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態不好的人,喜歡斤斤計較,容易著急上火,即使物質上並不比別人缺少什麼,但精神上總是緊張兮兮,自然是哭的時候多,笑的日子少。而健康的心態是一縷陽光,即使在寒冷的冬天,你也能感受到溫暖。
“報複”丈夫的辦法
一位女士憤憤不平地告訴善導大師,她恨透了她的丈夫,因此非離婚不可。
善導大師向她建議:“既然已經走到這個地步,我勸你盡量想辦法恭維他、討好他。當他覺得不能沒有你,並且以為你深愛他時,你再斷然跟他離婚,讓他痛苦不堪。”女士覺得善導大師不愧為智者,給她出的點子真是絕妙。
幾個月過後,女士又回來找善導大師,說一切都進行得很好。善導大師說:“行了,現在你們可以辦理離婚了!”
她說:“什麼?離婚,才不呢!現在我從心裏愛著我的丈夫了!”
愛、希望和耐心是幸福之源。愛換來愛,愛讓希望添上翅膀,使內心永遠充滿活力。愛即仁慈、寬厚;愛即坦率、真誠。一切美好的東西都源於愛。愛是光明的使者,是幸福的引路人。愛是“照耀在茫茫草原上的一輪紅日,是百花叢中的絢麗陽光”。無數歡快的念頭都從愛的呼喚中翩翩而來。愛是無價的,但它並不花費任何東西。愛為自己的擁有者祈神賜福,一個心中擁有愛的人,幸福總會伴隨他,愛與幸福是不可分割的。因為愛,痛苦會化為幸福,傷心的淚水也會化作甘泉。
自己若不氣,哪裏還有氣
一位老婦人脾氣十分古怪,經常為一些無關緊要的小事大發雷霆,而且生氣的時候說話很惡毒,常常無意中傷害別人。因此,她與周圍的人相處都不太融洽。她也很清楚自己的脾氣不好,也很想改,可是火氣上來時,她就是沒有辦法控製自己。
一次,朋友告訴她:“附近有一位得道高僧,為什麼不去找他為你指點迷津呢?說不定他可以幫你。”她覺得有點道理,於是就抱著試一試的態度去找那位高僧了。
當她向高僧訴說自己的心事時,態度十分懇切,強烈地渴望能從高僧那兒得到一些啟示。高僧默默地聽她訴說,等她說完,就帶她來到一間禪房,然後鎖上門,一言不發地離去了。
這位老婦人本想從禪師那裏得到一些啟示,可是沒有想到禪師卻把她關在又冷又黑的禪房裏。她氣得直跳腳,並且破口大罵,但是無論她怎麼罵,大師都不理睬她。老婦人實在受不了了,於是開始哀求大師放了她,可是大師仍然無動於衷,任由她自己說個不停。
過了很久,禪師終於聽不到房間裏的聲音了,於是就在門外問:“你還生氣嗎?”
老婦人惡狠狠地回答道:“我隻是生自己的氣,很後悔自己聽信別人的話,幹嗎沒事找事地來到這種鬼地方找你幫忙。”
禪師聽完,說道:“你連自己都不肯原諒,怎麼會原諒別人呢?”說完轉身就走了。
過了一會兒,高僧又問:“還生氣嗎?”
老婦人說:“不生氣了。”
“為什麼不生氣了呢?”
“我生氣又有什麼用?還不是被你關在這又冷又黑的禪房裏嗎?”
禪師有點擔心地說:“其實這樣會更可怕,因為你把氣全部壓在了一起,一旦爆發會比以前更強烈的。”於是又轉身離去了。
等到禪師第三次來問她的時候,老婦人說:“我不生氣了,因為你不值得我生氣。”
“你生氣的根還在,你還是不能擺脫出來!”禪師說道。
又過了很久,老婦人主動問禪師:“大師,您能告訴我氣是什麼嗎?”
高僧還是不說話,隻是看似無意地將手中的茶水倒在地上。老婦人終於明白:原來,自己不氣哪裏來的氣?心地透明,了無一物,何氣之有?
佛祖告誡我們:“嗔心一起,於人無益,於己有損;輕易心意煩躁,重則肝目受傷。”
我們不能做一個聰明人,但至少不要去做一個愚人。把生活中不如意的一些小事看得淡一點,並能在靜觀中有所收益,悟得生活中的種種禪機,我們就不會活得太累,活得不開心了。
心就是快樂的根
據說,終南山出產一種快樂藤。凡是得到此藤的人,一定會喜形於色,笑逐顏開,不知道煩惱為何物。曾經有一個人,為了得到無盡的快樂,不惜跋山涉水,去找這種藤。他曆盡千辛萬苦,終於來到了終南山。可是,他雖然得到了這種藤,仍然覺得不快樂。
這天晚上,他到山下的一位老人家裏借宿,麵對皎潔的月光,不由得長籲短歎。
他問老人:“為什麼我已經得到了快樂藤,卻仍然不快樂呢?”
老人一聽樂了,說:“其實,快樂藤並非終南山才有,而是人人心中都有,隻要你心裏充滿歡樂,無論天涯海角,都能夠得到快樂。心就是快樂的根。”
這人恍然大悟。人生一世,草木一秋,能夠快快樂樂地活一生,是每個人心中的夢想。但是怎樣才能求得快樂呢?那就是要清醒地知道快樂之道的根本在我們自己。
人的心靈是最富足的,也是最貧乏的。不同的人之所以對生活的苦樂有著不同的感受是因為心靈的富足和貧乏。內心的快樂才是快樂之道。
甜蜜的櫻桃
有個失意的人爬上一棵櫻桃樹,準備從樹上跳下來,結束自己的生命。就在他決定往下跳時,學校放學了。
成群放學的小學生走過來,看到他站在樹上。一個小學生問他:“你在樹上做什麼?”
