吃的東西全靠外麵運進來,清軍這樣圍困下去,切斷所有生活用品,可見吳如孝所率駐軍過的是什麼日子。
太平天國時期先是有曾國藩湘軍,後來有李鴻章淮軍,就是沒有聽說某某的蘇軍,江蘇人生活富裕不愛打仗,向榮手下江南大營和吉爾杭阿率領的地方部隊,官兵都來自五湖四海全國各地,他們隻是領了軍餉為朝廷在江蘇打仗而已,不能稱為蘇軍。
可是就是這些雇傭兵為了軍餉也是很能打仗的,不過仗打得再好也創造不出自己的名牌,因為本身他們就是一些東拚西湊的雜牌軍,創造不出名牌效應。這些地方部隊的將帥大都是由朝廷指派,而不是像湘軍、淮軍那樣是靠自己打出來的。沒有一個叫得響的首領人物,也就沒有更大作為。
現在正在走紅的曾國藩湘軍,那領袖人物曾國藩早就是朝廷的特殊人才,身兼朝廷四個部的侍郎,雖被人稱為侍郎專家,但人人都知道他是個通天人物。曾國藩與朝廷內的幾個軍機大臣,如:唐鑒、祁雋藻、肅順等都有師生之誼,或者朋友之情,在閑暇的時候曾國藩會時時想起他們的模樣。
再則鹹豐帝對曾國藩的奏折幾乎是每奏必看,朝廷對曾國藩的口碑很好。曾國藩湘軍官兵起用的大都是湖南人,打了很多的硬仗、苦仗、勝仗,所以成為當時的名牌軍隊。
吉爾杭阿所率的地方部隊官兵,都是本著吃了誰的糧就給誰打仗的思想,他們胸無大誌並不像曾國藩湘軍那樣,守住了自己的湖南本土,還多管閑事跑到湖北、江西去幫別人舞刀弄槍。以吉爾杭阿為的江蘇地方部隊官兵,也許都認為能搞好本職工作,在本省多收複幾個州縣,就已經很不錯了。
朝廷對他們的分工已很明確,向榮主要負責騷擾、破壞南京城;吉爾杭阿主要負責圍攻鎮江,至於他們相互之間怎麼配合,那是他們自己的臨場發揮,朝廷管不了這麼多具體事。
吉爾杭阿起初圍困鎮江時隻有一萬多人,後來又不斷增兵,經常利用山地炮陣向鎮江城內轟擊,又隔三差五的派兵猛攻城門。好幾次都差一點打破城門,衝進城裏,隻是吳如孝帶兵浴血奮戰,才守住城池。
這時候曾國藩湘軍打武漢、攻九江氣勢很甚,石達開正率主力部隊與湘軍激戰,天京城守軍自身難保,無法出兵解鎮江之圍。吉爾杭阿重兵圍困,天京東北麵的鎮江已成一座死城,而天京西南麵的蕪湖早在去年就被安徽地主團練奪去,由總兵王鵬年帶兵把守,一直在天京上遊給太平軍製造麻煩。
可以這樣說當時的天京城就處在清軍的四麵包圍之中,江北是托明阿率領的江北大營駐防;天京城南有向榮的江南大營不斷攻城;東麵是吉爾杭阿的圍鎮江部隊;西南麵是福興帶領的地方部隊占據著蕪湖等城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