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方卷200 太一之輪(1 / 2)

“唔………..是。”眼見雲夢先生如此苦口婆心,肥肥也心有愧疚,靜心再聽教化了。

“不可學、不可事而在天者謂之性。可學而能、可事而成之在人者謂之偽。是性偽之分也。”

“仍舊是先前所說的那四個字——化性起偽,從人為的方法去改變惡的結果,孟子性善論的性是取本質義,即人與動物的分別,人內在的道德心,即四善端,人有向善的本性,內在的價值根源,而孟子也應該不反對人有自然之性,因為這明顯在經驗裏觀察到。”

“總感覺越說越玄了。”索菲亞想盡量跟上雲夢先生的思路,然而許多古來文言,對於她來說,根本是生澀難懂,不明其意的。

“不過有一點應該當了解和澄清——性惡論的定義是如果人順從自然本性而行,則引起惡果;而善是後天學習和努力而得。內含含義是雖然自然之性不是惡,但它是引起惡果的源頭。

“荀子說:“小人可以為君子而不肯為君子,君子可以為小人而不肯為小人,小人君子者,未嚐不可以相為也。”君子與小人的區別,就在於為與不為。

“聖人之所以同於眾其不異於眾者,性也;所以異而過眾者,偽也。”能行,能止,能為,即是君子。小人循性而不知為,君子明天人之分,化性起偽,不舍於性而求有為,性與為既是有區別而對立的,又是一致而並存的。性雖具有欲望,但性本不怎樣惡,不加以節製才亂,才惡。

“故人心譬如盤水,正錯而勿動,則湛濁在下,而清明在上,則足以見須眉而察理矣,微風過之,湛濁動乎下,清明亂於上,則不可以得大形之正也。心亦如是矣。故奪之以理,養之以清,物莫之傾,則足以定是非,決嫌疑矣。”

啊,又是文言文,索菲亞不免頭大,隻得問道:“先生,此話何意?”

“意思是——所以人心就像盤水,正錯而不動,那麼湛濁在下麵,而清明在上,就足以看到眉毛就審理了,微風吹過來,湛濁就會在下麵微微動浮,清水的部分則激起波瀾,就不可能得到大形的正的。心也是這樣,所以要奪掉作惡的理由,用清靜來培養心靈,沒有什麼東西能夠讓心靈墮落,就足以定是非,決斷嫌疑了。”

“好似多少明白了。”索菲亞看看肥肥,它也在深思著。

“荀子還用過比喻——有鈍性的金,有待於磨礪才能利,人的自然之性也有待於師法文化、禮儀之道才能得到“善”。以師法文化、禮儀之道,來教化本惡之心。”

“有句話,或許你們都聽說過——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與之俱黑;積善成德,聖心備焉。“”

“……..才疏學淺,卻無聽聞。”索菲亞尷尬地輕聲一笑。

桓伊道:“無妨,既是教導,本就是學習新的東西,這也是最後的部分了,我說與你們聽。”

“涅,是一種黑色的染料,荀子言下之意是,白色的細沙混在黑色染料中,也會跟它一起變黑。比喻好的人或物處在汙穢環境裏,也會隨著汙穢環境而變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