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章 豁然開朗:換一種態度換一種心情(1 / 3)

有的人看問題喜歡鑽牛角尖,在別人眼裏完全可以忽略或繞過的問題,在他這裏卻成了翻不過去的大山,這種人生活、工作中多的是猜疑、嫉妒、生氣。要想從中解脫其實並不難,隻需換一種態度,就能即刻擁有不一樣的心情。

自嘲的快樂

生活總是有意無意地跟你開個玩笑,讓你的心靈像走在獨木橋上,稍不留神就要失衡。麵對跌落深淵的危險,如果嘻哈一笑,大智若愚,反比神經緊張要安全得多。

人的一生,誰都難免會有失誤,誰身上都難免會有缺陷,誰都難免會遇上尷尬的處境。有的人喜歡藏藏掩掩,有的人喜歡辯解。其實越是藏藏掩掩,心理越是失衡;越是辯解,卻會越辯越醜,越描越黑。最佳的辦法是學會嘲笑自己,因為那樣做可能會得到意想不到的奇妙結果。

美國著名演說家羅伯特,頭禿得很厲害,在他頭頂上很難找到幾根頭發。在他過60歲生日那天,有許多朋友來給他慶賀生日,妻子悄悄地勸他戴頂帽子。羅伯特卻大聲說:“我的夫人勸我今天戴頂帽子,可是你們不知道光著禿頭有多好,我是第一個知道下雨的人!”這句嘲笑自己的話,一下子使聚會的氣氛變得輕鬆起來。

美國第16任總統林肯長相很醜,可他不但不忌諱這一點,相反,他常常詼諧地拿自己的長相開玩笑。

在競選總統時,他的對手攻擊他兩麵三刀,搞陰謀詭計。林肯聽了指著自己的臉說:“讓公眾來評判吧,如果我還有另一張臉的話,我會用現在這一張嗎?”

還有一次,一個反對林肯的議員,走到林肯跟前挖苦地問:“聽說總統您是一位成功的自我設計者?”“不錯,先生。”林肯點點頭說,“不過我不明白,一個成功的自我設計者,怎麼會把自己設計成這副模樣?”

我們從林肯身上發現,一個人生理缺陷愈大,他的自卑感愈強,於是成就大業的“本錢”也就愈多,“攢”的勁頭也就越大。

自嘲是一種特殊的人生態度,它帶有強烈的個性化色彩。自嘲作為生活的一種藝術,它具有幹預生活和調整自己的功能。它不但能給人增添快樂。減少煩惱,還能幫助人更清楚地認識真實的自己,應付周圍眾說紛紜帶來的壓力,擺脫心中種種失落和不平衡,獲得精神上的滿足和成功。

托爾斯泰寓言裏的那隻狐狸用盡了各種方法,拚命地想得到高牆上的那串葡萄,可是最後還是失敗了,於是隻好轉身一邊走一邊安慰自己:“那串葡萄一定是酸的。”這隻聰明的狐狸得不到那串葡萄,心裏不免有些失望和不滿,但它卻用“那串葡萄一定是酸的”來解嘲,使失望和不滿化解,使失衡的心理得到了平衡。從而仍然不失能快快樂樂生活下去的好心情。倘若想不開,終日裏落落寡歡的話,那麼很可能為這串葡萄送掉了性命,這才是笨人。

你不是第一個登上月球的人,不是第一個發明電燈的人,不是第一個鼓搗電腦的人……你太渺小、太普通、太平凡了。但是,對於那些,你又是否感到不滿和不平衡呢?沒有,因為你知道,每個人都有不同的路要走。既然是這樣,對於自己的不足,自嘲一下又有何妨?

做人做事的糊塗準則

糊糊塗塗做人,清清楚楚做事。人至察則無徒,所以太過聰明的人都不能容於當世。但做事時還是得心中有譜,明察秋毫,否則失之毫厘,就謬以千裏了!

孔子周遊列國時,看到兩個人為了一件事而爭論得麵紅耳赤,唾沫橫飛。孔子詢問他們在爭論什麼,原來為了一道算術題。矮個兒說三八等於二十四,高個兒堅持說三八等於二十三,各持己見爭論不休,以至於幾乎動起手來。最後,兩人打賭請一個聖賢做裁定,如果誰的答案正確,誰就可以得到一塊銀子。二人請孔子裁定,孔子說那個認為三八等於二十三的人說得是正確的,但孔子的這種裁判矮個兒不答應,他氣憤地說:“三八二十四,這是連小孩子都不爭論的真理,你是聖人,卻認為三八等於二十三,看樣子也是徒有虛名呀!”

