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年夏天因湘潭慘敗杖責張子朋和韋昌輝,這在前麵已講過了;後又發生韋昌輝族兄與楊秀清同庚叔爭房一事,又出現五馬分屍慘景。以上事件本書將擇機描述。至於其間被嚴懲的無名人士那就不勝枚舉了。
這次韋昌輝挨打三百杖,已經成了一個重傷員,需要一段時期的調養恢複,楊秀清幹脆讓他休息養傷,所有軍務索性由東王府一手決斷。
楊秀清不是神仙。他一個人的智慧是有限的,他時常聽取謀士們獻計獻策,這一次又和李壽春、侯謙芳談論目前軍事形勢,研究對策。
李壽春道:“北伐先遣軍失敗,林、李、吉三丞相均被妖兵分割包圍,不僅無法搗毀妖穴,而且自身安危難保。如此百戰之師竟然無法取勝,可見妖巢防禦堅固,援軍覆沒也在情理之中。東王再派燕王帶兵增援北伐,隻是燕王敗而氣餒不肯再冒風險,東王對北伐已盡力了。”
侯謙芳也是一個口氣:“隻是可惜了林、李、吉幾位猛將,如果能將他們救出來就好了。”
李壽春道:“現在也隻能聽天由命,憑著幾位猛將的智勇,何許還有生還可能。”
楊秀清也有同感:“二位說得有道理,現在看來北伐犯了麻痹輕敵錯誤,斷送了我天國最精銳部隊,本軍師覺得北伐已是一個無底洞,就目前形勢看隻有暫時放棄北伐,一意西征鞏固長江一帶成果。”
楊秀清於是將精力都放在西征和天京保衛戰上。
話分兩頭,年初韋誌俊、石鳳魁帶兵攻占漢口、漢陽及附近州縣已有四個月,武昌近在咫尺,隔河相望,就是因種種原因沒有打下武昌。清王朝湖廣總督衙門仍然設在武昌城內,還在指揮著各方力量與太平軍抗衡,利用長江天險死守武昌城。
前年冬天太平軍第一次占領武昌,天王及天國軍民在武漢三鎮度過了一八五三年春節。那時天國集全體百萬之眾,在武漢三鎮江麵上搭起數座浮橋,使軍隊調動來往自如,很快就攻下了武昌。可是現在韋誌俊、石鳳魁所帶兵力有限,根本不可能在長江上架起浮橋,而清軍也吸取了上次的教訓,采用了種種有效措施加強防守。韋誌俊幾次攻打都敗退而回。
現在韋誌俊收到了東王誥諭,措辭簡短而極具威力。大意是征湘軍湘潭慘敗,已退守嶽州一城,如不盡快搗毀湖廣總督署,嶽州腹背受敵隨時可能丟失,待湘軍占領嶽州順江而下,後果不堪設想。命令他們在半月之內打下武昌,否則軍法從事。
韋誌俊、石鳳魁不敢怠慢加緊攻城準備。為集結優勢兵力,韋誌俊從附近各州縣抽調來一些部隊,協助攻打武昌。
韋誌俊在漢口武聖宮內,召開了戰前軍事會議,聽取各將領意見,他表情嚴峻道:“諸位兄弟,東王誥諭命令我軍,在半月之內奪取武昌,延誤日期,軍法從事,我們在座的各位將領都脫不了幹係。為此我希望兄弟們同心同力共打武昌。先請大家暢所欲言,獻計獻策。”
韋誌俊接著對身邊的石鳳魁道:“石國宗也給大家說幾句吧!”
石鳳魁甕聲甕氣地回答:“我嘴笨說不了什麼,還是請弟兄們拿主意吧。”
韋誌俊又轉向大家:“好!就請大家隨便說說。怎樣在半月之內打下武昌城,請弟兄們都想想辦法。”
“那小弟就先說幾句,各位兄長不要見笑。”坐席上一位少年將領挺身而起,眾視之,乃典聖糧陳玉成也!他本是一個征集、押運糧草的後勤官,因為攻城需要他也來列席作戰會議,大家都沒有想到這麼重要的攻城會議,搶先發言的會是一個年紀輕、沒有打仗名氣、又不是帶兵將領的運糧官。
陳玉成十四歲從廣西藤縣參加太平軍,在刀光劍影中長大成人。如今他剛剛十七歲,已成了一個大小夥子了!戰爭環境練就他渾身是膽,過去在童子軍中就經常幫助大人攻城略地,長大以後他的興趣愛好仍然是帶兵打仗,喜歡思考一些軍事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