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知書怒道:“你看看,你看看,我的手腕子都青了。誰要尋死了,我是在思考問題。你哪是在救人,分明是要殺人嘛!”
挺簡單的事情,也要來見官?都閑著沒事,吃飽了撐的?
孝莊麵有不悅之色,道:“董知書,你站在河堤之上,在思考什麼經天緯地之事?”
董知書苦巴巴地說道:“我家中做活物的生意,因為我人笨,總是算錯帳,不知被父親大人打了多少次。昨夜,父親大人又給我出了一道題,如果算不出來,就要將我趕出家門。嗚嗚,求縣尊指點迷津,救救我吧!”
哼,我要是連你的問題都解決不了,還是朱孝莊嗎?
朱孝莊不動聲色地說:“先不說你的問題,今天的事情,是你的不對,你可認錯?”
董知書思考了一會兒,道:“如果不能找到問題的答案,我就不活了,哪還顧得上誰對誰錯。”
這是要撒潑到底了!
“你來說說,是個什麼問題?”
董知書喜上眉梢:“父親大人說,我家養了一群雞和一群兔,加起來共有70隻腳。若將雞換成兔,兔換成雞,則共有腳62隻腳,問雞有幾隻,兔有幾隻?”
這是比較簡單的術數問題,難不倒朱孝莊。
手指在桌麵上輕點幾下,已經有了答案,孝莊笑著說道:“本縣想知道雞有幾條腿,兔子有幾條腿?孫二你來說說。”
孫二不在乎地說:“雞有兩條腿,兔有四條腿,哪個不知。”
孝莊接過話茬:“知道這個就不難了。由於雞換成兔,兔換成雞少了8條腿,說明原來兔多,多了幾隻呢?答案是兔比雞多4隻。怎麼算出來的:
(70-62)÷(4-2)=4(隻)
兔比雞多4隻,把4隻兔拿走,雞、兔就一樣多了。拿走4隻兔,實際拿走了16條腿,現在還有70-16=54條腿。因為雞、兔一樣多,所以可以把1隻雞和1隻兔看成1隻6條腿的怪物,那麼籠子裏有54÷6=9(隻)怪物,即有9隻雞和9隻兔。所以原來有9隻雞和9+4=13隻兔。
最後的算數式子是:
雞:(70-4×4)÷(2+4)=9(隻)
兔:9+4=13(隻)
董知書,你聽明白了沒有?”
這要是不明白,豈不是傻子?
董知書連聲道:“多謝縣尊指點迷津!”
朱知縣麵色一寒,驚堂木“啪”地一扣:“都!大膽的董知書,人家孫二好心救你,你卻無理取鬧;本縣的大堂難道就是為了解決你家的雞和兔的小事?本縣第一天到任,不想與你這般小人計較,責你立即向孫二道歉,你可服氣?”
“服氣,服氣!孫二哥,小弟知錯了!”董知書灰溜溜地道歉,撿了便宜一般逃走了。
解決了雞兔問題,還不算完。進入秋天,又來了一個更古怪的問題。
張寡婦狀告李老漢侵占她養的葫蘆,李老漢並不承認,反倒要自己的壇子。原來,張寡婦家的葫蘆順著牆頭爬到了隔壁的李老漢家,牆這邊放了一個壇子,葫蘆在壇子裏開花結果,越長越大,現在,葫蘆已經卡在壇子裏取不出來了。張寡婦想用這個葫蘆做水瓢,李老漢想要他的壇子裝雞蛋,這個想要葫蘆,那個想要壇子,誰都不肯退讓,沒奈何,來見知縣評理。
孝莊不信真有這麼巧的事情,親自來張寡婦家看,開眼了,葫蘆就長在壇子裏,事情是真的。李老漢家的院子裏擠滿了人,都要來瞧熱鬧的百姓。這件事如果處理不好,孝莊就甭想安生了。瞧不起知縣的百姓,天知道又會弄出什麼事情來!
嗬嗬,來之前,孝莊已經想好了對策,此刻不慌不忙地說道:“你想要葫蘆,你想要壇子,是也不是?”
張寡婦、李老漢一齊點頭。
孝莊對張寡婦說道:“既然你想要葫蘆,就去取一些鹽水來。”
鹽水取來,孝莊命令順著壇口灌進去,等了足足一刻鍾,將騰蔓向上一提,葫蘆出來了,壇子也是完好無損。
“葫蘆再用清水泡一泡,和原來的沒什麼不同。”孝莊說道。
百姓們齊聲叫好,既是為了葫蘆,也是為了遇上一個好官。孝莊向眾人拱手作別,知道,今後的麻煩會少很多。
朝廷正在對吐蕃用兵,他這裏得不到真實的消息,不知戰況如何。大宋利在速戰速決,吐蕃最好的方法就是步步為營,長期久鬥。唉,不在其位不謀其政,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吧!
聖人同意了他與杏兒的婚事,他們已經成婚三個月了。沒事的時候,孝莊就會和杏兒來到鬆滋河,或悠哉垂釣,或相伴而遊。婚後的日子,浪漫而溫馨,杏兒增添了一種成熟的風韻,越發動人。杏兒的父親胡三來了信,還是叫朱孝莊大官人,倒是不叫爺了。世事無常,誰能想到當初謙卑的就像一條狗的胡三,現在竟然成了我朱孝莊的嶽丈大人,反倒成了我的爺。此正是,爺兒輪流做,明天到我家。
杏兒掬起一捧鬆滋河水,貪婪地喝了一口,驚呼道:“想不到,這裏的水比城裏的水要好得多呢!”
孝莊嚐了嚐,確實如此,城裏的飲用水苦澀,怎能比上這裏的水。向上流看去,鬆滋河繞城而過,靠近東門的地方地勢比較高,隻需要經過不太遠的距離,就可以將河水引入城中。
孝莊道:“總會離開這個地方,我們就為百姓做些好事吧!”
孝莊回到城中,立即召集人手,籌劃將河水引入城內的事情。所需款項,向府裏爭取一部分,再從當地大戶中募集一部分,也就差不多了。經過三個多月的施工,靖康十二年春天,清澈的河水經由竹筒,源源不斷地流入城內。從此,水渠有了一個好聽的名字,叫做“杏兒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