孔子笑道:“你說得沒錯,三八等於二十四,是小孩子都不爭論的真理,你堅持真理就行了,幹嗎還要與一個根本就不值得認真對待的人討論這種不用討論也再明顯不過的問題呢?”矮個兒似有所醒。孔子拍拍他的肩膀,說道:“那個人雖然得到了一塊銀子,但他卻得到了一生的糊塗,你是失去了一塊銀子,但得到了深刻的教訓!這不是各得其所嗎?”

世間的許多事情就是這樣,有的事不明白就不會牽腸掛肚,就會少一分煩惱多一分自在。“一切萬法不離自性”,講人不可自尋煩惱,人說我癡,我就癡給他看。

在人與人的接觸中,不免會產生矛盾,有了矛盾平心靜氣地坐下來交換意見,予以解決固然是上策,但有時事情不那麼簡單,因此,值得提倡“裝傻”二字。

“人非聖賢,孰能無過”。與人相處就要互相諒解,經常以“難得糊塗”自勉,求大同存小異。有肚量,能容人,你就會有許多朋友,且左右逢源,諸事遂願;相反,“明察秋毫”,眼裏不揉半點沙子,過分挑剔,什麼雞毛蒜皮的小事都要爭個是非曲直,容不得人,人家也會躲你遠遠的,最後,你隻能關起門來“稱孤道寡”,成為使人避之唯恐不及的異己之徒。古今中外,凡是能成大事的人都具有一種優秀的品質,就是能容人所不能容,忍人所不能忍,善於求大同存小異,團結大多數人。他們極有胸襟,豁達而不拘小節,大處著眼而不會目光如豆,從不斤斤計較,糾纏於非原則的瑣事,所以,他們才能成就大事,立大功業,使自己成為不平凡的偉人。

不過,要真正做到不較真、能容人,也不是簡單的事,這需要有良好的修養,需要有善解人意的思維方式,需要從對方的角度設身處地地考慮和處理問題。多一些體諒和理解,就會多一些寬容,多一些和諧,多一些友誼。

用睜開的眼睛尋找世界的美麗,用閉著的眼睛遺忘世間的無奈。能夠做到這一點的人,可謂是活出了味道,雖然不能拿著放大鏡去觀察這個並不完美的世界,但是在做事時,卻還是明察秋毫的好,否則真的糊塗了就會葬送掉自己一世的英名。

善惡全在一線間

一位白領講述的親身經曆也許能給我們一些啟示:

為了適應市場變化,公司需要重組,300多名員工將裁減50%。更殘酷的是,我和衛成了競爭對手。多年來,作為公司的技術骨幹,我和衛同在一間辦公室,為著同一個目標共同努力,度過了多少疲勞但卻興奮的不眠之夜。我們是一對相互協作的兄弟,所有的設計圖紙中,都飽含著他的智慧和我的心血。在公司這架龐大的機器中,我和衛是兩個相依互動的齒輪。

那天主任找我們談話的時候,我們驚呆了。其他部門員工的去留,均按各自的業績進行量化對比,較容易決定,唯有我和衛是公司的技術骨幹,且工作合作性很強,難分高低,因此,老板決定親自考核我們,並安排一次留崗競爭。

原本兄弟般的感情,忽然變得尷尬了,我的心裏很不是滋味。早晨走進辦公室,衛已經在那等了,他苦笑了一下,沒作聲。我也不知道說什麼好,氣氛相當壓抑。這熟悉的電腦、熟悉的桌椅乃至熟悉的人竟然變得如此陌生!

決定命運的時刻到了。老板作開場白:“並非公司有意為難你們兩個,實在是迫不得已啊!”說著,將兩份同樣的試題分給我和衛。一個小時的緊張答題,我和衛幾乎同時交出答卷。老板和主任對照圖紙研究了好長時間,似乎十分為難。主任小心地說:“這兩個兄弟跟我多年,老板,我是一個也舍不得啊!”老板抬眼瞅瞅他,猶豫半晌,緩緩地說:“這樣吧,由他們相互評價對方,再做決定。”然後,將我的設計圖紙給了衛,而衛的給了我,又說:“滿分為10分,另外各自寫出對對方作品的書麵評語。”

原本痛苦的我,此刻陷入“絕境”。老板簡直是將我們推入了古羅馬鬥獸場!

