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章 楔子(23)(1 / 2)

清朝坐了天下之後,也按照他當初的意願,不僅是滿族的皇帝,還是蒙人的皇帝,並且也成了漢人的皇帝。

從他們爭得天下之後,就開始更多的了解有關漢人的文化,同時通過這些文化,來統治滿族和蒙古人。

清朝得天下之後,他們對漢人的文化研究的越來越通了,尤其是了解漢人在很早的時候,就有盜墓一說。

最早當是三國時期,曹操為了取天下,急需軍備,情急之下,開始盜墓,取金銀珠寶加強軍備。

幾代皇室的墓都被挖出來,盜的場麵是慘不忍睹,痛定思痛之後,清朝天下後,他們就效仿曹操的方法,設明墓和暗墓。

明墓在河北的遵化縣境內的馬蘭峪清東陵,而暗墓,隻是天下少有人知,其實是靠長白山起家的長白山腹地。

清朝曆代皇帝為了滿天下人的耳目,他們就想出了一個最好的方法來,那就是封禪,因為曆帶皇帝都要封禪。

用這種方法來對自己的功德,加以歌頌,為此,清朝皇帝奪天下之後,他們就想到了這個方法,並教育子孫,都要沿襲祖治,到長白山封禪。

表麵上來看,封禪,封為祭地,禪為禮天,是中國古代帝王舉行的一種典禮。

它通常有廣義和狹義之人。從廣義上講,它源於人料早期“萬物有靈”觀念。

隨著人類原始信仰多元化發展,他們把對日月星辰的信仰歸於天,把對山川湖海的信仰歸於地。

三代以有,各部頭領封祭於自己近處的山川。當人類進入階級社會時,原有的祈年於嶽,禱雨於嶽的祭祀禮儀更進了一步發展,其崇敬和敬畏感也更加強烈,有時尊嶽如上帝,用帝禮,並且祭祀活動逐漸變成國家性的祭祀活動。

從狹義上講,由於泰山為五嶽之首,從而人間帝王多集中於泰山,而且親祭泰山才名之為“封禪”。

借著這個名義,他就可以名正言順的以封禪的名義,來祭祖了。

為了怕後人盜取墓,這種暗墓僅有少數的人知道。

為了把封禪搞得有聲有色,不露蹤跡,所以最初的封禪還增加了許多的規定:

首先,帝王要有很高的德行,具備“受命於天”的條件,這樣隻有自覺很有功德的帝王才有封禪的資格。

因為自古曾進行封禪泰山的帝王,隻有為數很少的幾個。

如早期隻有秦始皇、漢武帝;其次改朝換代後,國家升平日久,國家才有實力進行祭祀。

所以秦始皇時期、漢武帝時期、唐太宗時期進行過泰山封禪典禮。

到了唐、宋以後其規定開始放鬆,定義也不那麼嚴格,皇帝也不必親祭,隻要遣官代祭即可。

對於皇帝德行的要求也不是那麼高,作為定製無論改朝與否,隻要沿用或給神來一封號,不斷祭祀就算封諡,從而又形成超廣義的影響,為表示其政權的合法性,便便效仿明製對其故鄉的長白山進行封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