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六章 音符流淌,神思飛揚(1 / 2)

我愛音樂,非常愛。

這可能是從小就養成的習慣了。在我還上幼兒園的時候,大家大部分時間都是在唱歌,而我就是這一群小孩子的領唱。也許在那個時候我的唱歌方麵的天賦有些顯露了。上小學的時候,我仍然是班裏的領唱,而且在全校的合唱比賽中取得了很好的成績。隻不過上了初中之後,大家都覺得唱歌應該是女生的強項,男生的強項應該是打籃球或者羽毛球什麼的,於是我將自己的歌唱能力隱藏了。於是那個時候大家隻知道我會畫畫。之後上了高中的時候,仍然雪藏自己的會唱歌這一技能,因為高中不像初中,高中同學裏麵有很多唱歌很好的。我就算是說了大概也不會有多少人相信吧,要是唱的話興許也沒有人聽。

不過我並不為此感到遺憾或者尷尬。喜歡音樂就是喜歡,沒有什麼對錯。

其實這也要感謝老範(老範這個人給人感覺真的很棒,貌似跟誰都能合得來)。早在上初中的時候,一次放假我去他家裏玩兒,他就推薦我多多聽一些音樂,既能減輕壓力又能放鬆心情。於是從那個時候開始就經常拿著隨身聽聽音樂,尤其是輕音樂——這種一句歌詞都沒有的音樂要比大吼大叫的流行歌曲要安靜很多。我喜歡班得瑞樂隊的輕音樂,其實現在我們聽到很多節目的背景音樂都是出自這支樂隊。可能當作背景來聽聽得不會真切,如果單獨去聽曲子,真的會感覺到樂曲所描繪的景象就在眼前浮現,那種感覺是能真正地聽出來的。

其實第一次了解班得瑞樂隊是從《childhoodmemory》這首曲子開始的,因為這首曲子讓我第一次聽到的時候就會感動得落淚。風帶走傷帶走痛,我們的童年已經漸漸遠去,時間的河流生生不息,我們最終都要老去。童年的記憶如此美好,但是我們還會有誰記得兒時吃過的一塊奶糖?兒時的玩伴至今已經無處尋找,我們隻能在茫茫人海中彷徨。人生本就沒有什麼對與錯,但是是什麼造就了今日截然不同的我們?這個答案撲朔迷離,也許根本就沒有什麼評判標準。每每聽到這首曲子,我都會猛然地回想起自己的童年,隻不過關於兒時的記憶已經變得非常殘缺,沒有辦法再修補了。我十分敬佩班得瑞樂隊,這支樂隊的作曲風格是世界上獨一無二的:他們會帶著各種器械躲進山裏,用錄音設備采擷各種來自大自然的聲音,並且把這些獨一無二的聲音加到他們的作曲裏,這就構成了一首曲子的基本框架。一直到作曲完全完成,樂隊才會出山。此時他們的作品一定是最完美的,不容置疑的。

我的高中時代學生們並不喜歡帶著手機到處走,如果要聽歌或者是看點兒小說什麼的,有一台mp4就足夠了。因為大家基本上都是走讀生,而且家裏到學校也不會很遠,實在是沒有必要用手機。當然不像現在的小學生都會人手一部iPhone或者iPad,也不會像現在的我們人離開手機一分鍾就難受得不行。高中時期的我聽音樂都是用mp3,在茶餘飯後或者是午休睡前,聽一首音樂,全身心都會感到特別的放鬆。事實上更多的時候,高中時期聽音樂有助於我的靈感的迸發,不得不說的是,我高中時期的很多文章都是在聽音樂的過程中完成的。這也許是我寫文章的一種特殊方式吧,在聽音樂的過程中往往能抓住一絲靈感,而隻是這一絲靈感便能在很短時間內變成密密麻麻的文字。我也會很驚訝,甚至完成後都不太敢承認是自己寫的。

當黑暗靜靜地籠罩整個世界,也許習慣了霓虹燈的人們並沒有察覺到,如瀑布般的月光傾斜於熟睡的大地之上。美好的三年竟是如此難忘,我所能說的隻有謝謝。我會銘記你的微笑,你的溫柔,希望以後的日子裏麵都能記得彼此。而這樣的心境,緩緩流淌於輕柔的音樂中,不僅又要潸然淚下。那是感情的真實流露,很多音樂真的就是能夠催人淚下,而後卻還是不厭其煩地聽上一遍又一遍,怎麼都不會厭倦。

我們班的男男女女並不是隻會學習考試,能夠進到競爭如此激烈的班級沒有點一技之長是不行的。光是會樂器的就不計其數了。比如說我們的文藝委員——從小學一直到高中畢業我們一直是同班同學,並且她一直是班裏的文藝委員。她不光唱歌唱得好,而且拉得一手好二胡。其他同學也是至少能把歌唱得很好的,所以大家都是屬於那種“深藏功與名”的人。對於我自己而言,就算全班其他同學都上去唱歌,我也絕對不會去唱歌的,因為我向來不喜歡表現自己;況且比起唱歌來,我更喜歡去靜靜地欣賞音樂。唱得再好再賣力氣都是情感的一種表達,並不僅僅是展現自己的嗓音;我的情感表達是通過寫作來實現的,而音樂是為我創造靈感的源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