凝視著衛的圖紙,我久久不能平靜。他的思維和技法才華橫溢,其中有我熟悉的味道,否定他,就等於否定我自己!多年在一起的學習和實踐,我們已相互滲透得很深很深……還想什麼呢?我輕鬆地在衛的圖紙上打了個9分。

當我發現衛也給了我9分時,我流淚了。老板很動情,拉住我們的手說:“在這個關頭,你們用各自的心靈選擇了對手,請原諒我剛才的冷酷,也請允許我邀請你們永遠留在公司,因為,你們雖是兩個人,卻擰成了一股繩。公司永遠需要這種力量,因為它無堅不摧!”

任何外物失去了都可以通過努力加以彌補,但高尚的品質卻是不可再生的資源,就像一隻精美的瓷瓶,一旦墜地破碎便一文不值,一個人應該像佛家弟子守戒一樣珍惜自己的聲譽和修為。

不必傷心

因近來醫院接連死了兩個癌症患者,給醫院籠罩上悲傷憂鬱的氣氛,許多住院病人情緒低落,有的茶飯不思,有的不肯打針吃藥。主治醫生急了,連忙向心理醫生求助。

心理醫生經過深入調查,了解到多數病人都認為癌症是絕症,無藥可治,故此傷心失望。於是,心理醫生的一套“不必傷心”的勸說詞,化解了這場病人的心理危機。他對病人說:

“癌症並非不治之症。患了癌症有兩種可能:一種是早期患者,一種是晚期患者。早期患者可以根治,你不必傷心。晚期患者也有兩種可能:一種是經過治療可以治愈,一種是一時未能治愈但還能活上幾年。可以治愈的當然不必傷心。能夠再活幾年的也有兩種可能:一種是今後隨著醫學技術的發展可使症狀緩解,存活期延長;一種是到時確實醫治無效而死。存活期延長的不必傷心,醫治無效嘛……不必傷心,因為你已經死了,還有什麼可傷心的呢?”

聽到這裏,病人們“撲哧”笑了起來。這笑聲,驅散了幾天來籠罩在病房裏的愁雲慘霧。

很多時候,我們就是因為鑽牛角尖,把問題想得太悲觀而看不到其積極的一麵,從而平添了不少煩惱。

不同的比較換來不同的心境

過去,有一個老太太,她有兩個女兒,大女婿是賣草帽的,二女婿是賣傘的。一到雨天,老太太就唉聲歎氣,說:“大女婿的草帽不好賣,大女兒的日子不好過了。”但一到晴天,她又想起二女兒:“又沒人買雨傘了。”所以,不管晴天還是雨天,老太太都不開心。

一位雲遊和尚聽說了這件事,就來開導她:“晴天,你就想想大女兒的草帽好賣了;雨天,你就想想二女兒的雨傘一定生意不錯。這樣,你不就天天高興了嗎?”

老太太聽了雲遊和尚的話,天天都有了笑容。

習慣於比較是人的天性,正是這種喜歡比較的天性促成了人與人之間的相互攀比,也促成了人的苦惱的產生。而且,人總是習慣於去看比較之後那不利的一麵,所以,苦惱當然就會隨即而至。

太好了

一個小和尚在廟裏呆煩了,總覺得心情煩悶、憂鬱,高興不起來,就去向師父訴說了煩惱。

圓通和尚聽了徒弟的抱怨說:“快樂是在心裏,不假外求,求即往往不得,轉為煩惱。快樂是一種心理狀態,內心淡然,則無往而不樂。”

接著,他給徒弟講了這樣一個故事:

某個村落,有個老爺,一年到頭的口頭禪是“太好了,太好了”。有時一連幾天下雨,村民們都為久雨不晴而大發牢騷,他也說:“太好了,這些雨若是在一天內全部落下來,豈不泛濫成災,把村落衝走了?神明特地把雨量分成幾天下,這不是值得慶幸的事嗎?”

有一次,“太好了”老爺的太太患了重病。村民們以為,這次他不會再說“太好了”吧?於是,都特地去探望他們。

哪知,一進門,老爺還是連說:“太好了,太好了。”

村民不禁大為光火,問他:“老爺,你未免太過分了吧?太太患了重病,你還口口聲聲‘太好了’,你到底存的什麼心呀?”

