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此一直以來我都隻是聽音樂,但幾乎不怎麼唱。
我接觸到樂器是小學四年級的時候。那個時候雖然有十一二歲了但是還經常聽兒歌。有一次聽見哥哥用豎笛把流行歌曲完整地吹了出來,我頓時就佩服得五體投地,於是便央求他教我吹豎笛。豎笛是我的第一件也是唯一一件會用的樂器。上大學之後我買了把吉他,但是沒有時間去學,就那麼擱淺了。其實高中畢業的那個暑假很多同學無論男女都去學吉他,我卻選擇了去學電腦。不過這也沒什麼,對於音樂的喜好並不一定就非要會什麼樂器。
記得高中的時候中央台曾出品了一部記錄片叫作《森林之歌》,裏麵的背景音樂非常容易讓人陶醉。其實好的音樂表現力是足夠強的,之所以被稱為好音樂是因為當你閉上眼睛用心聆聽的時候,仿佛自己就置身於音樂所描繪的環境中。聽到這樣的音樂想不陶醉都難。
而重新又在同學麵前重新唱歌已經是大學的時候了。有一次和同學一起去KTV唱歌,我便張口唱了。其實感覺還不錯,於是在以後我就不再想太多,有同學出去唱歌一定要去湊個熱鬧。
實際上,對任何事物的興趣的產生除了自身原因之外,還有外在因素。小學三年級的時候,那個時候學校舉辦大合唱比賽我就和另外一哥們兒一塊領唱,這在當時是一種莫大的榮譽。於是那個時候我就知道自己在唱歌發麵的特長了。後來小學五年級的時候,我轉到別的學校念書,遇到了一位很好的音樂老師。更巧的是這位音樂老師也是原來我媽的同事(我媽也是小學老師)而且更巧的是這位老師和我媽同一個姓氏,這讓我覺得至少這位老師應該很容易相處。至於初中高中就不上音樂課了。因為初中的時候要準備中考,高中的時候要準備高考。然而正如前麵說的,中學時期的班級裏麵唱歌的主力軍是女生。老爺們兒整天唱歌感覺會怪怪的,那時候隻有運動型的男生會更受歡迎一些。
不過,作為一名忠實的樂迷,想放下自己的愛好幾乎是不可能的。所以其實上了大學之後唱歌的次數也非常有限,因為大學時代的學生的特點就是:風風火火地忙了一天,但是就是不知道忙了些啥。於是即使是同班同學也很少會有聚在一起吃個飯或者玩點什麼的時候,大多數就是路上遇見打個招呼,然後就瀟灑地走掉頭也不回了。尤其是異性之間,大學期間的異性同學如果不深入發展,最多就是熟悉,不可能會達到無話不談的狀態。
上大學之後我就不顧一切地想唱就唱也是有原因的。前麵說過我曾經有一次失敗的告白,其實有些關係的。我在情感受挫折時候習慣是要麼寫日記要麼唱歌,可是比起悶悶沉沉的寫字來說,唱歌來發泄感情顯然更快一些——沉默是能憋死人的,不過我沒等到憋就完全釋放出去了。幾首歌不管音調怎麼樣,唱完了之後心情必然是好很多。漸漸地,對於感情這個話題我就不再那麼容易衝動了,真是大有一副“事不關己高高掛起”的樣子。其實以前我是聽音樂找到寫作的靈感,到現在的唱歌來發泄情緒。發泄完了之後是有利於疏導我的思維的,這樣靈感可能還會來得更快一些。
周董的《七裏香》裏麵唱得好:那飽滿的稻穗,幸福了這個季節,而你的臉頰像田裏熟透的番茄。是不是很詩意的歌詞?我覺得這句歌詞意境特別好。我的靈感源於音樂,但是我也是在享受音樂的過程裏麵。所說的音樂無國界,不需要任何的注釋,就算是用不同的語言唱出來的歌曲也隻需要聽音調就好了,並不必去糾結歌詞的意思,如果那樣反倒失去了興致。
上了大學之後突然變得很懷舊,於是就很喜歡各種形狀各異的音樂盒。在我看來,音樂盒不單單是播放音樂的,更多的是一種很有意境的藝術品。在欣賞它們的造型過程中一邊還聽著美妙的樂曲,是一種精神上的享受。
且聽風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