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後,你能調動朋友圈的多少資源?
這個問題與第二個問題相關,我們不妨講一個例子:小宋的朋友圈中,“生活類”的“朋友”很穩定,基本都是大學同學,她把這其中的朋友當作最重要的朋友,數年沒有更新、替換和變動。可是,他們真的是自己可調動的資源嗎?
有一次與同學小李聚會時,小宋聊到要購房,隻是首付不夠。說者無心,聽者有意,小李頓時開始數落自己的老公炒股賠了不少錢、自己有多麼難。單純的小宋還一直勸慰小李要把夫妻感情放在第一位。
可是沒過幾天,一次偶然的機會,小宋和另一位同學小王聚會,小王聊起近期小李在微信朋友圈發了很多“炫富的日常生活照”,奇怪的是小宋並沒有看到。她這才發現,小李利用微信“不讓他(她)看我的朋友圈”的這個功能,單獨屏蔽了自己,也才明白了一切:小李在防備自己向她借錢。
大學時期的感情是純潔難忘的,但是不能太過執著。原來以為會做一輩子的好朋友,但現實總在不斷地變化。既然人在變化與流動,朋友圈也必須保持相應積極的改變。我們不能苛求別人永遠單純不變,畢竟,我們自己也在變化中,不是嗎?
對於年輕人來說,非但不能排斥這樣的變化,反而要主動迎接變化。四十年前的人們可能一生隻認識固定的一批人,而現在,人群四處流動,我們可能與曾經最親近的朋友失去聯係。一旦缺少麵對麵的交流,人與人的親密程度每年都減少15%左右。可是,我們也看到了新的風景和新的人。在你新認識的能夠麵對麵交流的人中,你有多強的能力增加親密感、把他變成朋友,才是你要做的事。
總之,朋友圈的加加減減是必然的。雖然社交網絡號稱能解決這個問題,使我們想跟多少人對話就跟多少人對話,但是無論時代怎麼變化,一個人隻能擁有數量非常有限的朋友,因為親密關係需要的情感和心理投資相當大,而我們擁有的情感資本和時間資本都是有限的。本書要解決的不是從技術上為你的朋友圈增加更多人的問題,而是如何與有限的人進行更高質量的互動。
本書所稱的朋友圈也絕不僅僅局限在微信產品的朋友圈。互聯網已經融入我們的生活,改變了我們彼此交往的方式,但互聯網產品是層出不窮的,即便是微信這樣的超級APP,在將來依然有可能被新的產品所取代。本書堅信:人與人之間的微妙關係、利害關係、情感互動依然是一切交往的基礎。
希望本書能給讀者帶來一些啟發,對大家有所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