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他的痛苦選擇上,難道不是正能看到大清之痛嗎?
1875年,左宗棠以63歲高齡,憤然請旨出征,帶領湘軍子弟,曆時三年平定新疆。到1878年擊敗阿古柏,摧垮了浩罕國,並將沙俄軍隊驅逐出伊梨。
打仗就要用銀子,收複新疆,朝廷調動了陝甘寧蒙各省的力量保障,並給了千萬兩白銀。這還是左公精打細算,又自籌部分錢餉,外加步步穩紮,一路屯田,就地解決部分軍糧的情況下,所支出的用度。
海陸難以兩顧,這是大清之痛。明知“挖東牆、補西牆,還是住破房”,也已經在所不惜了。
————————————
大清水師之痛
大清水師,不是落後,是相當落後。
不是沒有,是聊勝於無。
清史記載,清朝後期水師已經有了內河水師和外海水師之分。
內河水師是古老兵種,古老到從大清至少上推到三國赤壁,基本沒變。當時各省及內湖、內河、沿江水師,戰船名稱形形色色,皆是落後的帆船,所謂的兵艦,不過是個頭大點、帆數多點,弄幾個老式鐵炮在上邊。
但外海水師呢?不過是個名頭而已,也好不到哪裏去,戰船差不多,連個小火輪都沒有,基本無法出海作戰,竟至落到租用商用輪船出海剿匪,還要出近海、不能走遠了的境況。
兩次鴉片戰爭,大清海麵上僅有的那點戰船,幾乎被“掃蕩”一空。水師提督關天培和水師官兵的血肉之軀,擋不住西洋的大炮巨艦。
具體看看曆史記載就知道此時有多破落:
道光“二十一年,以外夷船堅砲利,舊設外海水師,強弱不敵,等於虛設,擬改水師為陸師,專防內地。”“尋以海盜滋擾,全恃水師緝捕,廣東之虎門,為外海籓籬,尤藉舟師之力,乃定議緩裁。”[ 《清史稿 本紀》]就是說,勉強能稱得上海軍的外海水師,因為打也打不過洋人,還不如不搞,所以除了虎門的以外,基本全給裁了,留下虎門地區的外海水師,也是用來防備和追剿海盜的(追剿都夠嗆,估計也就是嚇跑還行)。
這等於是幹脆把海防撂下了,成了不設防。
…………………………………………
1860年第二次鴉片戰爭後,大清便進行了建設“現代海軍”的第一次嚐試。
1862年,時任清朝政府海關總稅務司的英國人李泰國受恭親王奕?委托,前往英國購買軍艦。
英國人出奇地痛快。
剛剛和大清打了一仗,馬上又好起來了。這一點以前的教科書上沒看到,也沒想到,非常意外。
很快,1863年,一支英國造艦隊到達中國。率領這支艦隊的是英國人,叫阿思本。
非常意外的還有,阿思本不但帶來了軍艦,還帶來了英國政府的好意——幫助大清建立艦隊,艦隊的名稱就是“中英聯合艦隊”,或者更真實一點,稱為“李——阿艦隊”。
李阿?——李泰國和阿思本啊。
就是說,這個艦隊名義上由大清領導,實際上由李泰國控製,阿思本統領。
啊,想起來了,記得有位著名人物曾經說過——天下沒有免費的午餐。
在海上霸主英國看來,你撿個現成的,有了這支艦隊,海上不就無事了嗎?
在大清看來,我花銀子,你來率領,這樣的生意,天下難尋。
打個比喻:我買個車,不會開,請個司機是可以的。我不買車,我租車,或幹脆打出租車,也行。但我不能買車了,車還要由賣車的掌管,想怎麼用、想去哪,他都說了算,我還要跟他商量,那誰是老板?
合著我花那麼多銀子,就是算個“初裝費”?
這太荒謬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