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章 楔子(21)(1 / 2)

農民軍立劉玄為更始帝,更始軍率先攻入都城長安。

王莽見大勢已去,攜帶著“傳國璽”倉皇而逃,逃跑途中被商人杜吳刺死,更始軍校尉公賓割下王莽的頭。

從王莽身上拿下“傳國璽”交給了他的上司李鬆,李鬆將玉璽呈送給更始帝。

此時,另一支農民軍赤眉軍也進入長安,立牧牛童劉盆子為皇帝。更始帝自知不是赤眉軍的對手,隻得奉璽投降。

後來劉盆子又將玉璽獻給了劉秀,劉秀攜帶“傳國璽”登上了皇位,從此玉璽在東漢皇帝的手中一代一代地傳了下去。

東漢末年,董卓叛亂,天下豪強在袁紹、袁術的率領下討伐董卓,洛陽城內一片混亂,董卓棄城逃往長安。

孫堅率兵駐紮在洛陽城南宮殿中,一天突然發現宮殿中一口井內閃著五彩的光。

孫堅感覺奇怪,便命令手下人下井打撈,撈著一位婦女的屍體。

婦女的脖子上戴著一個錦囊,打開一看,內有一個用金鎖鎖著的朱紅小匣,啟開小匣,裏麵有一玉璽,上麵有篆文八字“受命於天,既壽永昌”玉璽缺一小角。

孫堅知道這是秦始皇的“傳國璽”,竊喜這莫非是天意讓他當皇帝。

沒想到他的一個士兵將此事告訴了袁紹。

袁紹正有纂帝位之心,當然想占有“傳國璽”,他令人扣押了孫堅的妻子,孫堅被逼無奈,隻能交出玉璽。

後來袁氏兄弟敗在了曹操的手下,“傳國璽”又回到了漢獻帝的手裏。

東漢亡後,“傳國璽”歸與曹魏和西晉。

此後,北方陷於五胡十六國分裂動蕩的局麵,廣傳國璽幾經輾轉,又落入東晉征西將軍謝尚之手,謝尚把它獻給了東晉朝廷。

南朝梁武帝時,降將侯景反叛,攻破宮城,劫得“傳國璽”,不久侯景敗死,他的部將侯子鑒,被追殺,萬般無奈之下,逃到了棲霞寺藏身。

那知道追兵又趕到了棲霞寺,並將寺團團圍住,侯子鑒看自己無路可退,隻好將玉璽投入棲霞寺的井中。

他的一舉一動,自然被暗中觀察的寺僧看到,又被寺僧將玉璽撈出收存,後其弟子將玉璽獻給了陳武帝。

隋滅陳後,“傳國璽”歸隋代皇帝所有。隋唐兩代,“傳國璽”仍被統治者奉為至寶。

朱溫篡唐後,“傳國璽”又遭厄運。後唐廢帝被契丹擊敗,登樓****,玉璽也遭焚燒,下落不明。

直到北寧哲宗時,有一位名叫段義的鹹陽人把玉璽獻給了朝廷。金兵南侵時,又將玉璽掠走,後歸元朝皇帝所有。

明朝滅元時,蒙古部落將玉璽帶到了漠北。從此“傳國璽”不知所終。

“得寶即得國,失寶即失國。”

大清傳國玉璽得自蒙古察哈爾部蘇泰太後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