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先給你的朋友圈做個檢測
朋友圈不僅指你微信上的朋友圈,還包括你全部的生活。可以說,朋友圈決定你的心態、能力和未來。
你的朋友圈有多大?質量有多高?你能調動朋友圈的多少資源?這三個問題至關重要。
重新審視你的朋友圈,你會從中發現自己的價值。
首先,朋友圈多大最合適?
朋友圈的大小沒有標準答案,以微信朋友圈為例,你能控製多少人際關係是你的本事。如果你有本事搞定65萬人自然是你能力超群,可是你有本事維護10個重要的關係也未嚐不是你的策略。
這裏要提醒的是,微信朋友圈看起來可以使我們積聚成百上千的朋友,但它作為一個產品,終究無法超越一些人際關係本身的傳統特性。例如見麵三分情,即人與人之間隻有線下交流過,才感覺對方可靠。
與微信朋友圈不同,我們真正在線下互動的朋友圈仍然極小,這不僅受技術限製,也受人性限製。所以我個人建議朋友圈中人數不要超過150個。
牛津大學教授羅賓·鄧巴提出了“鄧巴數字”,即150定律,大意是:“我們的社交圈與十幾萬年前沒什麼區別,個體能夠認識、信任,並在情感上依賴的人數不會超過150個。之所以是150個,是因為人的大腦容量有限,無法承載更多。”大約十年前,鄧巴開始研究英國人寄聖誕賀卡的習慣。之所以用寄賀卡來衡量人們的社交關係,是因為送卡片是種投資:你必須知道對方地址,去買卡,得寫上幾句話,買郵票,然後寄出去。大多數人都不會願意為無足輕重的人這樣費心費力。結果發現了這樣一個數字:以一個人寄出的全部卡片為例,所有收到賀卡的家庭的人口總和平均為153.5人,也就是150人左右。
其次,你的朋友圈質量有多高?
這是個看似無法量化的問題,但我們依然可以通過科學的方法來檢查自己的朋友圈。比如定期檢查你的朋友,做刪除、更新、添加,一個星期、一個月、三個月或者六個月都可以是你檢查的頻率。
對自己的朋友圈進行審視還能夠及時發現自己的問題。例如,你備注在“事業線”的“客戶”的數量在一周內都沒有更新,你就要提醒自己下周關注一些行業活動;如果一個月都沒有變動,那麼不論你手頭的工作有多忙,都要趕緊主動參加一些聚會了;如果不小心三個月還沒有變化,你必須采取緊急措施,立即自己發起活動,安排聚會。
再比如,你備注在“生活線”的“朋友”的數量三個月都沒有刪減,這並不能證明你的朋友圈質量高或者你和朋友的關係維持得很穩定,相反,你要審視自己是否到了該認識新朋友的時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