拿破侖在簽署停戰協議這個大喜事之前,向督政們發回的報告,其語氣是近乎傲慢的;這反映了他當時已自信他能主宰局勢的發展。他曾經就對待撒丁的政策問題,向督政們提出了建議;他指出,鑒於撤丁國王維克托?阿馬迪厄斯已放棄了他的三個大要塞,他實際上已處在法國軍隊的掌握之中。
“如果你們不同意與他締結和約,如果你們的計劃是要推翻他的王位,那麼你們得先讓他高高興興地過幾旬;而且,你們得事先告訴我。那樣,我就可以拿下瓦蘭察,並且向都靈進軍。”
拿破侖表明,在軍事問題上他是不容許來自巴黎的幹預的。他要
求督政府從克勒曼將軍的阿爾卑斯山方麵軍征調15000人來增援他的部隊。
他寫道:“這樣就可以使我的這個方麵軍擁有45000人的兵力,也許我可以將其中的一部分派去攻打羅馬。如果你們繼續信任我,並且讚成以上計劃,我是有把握成功的;意大利就會是屬於督政府的地方了。”
不久,督政們表示,可以批準他所要求的增援;但又規定,軍隊的一部分應當留在米蘭地區由克勒曼指揮。對此,拿破侖於5月15日作了答複:鑒於奧軍的增援部隊已經到達,法軍如果分散指揮權,那是十分失策的。兩位將軍都有各自的作戰方式。克勒曼將軍經驗更豐富,無疑更善於指揮部隊;但是如果把兩個司令官擺到一處來指揮一個部隊,就會把事情弄糟。
這次又是督政們犯了錯誤。他們想要讓拿破侖遵守其他將軍們都得遵守的規則,這些規則是1793年迪穆裏埃叛逆案以來就實施了的;在這點上,督政府無疑是想照顧共和國的根本利益。督政府們的本意,是力圖防止大將專權反戈的情況出現;但是,他們這樣做時,卻違反了戰略上的基本原則,即:軍事行動要求統一指揮。
拿破侖提出的反駁,是他們無法回答的。後來,關於分兵給克勒曼指揮那個糟糕的方案,就再沒有提了。
撒丁王國已跪在了腳下,拿破侖並不滿足,他的眼睛正盯著波河對岸的奧軍,米蘭——這個意大利北部美麗而富庶的城市,正是他計劃中的下一個目標。
在給部隊發放軍響並重新裝備好部隊之後,拿破侖準備東進了。他要把奧軍一舉攆出倫巴第,而米蘭則是督政府賦予他的最後目標。
拿破侖既已掌握了原屬撒丁王國的三個要塞,他現在就有了極好的作戰基地。這三個地方雖然將來要交還給撒丁國王,但是在締結正式和約以前,這些地方應由法軍征用。
奧軍由於遭到其意大利臣民的敵視而受到削弱;尤其不利的是,奧軍終究隻能依靠經由曼圖亞、從阿爾卑斯山脈以北抽調來的增援部隊。不過,在富饒的倫巴第平原作戰,奧軍卻有一個有利條件,而在亞平寧山脈的亂石叢中他們是不具備這個條件的。在平原上,奧軍的將領們可以施展他們引以為自豪的戰術才能,而且他們的出色的騎兵,在平原上有可能與當年匈牙利和克羅地亞騎兵相比美。
因此,奧軍期待著法軍的進攻;他們沒有因為最近連吃敗仗而沮喪;同時,他們還因懷有一種想法而興奮起來,他們認為,法軍不擅長打正規戰,一到了平原地區,就會喪失其在山區曾經贏得的那點虛名。但是,對拿破侖這位具有特殊才能的人物說來,意大利戰役第二階段的這個作戰地區,並不見得就不如第一階段的作戰地區有利。而在那個地區,他作為司令官,旗開得勝,贏得了赫赫戰功。前一階段,在亞平寧山區,隻能調動小股的部隊投入戰鬥;即使指揮騎兵與步兵缺乏經驗的將領,也能在戰術上初試鋒芒,滿有打勝仗的機會,在山區打仗,主要的要求是:動作快,幹勁大,能迅速占領中心製高點;在山區,調動大批人馬作戰是不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