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快,城門口又恢複了平靜。隻是守門的軍士還是忍不住小聲議論著,臉上也都露出輕鬆的神情。畢竟禿發樹機能叛亂的消息早就傳得盡人皆知,如果馬隆西征失敗,朝廷免不了又要再調軍馬,到時候隻怕就該他們這些禁軍登場了。
…
馬隆是個很沉得住氣的人。收複成紀、平襄二縣,他沒有向朝廷報捷。一路上邊勝數十場,殺敵數萬人,他也沒有向朝廷報捷。直到收複武威城,馬隆才寫好戰報請衛平代呈。因為他很清楚,真正的勝利是屬於笑到最後的那個人。在沒有最終擊敗禿發樹機能的主力之前,所有的勝利都不能作數。與其讓皇帝先喜後悲,倒不如把戰報權且壓下。即使在沒骨能獻上禿發樹機能的首級以後,馬隆依然沒有著急,而是請衛平把首級一並帶回洛陽,當麵呈給司馬炎。
當然了,馬隆收複成紀、平襄兩縣的戰況,略陽、天水二郡都非常清楚。但是睢、申二位太守都不約而同地保持了沉默。原因很簡單,丟失土地的是他們,奪回來的卻是別人。這件事報與不報,他們都是有過無功。現在,縣城已經重歸他們治下,如果馬隆西征失敗,他們倒是可以另擬戰報,竊戰功為己有。可惜,最後的結果卻未能如他們所願。
不過,衛平卻改變了主意,而是建議馬隆安排了八百裏加急。
在之前那數十戰鬥中,晉軍靠的是結陣禦敵。擊潰敵人以後,戰功也無法按人頭計數,隻能算到大家夥兒集體的頭上。不過,在天梯山穀中的那場白刃戰中,功勞卻是屬於個人的,也不知道有多少戰死的叛軍被割下首級。
衛平看到這個情景,初時還陣陣作嘔,好不容易才忍住。要讓他帶著一顆人頭走上幾千裏,簡直不可想像。盡管在這個年代的人看來,尤其是在那些軍人眼中,這是再正常不過的事情了。所以,衛平寧願放棄這次麵聖的機會,還是勸馬隆用了八百裏加急。
當然,除了這個最重要的原因之外,衛平也很是揣摩了一番司馬炎的心理。司馬炎一心要舉兵伐吳,現在最大的障礙莫過於西北的戰亂。因此,戰亂平息與否,都是司馬炎最為關心的事情。如果馬隆已經取得了最終的勝利,卻還是慢吞吞地不上報朝廷,隻怕會惹來司馬炎的不快。真到那時候,這場勝利的功績也會大打折扣。事實上,這個道理馬隆也懂,他隻不過想給衛平一次在朝堂上露臉的機會罷了。
…
涼州大捷的消息很快像長了翅膀一樣在洛陽城中傳揚開來,賈充身邊司馬炎的近臣,自然也是第一時間就得知了這個喜訊。而且,他所得到的消息比別人要詳細得多,因為司馬炎見到戰報的時候,他就在旁邊,也把那份戰報從頭到尾仔仔細細地看了一遍。
戰報中關於衛平的篇幅還不少,講了他如何智勇雙全,如何出謀劃策。總之,這場勝利的功勞如果分成十份的話,馬隆身為主將可以占五份,衛平這個監軍倒也可以占上三份,剩下的兩份才屬於那些響應招募的普通將士。這樣的戰報也是慣例,在當權者眼中,每一場戰役的勝利,領軍主帥都是當之無愧的紅花,那些默默無聞的將士隻是陪襯的綠葉罷了。
司馬炎也是如此,當庭龍顏大悅,笑道:“馬隆果然不負朕望,傳旨,加封他為宣武將軍。”又道:“賈卿,朕記得馬隆最初是你所舉薦,你果有識人之明,加你為太子太保,錄尚書事!”
賈充平白得了封賞,心中暗喜,慌忙謝恩。
卻聽司馬炎又沉吟道:“衛平雖然年少,卻有如此膽識,不錯,不錯。待他回京之後,朕要見他一見,另有封賞。”
事實上,戰報中關於衛平的記述多有誇大之處,倒是賈充當初推薦馬隆,全是出於衛平的建議。當然了,皇帝日理萬機,哪可能真的明察秋毫。他的決定,大多還是根據底下人的報告而作出的。依據這份戰報,他作出這樣的封賞,也很正常。
隻是在離開皇宮之後,賈充的臉色卻陰沉下來。他不敢停留,上了牛車便大聲吩咐道:“速速回府!”
涼州送來的這份八百裏加急戰報,解了司馬炎伐吳的後顧之憂。但是,隨著這份戰報的到來,賈充家裏還有一件十萬火急的事情急待解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