老爺說:“哎呀,你們有所不知。我活了這麼一大把年紀,始終是老婆照顧我,這次,她患了病,我就有機會好好照顧她了。”

講完了故事,圓通和尚啟發弟子:“生活在世上,能把壞事從另一個角度看成是好事,不是很有啟示嗎?隻要抱著積極樂觀的態度,麵對一切遭遇,就沒有什麼擺脫不了的憂鬱。”

世界上不存在極樂天堂,沒有人能夠逃脫不幸與不快,沒人能從世俗的煩惱中解脫出來。所以你所能做的就是端正態度,積極地去應付這些不愉快。

讓心裏的大佛轉身

傳說矗立在佛光山那尊高聳入雲的金色大佛竟然當著眾多遊客的麵轉動身軀。

消息一經傳開,不知感動了多少佛門子弟,他們紛紛從四麵八方湧入佛光山,意欲一睹為快,搶著感應佛光的護持。

有一對虔誠的夫婦也隨人們來到這裏,隨著日落西山,他們漸漸地失望了,大佛一動也不曾動過,完全不理會眾信徒的期盼。

離開山門的時候,太太說:“我想,可能是我們的善根不夠,也可能是我們的罪孽深重,要不然,別人怎麼能看得見大佛轉身,為什麼我們就看不見呢?”

先生笑著回答:“大佛之所以轉身讓那些遊客看見,是因為大佛知道他們仍在煩惱的三界中轉悠,難得來到淨地,為了普度他們,才展現神跡,好讓他們生起正信,投身慈悲的懷抱。而我們,早就是正信護持的佛門弟子了,如果大佛還轉身給我們看,不是多此一舉嗎?”

“你說的是有點兒道理,不過,親眼看見或許會更好!”太太仍不死心。

先生指著地上的一群螞蟻說:“你看,我現在站在這裏不動,螞蟻可以安心地生活。如果我隨便移動腳步或扭擺身體,那螞蟻群立刻就陷入了慌亂之中。換作是大佛,若是它真的應信眾要求,3分鍾轉身一次,5分鍾轉身一次,那對於居住在這附近的居民而言,時時刻刻感受地震,豈不是太可怕了?真正的大佛轉身,應該是轉在我們的心裏才對,唯有讓我們心裏的那尊大佛轉身,才是我們最需要的神跡呀!”

與其期望奇跡的出現,不如自己去創造奇跡。命運能夠成全的是那些客觀的外在因素,不能成全的卻是那些主觀的內在因素。當世界因你的努力而變得更好,你就是世人心目中轉身的大佛。自己的行為自己決定佛印和蘇東坡到茶館裏喝茶。

侍者見佛印是一個出家人,就對他態度非常冷淡,而對蘇東坡則十分熱情。

蘇東坡感到過意不去,幾次提醒侍者對佛印客氣些。但是侍者顯然是一個非常勢利的小人,依然對蘇東坡明顯更熱情些。

蘇東坡不高興了。

結完了賬,佛印掏出幾文銀子,遞給侍者,並一再道謝,態度非常謙恭。

走出茶館門口,蘇東坡問佛印:“這家夥態度很差,是不是?”

佛印說:“他是一個勢利的小人,他的行為真令人討厭。”

蘇東坡問:“那麼你為什麼對他還是那樣客氣,而且還賞錢給他呢?”

佛印答道:“為什麼我要讓他決定我的行為?”

“為什麼要讓他決定我的行為”,多麼耐人尋味的一句話!如果我們都學會這樣想、這麼做,生活中該減少多少無端的煩惱啊!

