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一切,最初源於李泰國的野心和狂妄,他已經私自“代替大清作主”,與阿思本簽訂了一個合同,就是兩人掌控“李——阿艦隊”權力的合同。
李泰國把自己代簽的合同遞給奕,奕當即就震驚了。
曾國藩、李鴻章等大臣們也被激怒了。
這種毫不掩飾、也沒打算掩飾的野心,自然引起大清上下毫不掩飾的反對。
曾國藩說得明白:寧可將船賤價賣了,做成虧本買賣,也不能接受英國人領導中國的艦隊。
雙方別扭在那裏了。
奕不客氣地明確立場、予以指正,雖然李泰國修改合同,接受大清派官員統領,而讓阿思本擔任副統領和教習的要求,但阿思本不幹了,宣布辭職,帶領艦隊返回英國。
到最後,軍艦被作價賣給其他國家。大清支出了173萬兩的購錢銀兩,隻收回了106萬兩,大大地被坑了一把。
因為鬧出這麼一出,李泰國也被清政府免去稅務司職務,炒了魷魚。
但大清國第一次建海軍的嚐試,卻無可挽回地匆匆收場了。
…………………………………………
到同治皇帝上台以後,從同治六年(1867)開始,一幫大臣們又反複上書,提議加強海防建設。
結果怎麼樣呢?
7年過去了,一遇外事,還是無船可用。
加強海防建設的結果——水師人數雖然空前龐大,但戰力卻更加衰退不堪。
原因——水師無船。
船隻數量、質量,還是他老爸道光時候的樣子,除去朽壞的,甚至還不如。
從曾國藩給皇上的報告可以看出:“以江南水師,向分外海、內河二支,外海水師六千七百七十六名,武員一百十八人,內河水師八千二十一名,武員一百三十三人。船數則近稽道光二十四年江南舊例,水師船二百七十五艘,朽壞居多,別造舢板船一百三十五艘,大船十二艘,約計各船不過載兵二千數百人,而額定之兵數,尚有萬餘人。”[ 《清史稿 本紀》]就是說,將近一萬五千人的水師,手裏的船隻能載二千餘人,竟有近一萬三千人無船可坐!
沒有船的水師叫什麼水師,難不成還有陸基水師?
一段時間以來,清朝水師(包括地方部隊的,如湘軍水師)不過專注於內亂,鎮壓太平天國時,還能拉出一支內湖水軍,在鄱陽湖裏大戰一場,沿長江直指南京。後來呢?
後來仗打完了,就嫌“吃白飯”的多了,裁撤淘汰。一般士兵也樂得拿點錢,回家整幾畝地,“老婆孩子熱炕頭”去了。
戰船質量呢?據所查資料,清水師營所用內河戰船有小哨船﹑舢舨船﹑長龍船等。舢舨以下,均為用槳劃動的小船。
綜合這點兵力裝備,要拉出去上陣,別說海上能不能行駛、打仗,光從規模上看,還不如動員一些漁民出海打魚陣容壯觀。
難怪曾國藩稱之“徒費餉項,有水師之名,無舟楫之實”。
這一切隻說明一點:大清的海軍基礎之薄弱,薄得象一張煎餅。
實在是——不建不行了。
朝廷頒旨各地大小官員,為建設新式水師出謀劃策。一時群情激奮,各地督撫紛紛上書。
具體討論發言,說開話就長了。簡要說吧:
在洋務派的一致努力下,“海防”之論一時壓倒“塞防”,促使清政府下定決心加快建設海軍。
實際上,也是形勢所迫。
日本人在大清海防建設上推了關鍵的一把,功不可沒。
太後老佛爺聖明,小皇上英明,各大臣給力。雖是半夢半醒之間,也該是一掃昏昏沉沉的時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