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先是誰,再成為誰(1 / 1)

你先是誰,再成為誰

讓我們再回到前言中的案例:

有一次與同學小李聚會時,小宋聊到要購房,隻是首付不夠。說者無心,聽者有意,小李頓時開始數落自己的老公炒股賠了不少錢、自己有多麼難。單純的小宋還一直勸慰小李要把夫妻感情放在第一位。

可是沒過幾天,一次偶然的機會,小宋和另一位同學小王聚會,小王聊起近期小李在微信朋友圈發了很多“炫富的日常生活照”,奇怪的是小宋並沒有看到。她這才發現,小李利用微信“不讓他(她)看我的朋友圈”的這個功能,單獨屏蔽了自己,也才明白了一切:小李在防備自己向她借錢。

這個故事不是在褒貶任何一個人,況且小宋自己在朋友圈的維護上也發生了一些問題。很多人把日常維護朋友圈看作一件麻煩的事,並用一些借口讓自己繼續懶惰。例如,小宋就是這樣想的:“小李是我的真朋友,所謂真朋友就是平時不怎麼聯係,一旦你有需要的時候,她一定會幫你!”

其實別人沒有義務一直相信和支持一個漸行漸遠的人,如果你不利用朋友圈的功能與朋友保持有節奏的互動,讓對方了解你、信任你,縱然對方在你的朋友圈處於核心的重要位置,可你在對方那裏已經不是如此了,對方當然會防備你隨時有可能提出來的要求。尤其是小宋經常在朋友圈發一些“錢不夠花”的抱怨和感歎!

你先是誰,才能成為誰,你先把自己塑造成誰,你在別人心中才是誰。

你都不經營現在的你,別人怎麼知道現在的你是誰?尤其對於微信朋友圈來說,如果你保持每天發一次內容的頻率,連起來看一周的內容,你在別人心中,就是你所發的內容了。

一個人必須對自己有要求,才能要求別人。

對於當代人來說,管理自己的形象、手機、情緒,都應該像早起刷牙一樣自然。如果一個人的手機中,微信朋友圈的人數不少,但是缺乏有效管理,就一定會讓朋友圈形同虛設,本來可以發揮巨大作用的朋友圈最後就會變成一盤散沙。

我們可以整理自己手機中雜亂的人名,進行認真的思考,然後花一點時間研究我們的手機,因為安卓和蘋果係統對細節的設計不同,要根據自己的手機特點對朋友圈裏的人進行備注。當然如果你操作夠熟練,還可以按照自己的備注方式進行特別標注。

這樣做的目的,就是讓所有的朋友進入到手機的活力排序中。那麼平時你就不會在人際關係的維持中失去頭緒:突然看到誰發了內容,就熱情地點讚、評論、交流,又因為刷不出他的內容,導致把他置之腦後,慢慢冷淡、遺忘。

按照不同的排序進行有效互動,必然不會導致對方認知與自我認知不一致了。

讓你在乎的人知道你有多在乎他,讓你感覺重要的客戶知道他在你心中有多重要,讓有可能幫助你的人了解你從而在未來能夠幫到你……這樣,你的朋友圈將價值百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