燈芯將盡

有一位醫術高明的醫師,不但熱心救人,並且收費低廉,遠近的居民都喜歡找他治病。

一天,來了一位半身不遂的白發老翁,坐在輪椅上,由兒子推著走。

“無論如何,拜托你救救我父親……”40多歲的大男人,哭得像嬰兒一般,“看了好幾位醫師都沒有起色,我隻想讓他多活幾年。千萬拜托,大夫。”

醫師仔細測脈搏、量血壓,做了心肺檢查後,開了一張藥單,並特地叮嚀說:“回家以前,不妨上三樓佛堂坐坐。”

男人聽了一頭霧水,隻當醫師是在安撫患者的情緒,沒放在心上。

匆匆地過了兩個月,男人又推著老父來就診。仔細檢查、開藥方後,醫師再度囑咐他陪父親去三樓佛堂坐坐。

但男人依舊沒在意,拿了藥便推父親走了,心想這個醫師還挺婆婆媽媽的。

直到第三次看診,開完藥方後,醫師攔住他,按下電梯一同前往三樓佛堂。

三人默默瀏覽素雅的茶幾、盆栽和書架上的善書佛經。偌大的空間裏,除了清水和兩碟笑香蘭之外,橙黃的酥油在供桌上無煙焚燒,沉睡在火焰的夢裏……

“我請你們上來坐的原因,是看看油燈裏的燈芯……”醫師指著前方說,“每一盞油燈都需要燈芯,有最好的油卻沒燈芯,還是無法燃燒。每當油快要燒光,燈芯剩下一小截時,我就會想:再添些油到容器裏,應該可以延長燈芯的壽命吧,於是我真的這麼做了,結果你們猜怎樣?”

望著滿臉疑惑的父子二人,他緩緩說道:“我總是貪心地倒得太多,結果不是火焰變得極微弱,就是燈芯根本燒不起來。試過好幾次以後,我才明白:要讓燈芯發出最自然的光芒,隻有一個方法,就是容器內注滿油,讓燈芯一路燒完,油盡燈枯,再重新添入新油、換上新燈芯,這才是點燈的正確方法。”

男人恍然大悟,默默點頭,含淚推著輪椅上的老父離去。

容器是命運,油就仿佛是我們身處的世界,而燈芯就像是肉體軀殼一樣。一個生命終止,另一個新生命誕生;有死才有生,生生不息。油燈將殘,就讓它殘吧;花之將萎,就任它枯萎吧。自然規律任誰也無法違背。

損失了兩個馬克

尤利烏斯是一個畫家,而且是一個很不錯的畫家。他畫快樂的世界,因為他自己就是一個快樂的人。不過沒人買他的畫,因此他想起來會有點傷感,但隻是一會兒,傷感很快就過去了。

“玩玩足球彩票吧!”他的朋友們勸他,“隻花兩馬克便可贏很多錢!”

於是尤利烏斯花兩馬克買了一張彩票,並真的中了彩!他賺了50萬馬克。

“你瞧!”他的朋友都對他說,“你多走運啊!現在你還經常畫畫兒嗎?”

“我現在就隻畫支票上的數字!”尤利烏斯笑著說。

尤利烏斯買了一幢別墅並對它進行一番裝飾。他很有品位,買了許多好東西:阿富汗地毯、維也納櫃櫥、佛羅倫薩小桌、邁森瓷器,還有古老的威尼斯吊燈。

尤利烏斯很滿足地坐下來,點燃一支香煙靜靜地享受他的幸福。突然他感到好孤單,便想去看看朋友。他把煙往地上一扔,在原來那個石頭做的畫室裏他經常這樣做,然後就出去了。

燃燒著的香煙躺在地上,躺在華麗的阿富汗地毯上……一個小時以後別墅變成一片火的海洋,它完全燒沒了。

朋友們很快就知道了這個消息,他們都來安慰尤利烏斯。

“尤利烏斯,真是不幸呀!”他們說。

“怎麼不幸了?”他問。

“損失呀!尤利烏斯,你現在什麼都沒有了。”

“什麼呀?我隻不過是損失了兩個馬克。”

人生不應該有太多的牽掛與負荷。現在擁有的,我們應該珍惜;已經失去的,也沒必要再為之哭泣。抬頭向前看,會有更美好的生活在等著你;隻要還有一顆樂觀向上的心,人生會一路充滿陽光。

想買貨的人才會挑毛病

小和尚把寺廟裏自產的果子拿到集市上去換米,遇到了一位難纏的客人。

“這水果這麼爛,一斤也要換二斤米嗎?”客人拿著一個水果左看右看。

“我這水果是很不錯的,不然你去別家比較比較。”

客人說:“一斤水果一斤半米,不然我不換。”

小和尚還是微笑著說:“施主,我一斤和你換一斤半米,對剛剛和我交換的人怎麼交代呢?”

