彩排結束後,我們送他往外走,我已打開錄音筆,邊走邊開始采訪。還好,這麼多年的新聞采訪、攝影和攝像工作曆練,還是有些成效的,無論對方多麼快的速度1我都可以同時完成跟蹤拍攝和采訪。
采訪的話題當然從剛剛結束的彩排開始,濮存昕笑著說:這個節目真是“開門見山”!一下子就把晚會的氣氛推向了一個高潮。隨後他說,以後自己每當走進家門,打開燈的時候,就會想到電是從國家電網那裏來的。隨即用手做了一個按開關的動作,同時俏皮地發出“哈哈”的一聲笑,把在場的所有人全都逗樂了。
身為北京市“環保大使”的襥存昕,還憂心忡忡地談到環保話題。正如房曉童所講的那樣,談到環保話題時,他走路的速度明顯慢了.後來幹脆停下腳步和我們談。談到一次去外地演出回北京凃中.遭遇嚴重沙塵暴那“驚心動魄”的一幕;談自己騎自行車去“兩會”報到;談垃圾的分類和填埋等迫在眉睫的社會現實問題;也談自己正在做的節能燈推廣工作……坦言,自己在環保方麵也不是徹頭徹尾的一個人,因為現在的生活方式已經無法逆轉,隻能盡量節省。環保是牽一發而動全身的事,隻要大家都有環保意識,情況就會好得多。
采訪結束,當大家跟隨其後去送他時,濮存昕笑著說,你們不要送我了,—定要"低碳"!
善良依舊的凱麗
20年前,由凱麗擔綱女一號的中國電視劇史上第一部室內劇《渴望》,轟動全國,感動億萬國人被稱為是中國電視劇發展曆史性轉折的裏程碑,創下的巔峰效應成為一個時代的神話。同時,也讓凱麗的名字隨著“劉慧芳”賢良淑德的熒幕形象一起傳遍祖國的大江南北。
20年來,凱麗先後拍攝了幾十部電影和電視作品,塑造了許多熒幕形象,先後獲得影視界多項大獎,但卻大都被籠罩在“劉慧芳”的光環下。好在凱麗從來沒有後悔過演那部戲,她平靜地說,出演《渴望》是自己這一生中最幸運的事!正是因為出演了"劉慧芳”這個好女人,才有那麼多的觀眾至今仍非常喜歡自己。至於後來的戲紅不紅,並不是個人所能掌控的事,《渴望》畢竟是一個特定時代的產物,而現在這個時代已經和過去大不相同。自己現在的演技早就超過當年演《渴望》時的水平,隻不過無法再現《渴望》當年的轟動效應而已。
201】年元月,凱麗應邀參加國家電網公司“兩會”文藝晚會演出,而我和同事江瑩被安排采訪參加演出的凱麗。那天晚上,當身穿大紅色長羽絨服的凱麗,從國家會議中心的門口快步走進來時,如同一團炙熱的火焰,讓在場所有人的精神都為之一振。眼前的她分明就是昔日的“劉慧芳”’卻又似乎不是。歲月流逝,並沒有在“劉慧芳”的身上留下太多印痕,而是曆練她、滋養她、豐富她,使今日之“劉慧芳”比昔日熒幕上的她更加優雅、知性,也更加善解人意,渾身散發著成熟女性的魅力。
凱麗是一個非常敬業的演員,雖然之前巳經做了充分準備,但進入演出休息室後,她來不及脫去外衣,就抓緊時間和同台演出的濮存昕一遍遍地對詞,商討朗誦語氣的把握。演出結束後,一下場她就又和濮存昕探討剛才的節目。一到休息室,兩人又開始分析演出時的情況。演出期間,當濮存昕誤將“我們堅守,為了信念”讀為“我們堅持,為了信念”時,為了避免重複,舞台上的飢麗靈機一動,迅即將自己朗誦的內容“我們堅持,為了理想”讀為“我們堅守,為了理想”。下場後,對於自己的臨時改動,這個可愛的女人開玩笑說:“我要讓大家見識一下我的聰明!”濮存昕在一旁笑著補充道:“你是聰明透頂!”逗得周圍的人都樂了。雖然大家都覺得兩人從百忙中擠時間參加的朗誦節目非常成功,也配合得十分默契,但他們還是對朗誦中出現的一點小意外甚為遺憾,但卻並沒有糾結。
采訪凱麗並不太順利,在迎接她到貴賓室的途中,總編室的美女韓丹因為與她相對較熟,向她說明了我們的采訪意圖。她並沒有立刻答應,隻說自己待會兒還有事,可能不一定有時間。趁她上台演出時,我又和她帶的助手套近乎,希望那女孩能從中間遊說,以促成采訪。並說,其實這種采訪本身是一舉多得的事,不會占用她太多時間,而且對她也是一種宣傳雲雲。女孩後來答應,她一定盡力而為。
凱麗參加演出的是晚會的第一個節目。節目結束後.兩人剛一走進貴賓室,“國網動態”的主持人和記者就扛著攝像機、拿著話筒跟了進來。謝天謝地!我立刻打開錄音筆湊了過去……
春節快到了,當記者問凱麗對國家電網人有些什麼祝福時,凱麗誠懇地說,衷心祝願所有國家電網人,祝你們合家幸福,快樂,健康,平安!
