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方卷199 化性起偽(2 / 2)

“荀子和孟子一樣,都認為食色喜怒等是人的先天性情,是人情之所不能免的,是人所共有的,但是,在性情與仁義的關係上,荀子的觀點則與孟子有所不同,你們且聽明白了。”

“聽明白,聽明白。”肥肥應和一句。

桓伊複言道:“孟子把食色和仁義都看作是出於先天的人性,其中仁義是大體,食色是小體;仁義好比是熊掌,食色是魚。荀子則認為人性隻限於食色、喜怒、好惡、利欲等情緒欲望,不論“君子”“小人”都一樣。所以荀子說:人之生也固小人。”

“人之生也固小人”就叫作“性惡”。至於仁義,則是由後天所學、所行、所為而獲得的,凡人有所一同,饑而欲食,寒而欲暖,勞而欲息,好利而惡害。是人之所生便具有的。”

“目辨白黑美惡,耳辨音聲清濁,口辨酸鹹甘苦,鼻辨芬芳腥臊,骨體膚理辨寒暑疾養。是又人之所生而天賦的,是無待而然者也,是禹桀之所同也。可以為堯禹,可以為桀蹠,可以為工匠,可以為農賈,皆是後天自我的選擇所致的。”

“也就是說,要做惡人還是君子,抑或是其它,都是自己選擇的?”索菲亞顯然聽得十分認真,也十分嚴肅。

桓伊當下回應道:“荀子是這般意思。”

“湯武存則天下從而治,桀紂存則天下從而亂,這是為何?這樣的人,難道不是人的本性本來可以像這樣,可以像他們一樣?材性能力,君子與小人的本性本是一樣的,都是好榮惡辱,好利惡害,這是君子小人的是相同的,人活著本來就是小人,沒有老師沒有法律,隻有利益的出現,惡性不受約束,就會發展為惡行,而君子如堯、禹等,不是生而具有的原因,那些發生在變化,成就於修為,是經過後天的學習和教化,才具備的。”

“惡產生的原因是性,性的好惡喜怒哀樂叫做感情,情然而心為他選擇對的考慮,而心思卻能做的行動稱之為偽,考慮過的、能學習然後完成對他虛偽。正當的利益而做對的事情,正義而做對的行為,這便是他主張的化性起偽。”

“嗯,略有通義。”索菲亞很高興自己聽懂了這東方的古賢之言。

桓伊見她這般好學,亦不禁嘖嘖讚賞,道:“姑娘冰雪聰明,一點就通。”

隨後他又問肥肥:“肥肥,你可頗懂一二?”

“呃…哈哈,當然當然,肥肥當然懂了。”它給出一個古怪的笑容,隻是桓伊何等了解肥肥的性子?

“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肥肥啊,千萬不要不懂裝懂,那樣沒有好處,隻會害了你自己罷了。”桓伊累聲相勸,他不想肥肥走了歪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