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節伐謀?伐交?伐兵?李鴻章陷交涉泥沼(3 / 3)

總之還是——弄點兵在那擺擺架勢,既能自保、也造點壓力就行了。重兵相壓,劍拔弩張,搞不好就擦槍走火。惹不起,就躲遠一點,別打起來。

就是在這一思想主導下,李鴻章一再拒絕了部下出兵的建議。

包括持續到此後的一段時間內,7月初,葉誌超請示移軍水原,逼近漢城,而李鴻章卻回複:“與日相逼,日轉有詞。兩國交涉全論理之曲直,非恃強所能了事,仍望靜守勿動。”[ 《寄朝鮮成歡交葉提督》,《李文忠公全集》,電稿,第16卷]

連北洋海軍自己提出的赴朝鮮的建議,李鴻章也是再三猶豫,而讓海軍白白在近海徘徊。

*——*——*——*——*——

為免“必戰”,先自避戰,這就是李大人思想中的伐謀上計!

兵法講“上兵伐謀”,“謀”指的是謀劃全局,未雨綢繆,而非僅是戰時權宜之計策、臨陣之智謀。現在已經兩軍對壘,至少已經到了“伐交”的階段,“伐交”再不成,就要動刀兵了。大清國都處處背動了,還講什麼伐謀!

我們承認,兵法是推崇“不戰而屈人之兵”,但兵法上講了:要實現這一目標,必須更重“造勢”,以形成“我不可戰勝”的局麵,以壓迫敵人,才能達到“不戰”。

相比來講,袁世凱倒還真能識得“造勢”的玄妙。

先前袁世凱與葉誌超商量,借部分兵力到漢城示威、布勢,葉誌超無法自主,請示又不允許,袁世凱便提出了:“不妨先播進漢聲勢,而不必遽進,看其如何變態。”[ 《李文忠公全集》電稿,第15卷]意思是說,你們可以先做做樣子,不必真急著進漢城,我再對外放點風聲,製造點“氣氛”,看看有什麼變化。

不能不說,袁項城不愧稱在朝鮮“以一人敵一國”,就是鬼點子多,坐鎮朝鮮,跟日本人鬥了十來個年頭,沒有幾把刷子,也混不下來。

說幹還真幹,葉誌超不幹,自己單幹也要幹。

不久,漢城就風傳:聶士成“準備以謁見為名,率二千大兵入京”。

這一攪和,還真能試出草裏有什麼兔子要跳出來。

大鳥圭介聽到風聲,異常驚慌,給國內打報告,準備“如不聽其勸告,即以武力相拒”。而陸奧宗光回電則稱:“可進行勸告以製止其入京,但不可使用武力。目前英國正在兩國間進行斡旋,非到萬不得已時不可使用武力。”[ 杉村濬:《明治二十七八年在韓苦心錄》]

這時候,日本人還在爭取外交上的主動,並以外交煙幕掩護兵力加緊部署,一切還未安排妥當呢。

可見,當時如果清軍及時增派兵力,在軍事上爭取主動,不失為可行的辦法。

可是,這種試探,最後價值為零。

孤身待在朝鮮的袁世凱,憑這點聰明“鬼點子”,根本解決不了任何問題。

*——*——*——*——*——

到此,我們可以總結一下了:

李鴻章在已覺察日本懷有“侵奪之謀”的情況下,不作軍事上的充分準備,以立於不敗之地,而想依靠對日交涉,並且處處避免刺激日本人,企圖保全和局,當然隻能是一種幻想。

可悲的是,這種思想,卻使他在戰術上犯了一係列的錯誤,不管是對外交際場,還是戰場。

這些,都是因為李大人根本沒有掐準日本人的企圖。

朝廷上下,後人,以及後人之後人,說你李大人“消極避戰”,你還有什麼可委屈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