演出結束離開休息室前,她向工作人員索要一份節目單,說以後再看到節目單,就會記著自己還和國家電網、和國家電網的人打過交道。當她得知演出結束後,將會刻錄一套演出光盤送給自己時,開心地說:國家電網人真是追求完美的人!下次再有這樣的活動’我一定還會參加的!
凱麗離開途中,國家電網人的子女、此次文藝演出最小的演員、一個紮小辮的小姑娘攔住她。怯怯地對她說,阿姨,我們照個相吧?
凱麗立刻停下匆忙的腳步,蹲下身來笑著問小姑娘,你認識阿姨嗎?知道阿姨叫什麼名字嗎?
小姑娘在媽媽的眼神鼓勵下’細聲細氣地說,凱麗!
凱麗大笑說,一定是你媽媽教你的吧!
一旁拍照的年輕母親笑著搖頭。
之後,半蹲著的凱麗將小姑娘攬在懷裏拍了張照片,滿足了這個小“追星族”的願望。
何建明的黑暗記憶那天下午參加一個文學作品研討會,當早到的我從會場來賓的桌簽上看到何建明的名字時,有一種似曾相識之感。因為幾個月前,剛剛在北京魯訊文學院聽過他講的課《當代文學形勢和作協的主要工作》。心裏偷偷猜,不知道一會兒在研討會上能否采訪到何建明,這樣想著,就在偷偷揣摩可能進行的采訪,應該怎樣開頭。
不愧是長期軍旅生涯、久經新聞曆練的優秀宣傳幹事,也不愧是中央機關報社培養的優秀記者。何建明,這個長期奮戰在文學創作第一線的優秀作家.在擔任諸多領導職務的同時,創作了大量優秀的作品緊扣時代,題材宏大,能抓住中國社會最敏感的神經。他也被評論界稱為“中國報告文學的領軍人物”。2011年,央視的開年大戲《奠基者》就是何建明的作品,原著的名字叫《部長與國家》。
研討會在進行中,嘉賓們也在按照一定的次序發言,很快,何建明的發言結束了。待了一會兒,我拿著筆記本和周明替我做的名片輕輕走到何建明身後,半蹲著對他說,自己曾聽過他講的課,並向他說明自己的采訪意圖。何建明在聽了我簡短的一番話後說,要不現在到外麵找個地方采訪吧!一離開這裏,可能就不太容易找到我了。我沒有想到他這麼爽快地就答應采訪,稍稍愣了一下。
他又說了一句,現在可以嗎?
哦,當然可以,當然可以!
