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軍事準備的速度,絕對創下了曆史記錄。
6月2日,禦前會議已經定下了出兵朝鮮、征伐清國的策略。
6月4日,日本政府根據臨時內閣會議作出的出兵議案,決定搶先完成在朝鮮的軍事部署。
6月5日,戰時大本營成立。
5日,日本公使大鳥圭介乘坐八重山艦前往朝鮮仁川。身後,是日本海軍的5艘軍艦,由釜山開往仁川。
5日,大本營命令,由第5師團編成的第一混成旅團。
9日,不待混成旅團編成,陸軍少佐一戶兵衛率領一個大隊(營)步兵,作為先頭部隊從廣島宇品港啟航,開往仁川。
*——*——*——*——*——
此前,奉令率“鬆島”、“千代田”、“高雄”三艦南下偵察台灣海岸形勢,然後又碇泊福州進行窺探、監視,正在福建馬祖島的日本常備艦隊司令伊東祐亨,接到海軍大臣西鄉從道於朝鮮近海“集合”的命令,緊急從中國返航釜山,而後直駛仁川。
9日。仁川,“八重山”艦,伊東祐亨與大鳥圭介商討了進兵計劃。
當時決定,自各艦抽調人員編成聯合陸戰隊,護衛大鳥登岸赴漢城。
倉促之中,日本人還真能劃拉,一下子組成了兩個中隊的槍隊,一個中隊的野炮隊(有野炮四門),大隊長鬆島副艦長海軍少佐向山慎吉以下,共有官佐28人,士兵405人。
這個規模、裝備,從戰鬥力估算,應該夠耍一陣子的了。
當天晚上,陸戰隊全部上岸,進入仁川日租界駐紮。10日淩晨三時,起了個大早,全隊在日本總領事館集合。四時,槍隊和炮隊便乘著朦朧的晨光出發,槍隊由陸路護送大鳥向漢城出發,炮隊乘汽船溯漢江而上,在龍山登陸。
日本的外交官就這樣開始對朝鮮的“外交”了。
下午,大鳥等人準備在麻浦乘渡船過漢江,自南門入城。
在麻浦,大鳥遇上了趕來的朝鮮官員。
原來,朝鮮政府接到日本出兵通知後,外務督辦趙秉稷還派人到日本公使館,認直地質問了日本出兵理由。有沒有理由不打緊,卻聽到更驚人的消息——大鳥圭介將率兵入京。於是,趙督辦又急急忙忙派擔任外務衙門參議的美國人李仙得和參議閔商鎬跑到仁川(真有點聯合國軍的勁了),想勸阻大鳥,但無緣謀麵——大鳥已從仁川出發了。接著又派外務協辦李容植“迎”至漢江左岸,終於在麻浦附近望見了大鳥的“鳥影”。
李容植客氣地告訴大鳥,京城平穩,就不勞率兵入城了,還是讓他們回去吧。
主人倒是有主人的禮節,但客人卻沒有客人的客氣。
雙方竟當場翻臉,爭論得還相當激烈。
正爭得起勁的時候,“鳥人”不囉索了,大手一揮,就帶兵大搖大擺,進入了另一個國家的京城。
11日,趙秉稷親自上門,抗議日兵入京,並要求急速撤兵。
跟“賴人”打交道,這套當然是行不通的。
實在窩囊。但趙秉稷其實更應該關心一下,就在前一日,日軍大隊已經來了。
*——*——*——*——*——
6月10日,淩晨2點,日本一戶兵衛率領的步兵大隊在仁川登陸。此後,我還將多次提到這個家夥,這個大隊在朝鮮戰爭期間,一直走在日軍第五師團的先頭。
時間定在淩晨2點,一切都在夜色的掩蔽下,悄悄的登陸上岸,3點開始向漢城進發,隱蔽地完成了不見光的行動。
27日,整個第一混成旅團全部在仁川登陸完畢。兵力8000。
日軍在漢城已經全部展開。
這樣的規模和速度,至少表明:它完全不與維持治安的需要相匹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