“可是,你的水果這麼爛。”

“不會的,如果是很完美的,可能一斤就換三斤米了。”小和尚依然微笑著。

不論客人的態度如何,小和尚依然麵帶微笑,而且笑得像第一次那樣親切。

客人雖然嫌東嫌西,最後還是以二斤米換一斤水果的方式換了十斤水果。

有人問小和尚何以能始終麵帶笑容,小和尚笑著說:“隻有想買貨的人才會指出貨如何不好。”

也許我們中的很多人都比不上小和尚,平常有人說我們兩句,我們就已經氣在心裏了,更不用說微笑以對了。而且在生活中批評指責我們的,往往是我們最親近的人和最好的朋友。正所謂:“良藥苦口利於病,忠言逆耳利於行。”

欲念一生福自去

在巴拉圭有一對即將結婚的年輕人,很高興地大喊大叫、相互擁抱,因為他們中了一張“高額彩券”,獎金是7.5萬美金。

可是,這對馬上要結婚的新人,在中獎後不久就為了“誰該擁有這筆意外之財”而鬧翻了。兩人大吵一架,並不惜撕破臉、鬧上法庭。為什麼呢?因為這張彩券當時是握在未婚妻的手中,但是未婚夫則氣憤地告訴法官:“那張彩券是我買的,後來她把彩券放入她的皮包內,但我也沒說什麼,因為她是我的未婚妻嘛!可是,她竟然這麼無恥、不要臉,居然敢說彩券是她的,是她買的!”

這對未婚夫妻在公堂上大聲吵鬧,各說各的,絲毫不妥協、不讓步,讓法官傷透腦筋。最後,法官下令,在尚未確定“誰是誰非”之時,發行彩券單位暫時不準發出這筆獎金。而兩位原本馬上要結婚的佳偶,因爭奪獎券的歸屬而變成怨偶,雙方也決定取消婚約。

有人說:“結婚,經常不是為了錢;離婚,卻經常是為了錢!”

的確,人的私心、貪婪、嫉妒,常使人跌倒,重重地跌在自己“惡念”的禍害裏。

事實上,我們所擁有的,並不是太少,而是欲望太多。欲望太多的結果,就是使自己不滿足、不知足,甚至憎恨別人所擁有的,或嫉妒別人擁有的比我們更多,以致心裏產生憂愁、憤怒和不平衡。

知道自己有什麼

一青年老是埋怨自己時運不濟發不了財,終日愁眉不展。這天,來了一個老和尚,問他:“年輕人,你為何不高興?”

“我不明白為什麼我總是那麼窮。”

“窮?你很富有嘛。”老和尚由衷地說。

“這從何說起?”年輕人問。

老和尚不正麵回答,反問道:“假如今天斬掉你一個手指頭,給你一千元,你幹不幹?”

“不幹。”

“斬掉你一隻手,給你一千元,你幹不幹?”

“不幹。”

“讓你馬上變成80歲的老人,給你一千萬元,幹不幹?”

“不幹。”

“讓你馬上死掉,給你一千萬元,幹不幹?”

“不幹。”

“這就對了。你已經有了超過一千萬元的財富了,為什麼還哀歎自己貧窮呢?”老和尚笑著問。

不要抱怨家庭的貧寒,不要抱怨時運不濟,不要怨天尤人。有一種資本是用金錢買不到的:這就是年輕、健康。身體是一部不停運轉的機器,因為年輕,它還是嶄新的,隻要你運用得當,就能不斷地創造價值,所以不必為暫時的不得意而垂頭喪氣,隻要不讓機器閑置,成功早晚會降臨到你頭上。

善待別人的缺點

一天,小蘭去首飾店,看中了一塊玉。付錢的時候,小販又重複了一次:“我賣給你這塊玉,再便宜不過了。”

她笑笑,沒說話,他以為她不信,又加上一句:“真的——不過這麼便宜也有個緣故,你猜為什麼?”

“我知道,它有斑點。”

“哎呀,原來你看出來了,玉石這種東西有斑點就差了,這串項鏈如果沒有瑕疵,哇,那價錢就不得了啦!”

小蘭買了項鏈,默默地走開了。她想:對於這串有斑點的玉,我怎麼可能看不出來呢?它的斑痕如此清楚。然而,憑什麼要說有斑點的東西不好?水晶裏不是有一種叫“發晶”的種類嗎?虎有紋、豹有斑,有誰嫌棄過它的皮毛不夠純色?