那好吧。
我趕緊回到座位上,帶著錄音筆和照相機,從會場另一個門走出去,此時,何建明也已從門裏出來。我跟在他後麵下樓後,發現一樓大廳一側貴賓室的門虛掩著,推門探頭進去一看,空無一人。就在這裏吧,何建明說。好。
於是,我就在這間貴賓室裏采訪了這位中國作家協會副主席、黨組成員、書記處書記,中國作家出版集團黨委書記、管委會主任、作家出版社社長。采訪的過程中,貴賓室四周牆壁上的前輩作家們,一直微笑著望著我們。
侃侃而談的何建明,道出了人生旅途幾段被“黑暗”纏繞的痛苦記憶……
他小時候幾乎沒有任何關於電的印象。讀初中時,家鄉仍舊許多地方都沒有電,隻有用煤油燈來照明。煤油燈用起來很費,而且煤油的價格也很貴,因為何建明自幼喜歡讀書,這就給本來貧窮的家庭又增加了經濟負擔。於是,總被父母批評。
在之後采訪其他一些作家和文化名人時,也有好幾位都談到自幼喜歡讀書而因家庭生活窘迫受到影響一事。我總是會由這些而想到自己,也許正因為自己童年的蒙昧,才使得自己在許多領域的發展中並不具備先天的任何素養,也缺乏那種強烈的學習渴望,所以,前行的每一步都需要比常人付出更多的艱辛。
陷入深思的何建明還追憶了1975年當兵之前,在農村幹農活時的一些黑暗遭遇。他說,那些沒有電的夜晚,隻能在黑暗中摸索,而且沒有方向感。每次碰到停電的日子,心都在顫抖,真是苦不堪言!說到這裏,何建明的眉頭微微皺了一下,那種被黑暗籠罩的苦楚,一定讓那時的他倍感糾結,卻又無奈。
他還講到自己當兵後一次在農家吃飯時的遭遇。那次在湘西搞戰備調查,被安排吃飯的那戶農家沒電,也沒有其他任何照明設施。主人盛上晚飯後,餓極的他們摸黑端起來蹲在地上就吃。不一會兒,他被奇辣無比的“飯”折磨得一把鼻涕一把淚的。大約吃到一半時,他被辣得再也吃不下去了,就著地上灶火的微光,這才發現自己端的原來是一碗醃蘿卜和辣椒做的菜。
幾十年過去了,這段至今想起來仍覺得很冏的往事,讓何建明銘心刻骨。在講述的過程中,情不自禁的他還帶著動作,仿佛當年那些被辣出的汗珠至今還掛在臉頰似的。
何建明還講到多年前在唐山大地震現場采訪報道時膽戰心驚的15天,在一個又一個漆黑的夜晚行走時,他踩在廢墟上的腿總是會忍不住地發抖……講到離開多年後偶爾回老家,夜晚走出家門後那種沒有電的黑暗狀態,依舊會覺得十分不安……那些被黑暗包圍的記憶,已經深深印在何建明的腦海中,歲月流逝,卻曆久彌新。
他最後用這樣一句話來結束采訪:電是我們生命中的陽光,是白天輔助的光明,是晚上生命的白天;電,增加了社會的精彩,使寫作者獲得極大的快樂。之後,按照我們欄目的要求,需要被采訪對象題寫一句對電的寄語。何建明略作思考,把我遞過去的筆記本放在膝上,翻到扉頁題寫了一句話。
那是一個愉快而又令人難忘的下午。
電影院美工武建軍街頭,一塊廣告牌上寫著:百分之八十以上的人都是從電影院走向愛情的。而電影,從拍攝到製作,再到放映,必須緊緊拽著電的手才能夠順利完成。電影和電,儼然是一對須臾不能分開的親兄弟。
曾看過這樣一則小故事:上世紀80年代初,兩個情竇初開的青澀少年相約看電影,當後一個興衝衝趕到電影院門前時,先到的那個表情無奈地說:看不成了。後者興致不減地指著水牌道:換片子了?也不換部好看的,《停電》這部電影聽都沒有聽說過。前一個忍俊不禁,遂大笑起來一原來由於停電,電影院取消放映。但工作人員一時疏忽,隻是擦掉電影名,換成“停電”二字。
在上世紀80年代以前的中國,電影海報大多是手繪的,當時的許多畫家都曾以極大的熱情投入到電影海報的創作中。那些精美的電影海報,凝聚著藝術家們的智慧和心血’不但有很高的藝術價值和觀賞價值,而且由於畫麵產生的吸引力和衝擊力,為剛等上映的電影發揮著先聲奪人的引導作用。80年代初’在這些人群中.有一個名字叫武建軍,他當時的身份是京城某電影院的美工。
談到多年前手繪電影海報那段往事時,這位如今已成為“中國肖像漫畫領軍人物”的藝術家,還提到那個年代特有的一些現象。由於當時電力的短缺和不正常供應,常常會因停電影響到人們觀影’有時還沒開場就艦停電,有時電影剛演到一半則因突然停電不得不停止放映。於是,電影院門口常常有兩條隊伍,一條是排隊買票的,另一條則是排隊退票的。時至多年後的今天,電力供應的充足和現代化,人們可以選擇多種方式欣賞電影,而停電退票,兩條長龍並存的現象再也難以覓見’早已不知被時代丟棄甚至遺忘在歲月長河的哪一段了。
