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章 思考人脈,有些潛規則你要懂(1)(1 / 3)

先讓自己像個富人,你才能真正成為富人

如果你現在是窮人,迫切地想成為富人,那麼,你該向誰尋求幫助呢?當然是富人、貴人,相對於窮人來說,他們能給你更多的幫助。主動與這些人建立關係,可以對你的發展起到重要作用,是你人脈網中的關鍵一環。

哈裏森來到丹佛市,住在第二大道的一套小公寓裏,他想在這裏開始創業生涯。初來乍到,人們並不認識哈裏森。因此,他必須計劃好為自己的房地產事業鋪平道路的每一個步驟。他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盡快加入該市的“快樂俱樂部”,去結識那些出入該俱樂部的社會名流和百萬富翁。對哈裏森這樣一個無名小輩來說,要想進這樣高檔的俱樂部,實在是很不容易,但他還是決定去大膽嚐試一番。哈裏森第一次打電話給“快樂俱樂部”,剛說完自己的姓名,隨著一聲斥責,電話就被對方掛了。哈裏森仍不死心,又打了兩次,結果仍遭到對方的嘲弄和拒絕。“這樣堅持下去,將會毫無結果。”哈裏森望著電話機喃喃自語。突然,他心生一計,又拿起了電話。這次他聲稱將有東西給俱樂部董事長。對方以為他來頭不小,連忙將董事長的電話號碼和姓名告訴了他。

哈裏森立即打電話給“快樂俱樂部”的董事長,告訴他想加入俱樂部的要求。董事長沒說同意也沒說不同意,卻讓哈裏森來陪他喝酒聊天。

通過喝酒聊天,哈裏森逐漸與這位董事長建立了良好的關係。幾個月後,在董事長的特殊關照下,他如願以償,成為“快樂俱樂部”中的一員。在俱樂部中,哈裏森結識了許多富商巨賈,建立了良好的關係網。

1972年,丹佛市的房地產業陷入蕭條時,大量的壞消息使這座城市的房地產開發商們嚴重受挫,丹佛人都在為這個城市的命運擔心。然而,在哈裏森看來,丹佛市的困境對他來說無疑是天賜良機,從前那些對他來說是可望而不可即的好地皮,現在可以以較低的價格任意挑選收購了。就在這時,哈裏森從朋友處得到一個消息:丹佛市中央鐵路公司委托維克多·米爾莉出售西岸河濱50號、40號廢棄的鐵路站場。

哈裏森憑著自己敏銳的眼光和經驗判斷出:房地產蕭條是暫時性的,賺大錢的好機會終於降臨了。為此,他把自己所擁有的幾個小公司合並起來,改稱為“哈裏森集團”,以使他更具實力。第二天一早,哈裏森便打電話給米爾莉,表示願意買下這些鐵路站場。

他們很快便達成協議:“哈裏森集團”以200萬美元的價格購買了西岸河濱的那兩塊地皮。不久,房地產升溫,哈裏森手中的兩塊地皮漲到了700萬美元。他見價格可觀,便將地皮脫手了。

經過許多人的幫助以及自己的努力,哈裏森終於挖到了人生的第一桶金。此後,他開始了輝煌的經商生涯。

想讓自己成為富人,就要先讓自己像個富人,想方設法站到富人堆裏,和富人有某種接觸,這樣,即使你從富人那裏得不到直接的幫助,也能通過借助富人們的“光環”,提升自己的身價,充實自己的“背景”,讓別人不敢輕視你。

借到的人氣越多,聚集的財富越多

在當今社會,人們已經廣泛且頻繁地開始運用“借力”這種手段。尤其是借名人之力。對於人際交往,它不失為一種提高自身形象,擴大影響力的策略和技巧。你可以巧借名人,如談話中常出現一些身份很高的人的名字,你在別人眼裏就不同尋常;巧借各地,如有地位有身份的人常去的地方,你不要不好意思表白,這也可以作為提高你身份的資本;巧借名言,如請社會名流為你題個詞,請專家教授為你寫的書作個序,請明星為你簽個名等等。被社會承認,是人的正當追求,而借助名人提高自己的社會知名度,就是被社會所承認的方式之一。

翻開曆史,古往今來的成功者,誰也不是一生下來就大名鼎鼎,一出山就風光耀眼,一呼百應。他們大多總是先隱蔽在某些大人物的後麵,借他的麵子來籠絡各路豪傑,借他的聲望來壯大自己的聲勢,一旦時機成熟,或者另起爐灶,或者踩著別人的肩膀往上爬,或者反客為主,把別人吃掉。在做到這一步之前,你要注意先把自己的狐狸尾巴藏起來,拉一麵大旗作虎皮。

善於借力最典型的是三國曹操。曹操挾天子而令諸侯,東征西伐,很是威風。開口“吾今奉詔討汝”!閉口“孤近承帝命,奉詔伐罪”。於軍閥混亂中大大地占了道義上的便宜。

不管具體動機如何,拉大旗拉的就是聲望和麵子。秦末農民起義,項梁不惜找到楚懷王的一個孫子,推為楚王,便是想借楚懷王的影響吸引百姓,因為這些人的影響比一般人要大得多,而且也差不多都有了明確的形象定位,順手拈來是件事半功倍的事兒。

而說到向名人“借力”,美國的一位出版商更是技高一籌。

這位出版商手裏積壓了一批滯銷圖書,久久不能賣出,很是煩惱,苦苦思索之後他想出了一個主意:給總統送去一本書,並三番五次去征求意見。忙於政務的總統不願與他多糾纏,便回了一句:“這本書不錯。”出版商便借總統之名大做廣告:“現有總統喜愛的書出售”。於是,這些書一搶而空。不久,這個出版商又有書賣不出去,又送一本給總統,總統上過一回當,想奚落他,就說:“這書糟透了”。出版商聞之,腦子一轉,又做廣告:“現有總統討厭的書出售”。不少人出於好奇爭相搶購,書又售盡。第三次,出版商將書送給總統,總統接受了前兩次的教訓,便不作任何答複,出版商卻大做廣告:“現有令總統難以下結論的書,欲購從速。”居然又被一搶而空,總統哭笑不得,商人卻善借總統之名大發其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