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章 思考人脈,有些潛規則你要懂(1)(2 / 3)

借著總統的名氣,這位出版商大發其財,真是讓人不得不佩服。如今,各商家也都意識到了人氣的重要性,在眾多同類產品裏麵,那些請名人做代言的就會率先成為名牌產品,從而身價倍增,被消費者所青睞。因為,在普通人的思維中,有這樣一種心理習慣:名人推崇、讚賞的東西,質量、性能也一定過硬,無需再去懷疑、等待、考驗,同時社會上也存在一種模仿名人的風氣。更何況,現在很多名人都有自己的粉絲群,他們的一舉一動都會引起粉絲群的模仿,甚至追捧,他們用的東西就會引起一陣購買熱潮。因此,借助名人的人氣來創造商機,無疑是一條捷徑。

想成就大事的人,不妨學習一下那位美國的出版商,巧借名人的聲望給自己造勢。或許你與這些名人並沒有直接的接觸,但千萬不要認為他們與你毫無關係。隻要能夠借到他們的人氣,就等於把他們納入了你的人脈網絡。更不要認為“人氣”是虛無縹緲的東西,一旦你做到了,你就會發現自己想做的事情因此順利很多,財富也隨之滾滾而來。

用一個人的100%,不如會用100個人的1%

我們經常會聽到有人說“人多力量大”“人多好辦事”,這是有道理的,一個人的能力再強,也是有限的,而一群人的能力再弱,隻要凝聚在一起,也是不可小覷的。所以說,一個人的100%絕對比不上100個人的1%,我們經營人脈的目的也是要結識更多的人,一旦遇到困難,可以集中大家的力量輕鬆解決。

不管做任何事,我們都要懂得與別人合作、分享,要想會借用別人的智慧,而不是一味的單打獨鬥,因為這不是一個孤單英雄的時代。比爾·蓋茨絕對稱得上是才能超群吧,但他還是要借助所有員工的配合才能讓一個龐大的計算機王國正常運轉,如果隻是靠他個人的力量,絕不可能成就這樣一番偉業。所以,你不必是那個最強的人,但你應該是那個懂得如何將別人聚攏在你周圍、甘心為你貢獻聰明才智的人,這樣的人才真正領會了人脈的真諦,才更容易取得成功。

林峰是一家公司的業務人員,最近才被提拔為業務主管,林峰非常珍惜這來之不易的機會,唯恐他人覬覦。作為業務主管,林峰理應帶領手下的業務人員充分開發市場,提升銷售份額,但是林峰有他自己的考慮:萬一手下的哪個人表現突出,威脅到自己的位置怎麼辦?所以他決定還是隻把自己的事情做好就夠了。

其實,在林峰上任之初,老板就對他說過:“做了主管,你肩上的擔子就重了,就要為你們整個團隊的業績負責。”但林峰對此不以為然,他認為隻有比別人都優秀,才能保住自己的位置。所以,當手下人遇到問題向林峰請教的時候,他總是很不耐煩的樣子,更不會把自己多年的業務經驗傳授給別人,甚至連公司規定的每周一次的學習會,他也是草草應付。慢慢地,手下的業務人員對林峰也有了意見,有的人看不下去就辭職了,其中還包括幾個做得不錯的老業務員。不過,林峰並沒有把這些放在心上,因為他的銷售業績在全公司還是數一數二的。他想,或許很快老板就會提升他做業務經理了。

很快到了年底,進行年終總結的時候,林峰才意識到事情不妙。因為每個部門都有年初公司製定的業務額和利潤額,如果完不成,主管就要引咎辭職。而林峰主管的部門,除了他個人的業績還不錯之外,其他人都很差,而且由於人員流動頻繁,還多了一些額外的開支,不僅業務額沒完成,利潤更是少得可憐。看到他上交的年終報表,老板隻說了一句話“一個好漢三個幫,一個人再優秀也沒有一群人的力量大,不明白這個道理的人永遠成不了大事。”林峰聽了,慚愧地低下了頭。

第二年,林峰的部門被解散,人員並入了其他部門,林峰這個主管成了有名無實,無奈之下,他隻好遞交了辭呈。

在這個故事中,如果林峰少一些個人私心,帶領團隊好好開展業務,相信憑他的能力和大家的共同努力,一定會有截然不同的結果。但林峰過於高估了自己,不懂得借助大家的力量,孤軍奮戰的結果隻能是失敗。

舉一個很簡單的例子,如果你現在需要100萬元,如果你跟一個朋友借100萬,可能非常困難,但是如果你找100個朋友,每人借1萬元,就是很容易做到的事情了。在通往成功的道路上,沒有無所不能的超人,永遠不要妄想完全依靠自己,更不要期望哪個人可以付出100%的能力去幫助你,你要善於結交更多的朋友,隻要他們在關鍵時刻各自付出1%的能力去幫助你,就足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