手繪電影海報、美化電影院的宣傳櫥窗是武建軍當年的本職工作。那些經過精心設計的電影劇照版麵,同樣引人注目,武建軍曾見著名電影演員張豐毅路過電影院時,站在櫥窗前認真欣賞畫麵的情景。馮小剛導演的電影《大腕》,首映式就是在武建軍供職的電影院舉行的。當時,來賓接待室內有幾幅武建軍畫的演藝明星的肖像漫畫,其中有一幅是馮小剛。馮導一這位在業界享有“賀歲片之父”美譽的著名導演到場後,看到自己被極度誇張的肖像漫畫,立刻被吸引,駐足觀看,不由自主地問身邊的工作人員:這是誰畫的?!這說明漫畫對他有一種震撼,他也默認了漫畫的成功。2011年的賀歲影片《讓子彈飛》,導演薑文曾請武建軍手繪了一組主要演員的肖像漫畫,做為宣傳海報的備用版,表明了肖像漫畫的魅力。
現在,人們再去影院看電影,遭遇停電的情況已經微乎其微,甚至不太可能。曾經很簡陋的聯排折&硬椅子也已退出曆史舞台,電影院裏的各種設施早就今非昔比,更加舒適,也更加人性化。電影票的身價也像房價那樣打著滾地往上翻,可不論它怎樣翻,對電的依賴程度卻絲毫未減’某種程度上還更甚。
采訪武建軍是在兩個時間段進行的,分上半場和下半場,兩個半場之間相隔十多天時間。
上半場的采訪是在他擔任客座教授的紅旗大學夜大教室進行的。而那天按照計劃,我和同事們恰好要去國家會議中心觀看國家電網公司“兩會”演出彩排。結束後,我一路出租加地鐵,地鐵再加出租地倒騰,好不容易找到了紅旗大學。來到教室外一看,在這個寒冷的冬夜趕來聽課的在職學員並不太多,還未到上課時間,學生們三三兩兩地在閑聊著。上課時間快到了,武建軍和學校藝術係主任、油畫家劉溯一起來到教室,我和他們打過招呼後也走進教室,找了靠邊的一個位置坐定。 ^課間休息時,和武建軍聊了十多分鍾。
夜校的課結束後’劉溯請武建軍吃晚飯,我這才想起來自己也還沒有吃晚飯呢,遂和他們一起去附近的一個小飯館,還想在吃飯中間再做一些采訪。誰知采訪未能繼續,卻聽他們聊到其他一些自己更為感興趣的話題,眼界大開,頓0櫛然。
下半場采訪,則是因為武建軍的父親因手術入院醫治,恰好就在我住地的附近廣安門中醫院。得知這一情況後,一天下午,我早早下班後先去醫院裏看望了病中的老人,然後請武建軍吃了一頓簡單的陝西餐。邊吃邊聊,這次,主要談武建軍那段畫電影海報的經曆,還有那段經曆中一些記憶深刻的往事。
由於年前那段時間的采訪較為集中,故,完成采訪稿及至發表,已是月餘後的春夏之交。偶爾,我還是會想起在紅旗大學捱過兩個多小時的冬夜,不停地向手心哈氣、輕輕跺著腳,試圖減輕趨之不去的寒冷。那可真是冷啊!
和畢淑敏“談情說愛”
2010年初秋,我坐在北京魯迅文學院的教室,和來自全國的30多位作家、各級作協工作者們一起,聆聽畢淑敏的講座《當代人更需要關注心理與健康》。時隔數月,仍清楚記得她的開場白:“同學們,下午好!22年前我也在魯院讀書,就坐在曾祥彪的位置上……”一句話就拉近了彼此之間的距離。那天的畢淑敏穿一件粉色棉質短袖,白色褲子,簡單的款式,素淨的顏色,那是我們的第一次見麵,給我留下了十分深刻的記憶。
冬日的一天傍晚,我在約定時間撥通畢淑敏的電話,采訪了這位“文學的白衣天使”^王蒙語〉。
之前,我們曾多次發短信約定采訪的時間、地點,期間,不是因為我約的時間畢淑敏恰好無暇,就是她擬定的某個時間段我又恰好脫不開身。一而再地,於是她建議:電話采訪。可我總覺得哪怕采訪,其實也還是“見麵三分親”這個道理。一天傍晚,我再次收到畢淑敏發來的短信,讓我在晚八點之前打電話給一個號碼’然後再約定具體見麵的地點。
那一段時間我總感冒,吃了一些藥卻並不見好轉,而那些感冒藥的副作用之一就是讓人渾身困乏、酸軟無力。流涕打噴嚏的我實在倦極,隻好給手機定了鬧鈴,鬧鈴的時間當然比約定時間提前了半小時,我得給自己預留一些準備時間。
仿佛隻一眨眼的工夫,鬧鈴就將我吵醒了。因為不能確定將是見麵采訪,還是電話采訪,就做好了兩手準備。穿好外出的衣服,迅速檢查了其實已經做好的外出采訪的準備;同時,半跪在房間的地毯上,將筆記本、記錄用的簽字筆和錄音筆放在一把椅子上,把手機的耳機插上,一個耳塞塞在耳朵裏,另一個耳塞放在錄音筆的話筒位置。並很快編了一條短信發給畢淑敏’羅列了幾條簡單的采訪提綱,確定已經發送成功。
約定的時間很快就到了,我給自己暗暗鼓了鼓勁,打開錄音筆開始錄音,之後撥通了畢淑敏留給我的那個電話。鈴聲響過幾聲後,很快就接通了,電話那頭立刻傳來畢淑敏不急不緩的聲音,我的心裏一陣欣喜。
她在電話中說,如果兩人此時往約定地點趕,不論離誰近,都很浪費時間,而且天又那麼冷,建議還是電話采訪為上。我也不好再堅持,就說:那好吧!
