難。一個連自己的生存都不能維持的人卻能扶危濟困,在饑荒
年景,她保護著村裏的孩子討飯以免遭惡狗撲咬,當她把討來
的飯食“倒一半給堂哥,留一半給我”時,這是震撼人心的;當
她把討來的幹饃、“煮馬角”分食村民及窮孩子時,也是催人淚
下的。在惡劣的生存環境中能保持人性的善良,這正是鬼窯老
人的偉大之處。
鳳傑認為,對照描寫是文學的基本手法之一。因為它可能
加強審美的區分視鏡,使人在一種美學標準下同時觀測兩種截
然不同的對象,從而獲得更為鮮明的形象感。《信從老山來》寫
一個班級的小小世界裏的諸多人物心態。值得稱道的是作者把
城鄉形成的少年兒童的言談、舉止、心態的差別寫得利落分明,
軒輊清晰。小鳳由山區來到城市,身材、容貌、氣質、性格都
帶著土氣、野氣;而城市姑娘劉小豔則“身材苗條,容貌漂亮,
言辭流暢”。尤其是她那張嘴,從早到晚都吃個不停:“脫皮葵
花籽呀,傻子瓜籽呀,巧克力呀,怪味豆呀,那淺淺的小兜兜,
魔袋似的,永遠吃不空。”一個小集體裏,判然分明的兩種文化
形態,兩種小人物的素養,兩種形象,兩種品格,都被作者寫
得活脫脫富有靈氣。
當然,鳳傑最為得心應手的還是摹寫兒童心態。兒童意味
著理智還不成熟的年齡,他們不像大人那樣具有更多的感情和
欲望的控製能力與壓抑機製,因此,他們的心理趨向比較明晰,
比較外露。作者正是抓住了這一點,他寫那個想吃雁蛋的孩子
毛毛有嘴饞的毛病,很符合一個小孩子的性格特征——
毛毛又好奇又貪嘴。杏樹才掛花骨朵,他就盼著
吃酸果}天上掉個雨星兒,也想嚐嚐甜不甜。
寥寥幾句,便把毛毛自發的心理傾向寫得非常傳種,這就為下
文因主人公的嘴饞而導致偷吃果園青蘋果的錯誤埋下了伏筆。
由於鳳傑成功的人物塑造,他的兒童文學作品裏樹立起一
個形象和性格的群雕:這裏有善良而迷信的盲人婆婆,有在非
人逆境中向往著美好生活的鬼窯老人,有在無聲的世界裏頑強
拚搏的殘疾青年,有阿凡提式的智者鍘麵匠伯,有敢於蔑視封
建禮法而自由生活的母親,也有心靈如水晶一樣透亮的小學生。
除此而外,那些童話世界的雞、狗、老鼠、貓、銀杏葉兒,也
無一不閃耀著猶如人一樣的形象色彩與性格光芒。這些形象共
同體現了作者以兒童視角觀察生活的獨到之處,充盈著蘊藉的
審美底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