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方卷199 化性起偽(1 / 2)

雲夢先生道:“先賢荀子的性惡論,在名聲上自然沒有性善論那麼入耳,然,就如同性善論並不能使人自動行善一樣,性惡論的含義也並非準許人隨意作惡,性惡之惡就其本義而言,是指我們人靈作為一種生物,所本來具有的生存本能。”

“是生物就要生存,就一定要求生。既然一定要求生,也就沒有必要否定它,回避它,荀子的說法,隻是沒有回避它罷了。”

索菲亞暗暗細思其中意味,心想:“看來頗有門道。”

“他曾言:生之所以然者,謂之性。也就是說:性,是天賦的、與生俱來的原始質樸的自然屬性,是不待後天學習而成的自然本能。”

“與“性”相對的是偽,“偽”一字,你們可拆分開來,一人一為,即為偽,是人為,後天加工的意思。”

“當然,偽不一定是個壞的字眼,比如,儒家所言的——仁義禮智信,就是“偽”,是人為教化的結果。荀子曰:“性者,本始材樸也;偽者,文理隆盛也.無性則偽之無所加,無偽則性不能自美。性偽合,然後成聖人之名,一天下之功於是就也。”

“若要一語以言之,就四個字——化性起偽。”

“嘎嘎,化形七尾?”肥肥拍了拍腦袋,“那個荀子也是個修真之人?能變身成七條尾巴的東西?”

“……………”桓伊實在無言以對,深深吸氣而後呼出,歎然道:“是性格的性,起的起,偽善的偽。”他仍舊擔心肥肥不太明白,用指頭在濕潤的土壤上寫下那四個字。

肥肥這下才恍然大悟地噢了一句,等著桓伊繼續講述。

“荀子明確把人性限定為人的自然屬性:“饑而欲食,寒而欲暖,勞而欲息,好利而惡害,是人之所生而有也,是無待而然者也,是禹、桀之所同也。”而把仁義禮智信歸結為“偽”,是人形成家國社會之後才有的。”

“荀子首先提出,人性是惡的,而善則是後天人為的。人自降生時起,就好利、疾惡、好se。放縱這些本性就會帶來不良後果。隻有師法、禮義才能矯正和約束人性,所以古代的聖人“起禮義、製法度”來化導人的情性。

索菲亞倏忽感到腦海中有一道門被打開了,仔細回想,確有七八分道理,魔界可不正是如此?如若沒有魔神冥王的統治,形成不了一個秩序世界,沒有公共的威懾力,怎麼可能壓得住魔族殘忍的本性?那魔界可不被要亂翻了天去!

如此深思著,她的思路跟隨著雲夢先生的同時,卻又自成一脈地獨立思考著。

“荀子曰:人之命在天,無天地,惡生,天地者,萬物各得其和以生,各得其養以成。天職既立,天功既成,形具而神生。”既然人是由天而生的,人情也就出於天情,同於天情。出於天情同於天情的人情就叫做“性。”

“所以荀子說:“生之所以然者謂之性”,“不事而自然謂之性”,“性者,天之就也;情者,性之質也,好惡、喜怒、哀樂,夫是之謂天情,又說:“性之好惡、喜怒、哀樂,謂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