於是,用一隻手把耳塞按在錄音筆的話筒位置,另一隻手開始在筆記本上做記錄。
畢淑敏按照我發在她手機上的采訪提綱,一一回答我的問題。而我,半跪在椅子前一邊聽她講一邊認真地做著記錄。過了一會兒,畢淑敏突然問了一句:你在做記錄嗎?我告訴她,電話一開始自己已經在做錄音,並已經開始記錄了。她“哦”了一聲說,那就好!然後,采訪繼續。
她談了自己從小在北京長大時的用電情況,談到16歲赴雪域高原當兵時的用電情況……
我無法想象,西藏阿裏那段艱苦的從醫經曆,畢淑敏經過了多少個被黑暗籠罩又深受寒冷折磨難捱的夜晚。也許,正是那些人生苦難的疊加和發酵,才使畢淑敏更深刻地理解人生的苦難,也使她能更深刻地思考人生。當她將那些切身感受傾注筆端時,天分加上人生的曆練,使“《昆侖殤》一誕生就已經奠定了畢淑敏在中國文壇的地位”。
畢淑敏從有電的北京到沒有電的西藏當兵,十多年後,又轉業回到北京工作。一路走來的畢淑敏,記憶尤為深刻的就是“限電”。那時天冷了,使用空調要限電;天熱了,使用電風扇也要限電。開始從事寫作後,她最擔心的就是停電,因為“用電腦寫作,一旦停電就會十分麻煩”。
她還談到電給人們生活帶來的種種便利和變化,電讓人們的時間和空間得到極大拓展。但客觀地說,電,其實是很中性的存在。它在改變人們生活的同時,也在影響著人們的生活。在有電以前,一家人可以一起聊天,一起休息,過得也很溫馨。現在,一家人就連吃飯時眼睛都在盯著電視機看,彼此的目光也很少對視,更很少交流。
不愧是一位小說和散文都有口皆碑的著名作家、心理學家,看問題的視角還是和常人有所不同。
采訪結束後,我長出一口氣:又完成了一個任務!收拾好東西趕緊入睡,那一夜的睡眠質量甚佳。興許是休息好了的緣故,次日,感冒的狀況大有好轉。
正月的一天早上,當我把寫好的采訪稿發給畢淑敏並短信通知她後,隻一會兒,她就回複我說,沒有任何修改意見。稿件見報後,我又提出給她送去,她依舊回複,因自己較忙時間不好確定,建議讓快遞送。而幾天後的一個中午,我剛從午休的睡夢中醒來,還坐在折疊床上發呆時,突然手機響了。我趕緊接起,電話那頭立刻傳來一個聲音:你好!我是畢淑敏。我當時就懵了,以為自己還在睡夢中,一愣,竟至沒有任何反應。很快又聽到她說:噫!怎麼沒有聲音?我這才反應過來,趕忙說,畢老師,是我!我是吉建芳。
畢淑敏在電話中說采訪稿她很滿意。當然,她說自己也很喜歡我隨樣報寄給她的幾本書,希望我什麼時候能去她們家作客雲雲。我當然喜不自勝。
於是,2011年2月19日,周六上午,我應邀去畢淑敏的家,和她進行了兩個小時的談話。她送給我兩本她的書《心靈珍珠》和《畢淑敏養心妙語》,希望我能為她的文字畫一些漫畫。我並沒有當場答應她,隻說自己盡力而為,因為那時我對自己還沒有多少信心。但在閱讀的過程中,還是被她書中的睿智文字所打動.被那些和愛情有關的短語所感染,一步步走進她的文字,並用畫麵去途擇那些文字^40天後,100幅自己還算滿意的漫畫已經全部手繪完成,而拿給她看時,她亦大感意外’這是後話。
而一位文化公司的人員看到這些畫,隻看了3幅,就認真地說,他從畫中看到了瓊瑤。我和畢淑敏,相視一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