就算退一步說,把這斑紋算瑕疵,世間能把瑕疵如此坦然相呈的人也不多吧!凡是可以坦然相見的缺點都不該算缺點的。

所有的無瑕是一樣的——因為全是百分之百的純潔透明,但瑕疵斑點卻麵目各自不同,有的斑痕是蘚苔數點,有的是沙岸逶迤,有的是孤雲獨去,更有的是鐵索橫江,玩味起來,反而令人悅然心喜。

每個人都追求完美,但是現實的生活中,每個人都會有缺點。因此,當你強求他人做到極致的時候,也要看看自己是否做到了完美。所以審視自己缺點的時候更要善待別人的缺點。

以美的眼光看周圍的人

一位老和尚和一位老農坐在一個小城鎮邊的道路旁下棋。一個陌生人騎馬來到他們的身邊,把馬停下來,向他們問道:“師父,請問這是什麼鎮?住在這裏的居民屬於哪種類型?我正想決定是否搬到這裏居住。”

老和尚抬頭望了一下這位陌生人,反問道:“你剛離開的那個小鎮上住的人,是屬哪一類的人呢?”

陌生人回答說:“住的都是些不三不四的人。我們住在那兒感到很不愉快,因此打算搬到這兒來居住。”

老和尚說道:“施主,恐怕你會感到失望了,因為這個鎮上的人跟他們完全一樣。”

過了不久,又有另一位陌生人向老和尚打聽同樣的情況,老和尚又反問他同樣的問題。

這位陌生人回答說:“啊,住在那兒的人都十分友好,我的家人在那兒度過了一段美好的時光,但我正在尋找一個比我以前居住地方更有發展機會的城鎮,因此我們搬出來了,盡管我們還很留戀以前那個地方。”

老和尚說道:“年輕人,你很幸運。在這裏居住的人都是跟你差不多的人,相信你會喜歡他們,他們也會喜歡你的。”

你對別人失望過嗎?你讓別人失望過嗎?請記住,以一份善意的眼光去看別人,世界將是美好的。我們為何不以一種更為積極、達觀、寬容、和善、友愛、健康的心態去看待人間諸事?為何不多欣賞一下別人,多給別人以支持和鼓勵,多為別人拍拍手,喝幾聲彩呢?

不要報複你的敵人

如果有一天自私的人占了你的便宜,你想把他從你的朋友名單上除名,但千萬不要想去報複。一旦你心存報複,對自己的傷害將大於對別人的傷害。

幾年前的一個晚上,比爾遊覽公園,並與其他觀光客一起坐在露天座位上。麵對茂密的森林,大家都期待看到森林殺手——灰熊的出現,看它走到森林旅館丟出的垃圾中去翻找食物。騎在馬上的森林管理員告訴大家,灰熊在美國西部幾乎是所向無敵,大概隻有美洲野牛及阿拉斯加熊例外。但比爾卻發現有一隻動物,而且隻有一隻,隨著灰熊走出森林,而且灰熊還容忍它在旁邊分一杯羹,它是一隻很臭的鼬鼠。灰熊當然知道隻需一掌就能把它毀掉,那它為什麼不去做呢?因為經驗告訴它劃不來。

比爾也發現了這一點,他在農場裏長大,曾在圍籬旁捉到一隻臭鼬。到了紐約,也在街上碰過幾隻兩條腿的臭鼬,結果都讓自己痛苦萬分。

當我們對敵人心懷仇恨時,就是賦予對方更大的力量來壓倒我們,給他機會控製我們的睡眠、胃口、血壓、健康,甚至我們的心情。如果我們的敵人知道他帶給我們這麼多的煩惱,他一定要高興死了。憎恨傷不了對方一根毫毛,卻把自己的世界變成了煉獄。

我們也許不能神聖到去愛自己的敵人,但起碼應該多愛自己一點,為了我們自己的心情、健康以及容貌,最好能原諒我們的敵人並忘記他們,這才是明智之舉。

“憤怒是拿別人的過錯懲罰自己”。一旦你的心裏被仇恨和報複占據,你將無暇顧及自己的思想和目標,每天隻會無謂地消耗自己的精力,把自己弄得精神疲勞,容顏醜化,卻絲毫也不能改變敵人的生活狀態,實在是得不償失。以一種理性的態度去麵對自己的敵人,如果你不能原諒他,就試著去忘記他,隻有這樣,你的生活才會充滿樂趣。

