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3 攻武昌羅澤南中槍 援通城江忠濟戰死2(2 / 3)

曾國藩惱火了也會罵人,因為“娘的個鱉”是湖南省省罵,曾國藩從小熟悉了這個口頭禪,發急了也會順口而出。就好比以後的蔣介石,一遇部下打敗仗,隨口罵一聲“娘稀匹”一樣。你能說他們不文明嗎?

蔣介石是十分崇拜曾國藩的,有事無事總愛看一下曾文正公全集,平時的工作、學習、生活等等都以曾國藩為楷模,國民黨好多軍事用語都是從湘軍那裏演變而來的。(解放軍的三大紀律八項注意也借用了湘軍條令)蔣介石甚至對部下不滿,也要學著曾國藩的習慣用家鄉話罵一句,這樣才算解恨。

聽完曾國藩埋怨鄂軍不會打仗的言語,羅澤南也有同感:“別說鄂軍不會打仗,就是其他省份的軍隊又怎麼樣呢?目前為止哪一個省都沒有出現能帶兵打仗的大將之才。有時一個人可以拯救一個天下,如果湖南沒有出現您這位曾大人,朝廷半壁江山還真不知會是什麼樣子?”

曾國藩弄不明白:“難道就隻有我們湖南人會帶兵打仗麼?我真不明白像楊秀清、石達開那樣的軍事人才,為何都跑到粵匪那邊去了?如果湖北、江西出一、兩個這樣的軍事人才,也不至於我湘軍心顧兩頭來回跑了。武漢要我軍打,南昌要我軍守,我真感到像羅山兄這樣的將領太少了。”

“自古就有一句話:能者多勞。誰讓我們有這個帶兵打仗的膽量呢?自從半壁山一戰我以少勝多以後,朝廷就以為我攻無不克,真是盛名之下其實難副。那樣的運氣會經常有麼?”

“這個滌生也知道,為何皇上第一次調你我拖了下去,就是不想放你走。然而身為人臣,聖旨難違呀!既然皇上已經盯上你了,那誰也賴不脫。也隻好讓你去湖北啦!”

“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君要臣死,臣不敢不死。羅山曆來受朝廷厚恩,隻有赴湯蹈火報效朝廷。”

曾國藩又產生聯想:“我記得皇上曾賞給湖南新寧江忠源一家‘一門忠烈’的牌匾,其實羅山兄一家何嚐不是一門忠烈呢?幾年前,我湘軍還處在搖籃裏,羽翼未豐,粵匪便攻破了南京。幾個月後粵匪同時北伐和西征,回頭來攻打南昌。皇上無兵可調,隻得命令我初建湘軍去增援南昌。我賴不過皇上催促,隻好讓你帶兵去江西,在守衛南昌的戰鬥中,你兩位兄弟羅鎮南、羅信東陣亡在城外,至今屍骨未收、、、、、、”

說到這裏曾國藩不由觸動情腸,傷心落淚;羅澤南更是想起為保護自己,而死在粵匪伏擊圈內的兩位好兄弟,他呃呃大哭,淚水像斷了線的珠子。兩個大才子、兩個大男人、兩個大官員,突然變成了兩個小孩子,痛哭流涕,相擁而泣。

幸好曾國藩早有思想準備,怕有第三個人在場說話不方便,故意隻請羅澤南一個人來吃飯,否則有另外的人在場,恐怕會感到哭笑不得,難以為情。

哭夠了,兩人扯起長袖各自揩掉自己的淚水,曾國藩可能是發自內心的說道:“羅山兄,你現在是羅家碩果僅存的才子,令尊令堂還指望著你耀祖光宗,此去湖北凶多吉少。如果羅山兄有所顧慮,我可以隨便找個理由將你保護下來,說你受傷也好,說你生病也罷,反正都是打仗常發生的。奏報上去,搪塞一下,責任我來擔,我真不忍心讓你去冒這個危險。”

曾國藩很少像哄小孩一樣去對待部下,也沒有說什麼這是組織對你的培養,是給你一次鍛煉的機會之類的冠冕話,明明有可能掉腦袋的事,他索性說出最不利的因素,好讓對方做最壞的打算。曾國藩這種坦誠,也正是他用兵的高妙之處。

人不傷心不落淚,曾國藩每每提起羅鎮南、羅信東的陣亡,就好像失去了自己的親兄弟,總會觸動情腸,流下熱淚,這也使羅澤南大為感動。麵對一個有情有意的上司,羅澤南還有什麼舍不得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