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八日,大軍進抵察哈爾林丹汗之子額哲等人所駐牧的托裏圖地方,蘇泰太後令其子額哲率眾歸附後金,到八月初三日,多爾袞獲曆代傳國玉璽。
多爾袞將這一喜訊報與皇太極,皇太極聞聽大喜。
當多爾袞得勝班師回朝時,皇太極破例出行百裏之外,到遼河以西的陽石木迎接,並在這裏舉行了隆重的接寶儀式。
皇太極接過寶璽,撫摩端詳良久,用顫抖的聲音對眾人說:
“這可是曆代皇帝所用的傳國之寶啊”
獲得這枚玉璽,有了它,我皇太極立國稱帝也是順應天意呀!說什麼都不能錯過了這麼好的機會。
此璽12.5厘米見方,皇太極時一直使用。皇太極得到這枚傳國璽後,便開始了一係列政治攻勢。
首先將玉璽獲得的理由寫成敕諭,在其上鈐用此寶,頒行滿、漢、蒙古,用以說明“天命攸歸”。
其次將此璽的印樣向朝鮮等國頒示。
然後在盛京八門張貼同樣內容的文告,以此籠絡人心,從而形成了“天下一心”的局麵,充分顯示出皇太極卓越的文治武功。
於是,深知皇太極心思的大臣們便紛紛上書,勸他早成大業,建立全國統一的政權。
經過籌劃,1636年4月11日,蒙古16部49貝勒及滿、漢王公大臣擁戴皇太極接受“寬溫仁聖皇帝”的尊號,建國號為“大清”,改年號為“崇德”。
皇太極緊緊抓住獲取傳國璽、社會輿論對其有利的時機,順利地完成了滿族後金地方性政權向大清統一國家轉變的曆程。
“更得玉璽,符瑞昭應”是皇太極稱帝的是順應天意!,\而“鈐用此寶,頒行滿、漢、蒙古”並頒示朝鮮等國。
皇太極急於通過玉璽的出現,來證明“天命攸歸”於滿清政權。
璽文為”漢篆’製誥之寶’四字,“璠璵為質,交龍為紐,光氣煥爛,洵至寶也”。多爾袞等見寶璽後甚喜,曰:
“皇上洪福非常,天錫至寶,此一統萬年之瑞也。”
九月,後金軍旋師回到沈陽。
多爾袞把林丹汗的傳國玉璽獻給了皇太極。
皇太極得到“一統萬年之瑞”後,在眾臣的擁戴下於天聰十年即崇禎九年(1636年)四月十一日,舉行隆重典禮,宣布即皇帝位。
正式改國號“金”為“清”,改年號“天聰”為“崇德”。
皇太極由中階升壇,禦金椅,諸貝勒大臣按左右序列站畢,開始奏樂,眾行兩遍三跪九叩頭禮。
左班和碩墨爾根戴青貝勒多爾袞、科爾沁貝勒土謝圖濟農巴達禮,和碩額爾克楚虎爾貝勒多鐸、和碩貝勒豪格,右班和碩貝勒嶽讬、察哈爾汗之子額駙額爾克孔果爾額哲、貝勒杜度、都元帥孔有德,分別捧寶,按順序跪獻。
皇太極受寶,交給內院官,放置在寶盒內。同時,進儀仗列於皇太極左右,眾再行兩次三跪九叩頭禮。
代善代表滿洲、額哲代表蒙古、孔有德代表漢官,捧滿、蒙、漢三種文體的表文,宣示曰:
“我皇上應天順人,聿修厥德,收服朝鮮,統一蒙古,更得玉璽,符瑞昭應,鴻名偉業,丕揚天下。
是以內外諸貝勒大臣,同心推戴。敬上尊號曰‘寬溫仁聖皇帝’,建國號曰‘大清’,改元為‘崇德’元年。”
宣諭結束,又行兩次三跪九叩頭禮。
用三種文體宣示,不僅是語言形式問題,更是一種政治象征。
說明皇太極那時,就以準備爭霸天下,不僅代表滿洲利益,也代表蒙古利益,還代表漢人的利益。
也就是說,崇德皇帝不僅是滿洲的皇帝,也是蒙古的皇帝,還是漢人的皇帝。
總之,皇太極是滿洲、蒙古、漢人天下的共主,和當年努爾哈赤已大不一樣。爾後,祭告祖陵,追尊先祖,大封功臣。
十二日,皇太極分敘諸兄弟子侄的軍功:
冊封大貝勒代善為和碩禮親王、貝勒濟爾哈朗為和碩鄭親王、貝勒多爾袞為和碩睿親王、貝勒多鐸為和碩豫親王、貝勒豪格為和碩肅親王、嶽讬為和碩成親王等六大親王。
又分敘外藩蒙古諸貝勒的軍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