與人方便才能與己方便

兩個人在一架獨木橋中間相遇了,橋很窄隻能容一個人通過。

兩人都想著讓對方給自己讓路。

一個說:“我有急事,你讓我先過。”

另一個人說:“我們誰也不願讓,那就同時側身過橋。”

第一個人一想也對,就側過身子和另一個人臉貼臉地過橋。

這時一個人為了保險起見,暗暗地推了另一個人一把,另一個人在掙紮中抓住了他,兩人同時掉進了水裏。

墨子說:“戀人者,人必從戀之;害人者,人必從害之。”構建平和的心境,設身處地給予他人方便,這也是自己得到方便的根源。

“與人方便,與己方便”,這是佛家教誨弟子常說的話。我們生活在一個複雜而龐大的社會體係之中,每個人都不可避免地會受到他人的影響,同時也影響著他人,沒有人可以脫離集體而單獨存在。充分發揮自己的能力,在你溫暖別人的同時,別人也會對你感恩,並向你敞開一扇方便之門。這樣,人與人之間的關係會更加和諧,世界也會因此而更加美好。

給人麵子是最大的尊重

傑克·韋爾奇就任美國通用電氣公司總裁的時候,通用電氣公司正麵臨著一項需要慎重處理的工作:免除查爾斯·史坦恩梅茲擔任的計算部門的主管職務。

史坦恩梅茲在電器方麵是個天才,但擔任計算部門主管卻徹底地失敗了。不過,公司卻不敢冒犯他,因為公司當時還不能缺少他這樣的人才。

於是,傑克·韋爾奇親自出馬。一天,他把史坦恩梅茲叫到自己的辦公室,對他說:“史坦恩梅茲先生,現在有一個通用電氣公司顧問工程師的職務,你看這項職務由你來擔任如何?我暫時還找不到合適的人來擔任這項職務。”

史坦恩梅茲一聽,十分高興:“沒問題,隻要是公司決定的,我就樂意接受。”

對這一調動,史坦恩梅茲十分高興。他知道,換職務的原因是公司覺得他擔任部門主管不稱職,但他對傑克·韋爾奇處理這一問題的方式非常滿意。

通用公司的高級人員也很高興。傑克·韋爾奇巧妙地調動了這位大牌明星的工作,而且傑克·韋爾奇的做法並沒有引起一場大風暴——因為他讓史坦恩梅茲保住了麵子。

佛家也提倡寬容與尊重,而給人麵子就是尊重別人的表現。人都很愛惜自己的麵子,因為這不僅僅是臉麵,更是自尊,所以一定要學會維護別人的麵子,這樣,不但能夠令對方心存感激,還能夠巧妙地維護自己的立場,營造有利的局麵。人與人之間的關係正是在這種相互照應的過程中才能真正得以升華。

美麗的裙子

鄰居一位8歲的女孩剛被她父母從鄉下老家接回城時,不習慣城市生活,有時顯得十分粗野,動不動就張口罵人,不如意時甚至躺在地上打滾,很不討人喜歡。起初,她的父母曾動用拳腳對其加以“馴化”,結果卻適得其反,女孩更變本加厲地撒潑耍橫。後來連她的父母也徹底地失望了。

有一天,隔壁一位退休女教師給女孩送了一條潔白的連衣裙。那真是一條美麗的裙子,女孩第一眼看到它,兩隻眼睛就變得亮晶晶的。女孩穿上裙子以後,再也不打人罵人,更不會躺在地上打滾了。她知道,如果她像以前那樣撒野打滾,她便配不上這條美麗的裙子。就這樣,這個女孩穿上了美麗的裙子後,變得斯文、幹淨、可愛起來。

也許,我們每個人的心裏都有一條美麗的裙子吧,隻是有些人把它遺忘或丟棄了。我們常常沒有意識到美也是一種力量和武器,可以用它去喚醒別人沉睡於心底的那份與生俱來的東西。確實,美的震懾力是無與倫比的,就像最善良、慈祥、寬容的母親的那雙眼睛。

也要給別人一個權利範圍

一個年輕人抱怨妻子近來變得憂鬱、沮喪,常為一些雞毛蒜皮的事對他嚷嚷,並開始罵孩子。這都是以前不曾發生的。他無可奈何,開始找借口躲在辦公室,不想回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