總不能告訴小孩我要自殺吧。於是他說:“我在看風景。”
“你有沒有看到身旁有許多櫻桃?”小學生問。
他低頭一看,原來他自己一心一意想要自殺,根本沒有注意到樹上真的結滿了大大小小的紅色櫻桃。
“你可不可以幫我們采櫻桃?”小朋友們說,“你隻要用力搖晃,櫻桃就會掉下來了。拜托啦,我們爬不了那麼高。”
失意的人有點不耐煩,可是又違拗不過小朋友,隻好答應幫忙。他開始在樹上又跳又搖的,很快地,櫻桃紛紛從樹上掉下來。地麵上也聚集了越來越多放學的小朋友,都興奮而又快樂地撿食著櫻桃。
經過一陣嬉鬧之後,櫻桃掉得差不多了,小朋友也漸漸散去了。
失意的人坐在樹上,看著小朋友們歡樂的背影,不知道為什麼,自殺的心情和氣氛全都沒有了。他采了些周遭還沒掉到地上的櫻桃,無可奈何地跳下了櫻桃樹,拿著櫻桃慢慢走回家裏。
他回到家,仍然是那個破舊的家,一樣的老婆和小孩。可是孩子們卻非常高興爸爸能帶著櫻桃回來。當他們一起吃過晚餐,他看著大家快樂地吃著櫻桃時,忽然有一種新的體會和感動,他心裏想著,這樣的人生也還是充滿了快樂和幸福的呀。
人生的苦與樂都是由自己感悟的,當你看到明媚的陽光,快樂的感覺也就隨之而來,因為陰天的時候畢竟是少數的。何苦隻看消極且無法控製的那一麵呢?
快樂的鑰匙
一個煩惱少年四處尋找解脫煩惱之法。
這一天,他來到一個山腳下。隻見一片綠草叢中,一位牧童騎在牛背上,吹著橫笛,逍遙自在。
煩惱少年看到了很奇怪,走上前去詢問:“你能教給我解脫煩惱的方法嗎?”
“解脫煩惱?嘻嘻!你學我吧,騎在牛背上,笛子一吹,什麼煩惱也沒有啦。”牧童說。
煩惱少年試了一下,沒什麼改變,他還是不快樂。
於是他又繼續尋找。走啊走啊,不覺來到一條河邊。岸上垂柳成蔭,一位老翁坐在柳蔭下,手持一根釣竿,正在垂釣。他神情怡然,自得其樂。
煩惱少年又走上前問老翁:“請問老翁,您能賜我解脫煩惱的方法嗎?”
老翁看了一眼麵前憂鬱的少年,對他說:“來吧,孩子,跟我一起釣魚,保管你沒有煩惱。”
煩惱少年試了試,還是不靈。
於是,他又繼續尋找。不久,他路遇兩位在路邊石板上下棋的老人,他們怡然自得,煩惱少年又走上去尋求解脫之法。
“喔,可憐的孩子,你繼續向前走吧,前麵有一座方寸山,山上有一個靈台洞,洞內有一位老人,他會教給你解脫之法的。”老人一邊說,一邊下著棋。
煩惱少年謝過下棋老者,繼續向前走。
到了方寸山靈台洞,果然見一長髯老者獨坐其中。
煩惱少年長揖一禮,向老人說明來意。
老人微笑著摸摸長髯,問道:“這麼說你是來尋求解脫的?”
“對對對!懇請前輩不吝賜教,指點迷津。”煩惱少年說。
老人答道:“請回答我的提問。”
“有誰捆住你了嗎?”老人問。
“沒有。”煩惱少年先是愕然,爾後回答。
“既然沒有人捆住你,又談何解脫呢?”老人說完,摸著長髯,大笑而去。
煩惱少年愣了一下,想了想,有些明白了:是啊!又沒有任何人捆住了我,我又何須尋找解脫之法呢?我這不是自尋煩惱,自己捆住自己了嗎?打開快樂之門的鑰匙就握在我們自己的手中,沒有人能夠左右你的思想,如果你自己找不到生活的樂趣,別人也不可能幫上你什麼忙,因為他不可能把自己的意誌強加於你。境由心造,要想過得快樂,就隻能依賴自己。
快樂是“比”出來的
有一位貧窮的人向禪師哭訴:“禪師,我生活得並不如意,房子太小、孩子太多、太太性格暴躁。您說我應該怎麼辦?”
禪師想了想,問他:“你們家有牛嗎?”
“有。”窮人點了點頭。
“那你就把牛趕進屋子裏來飼養吧。”
一個星期後,窮人又來找禪師訴說自己的不幸。
禪師問他:“你們家有羊嗎?”
窮人說:“有。”
“那你就把它放到屋子裏飼養吧。”
過了幾天,窮人又來訴苦。禪師問他:“你們家有雞嗎?”
“有啊,並且有很多隻呢。”窮人驕傲地說。
“那你就把它們都帶進屋子裏吧。”
從此以後,窮人的屋子裏便有了七八個孩子的哭聲、太太的嗬斥聲、一頭牛、兩隻羊、十多隻雞。三天後,窮人就受不了了。他再度來找禪師,請他幫忙。
“把牛、羊、雞全都趕到外麵去吧!”禪師說。
第二天,窮人來看禪師,興奮地說:“太好了,我家變得又寬又大,還很安靜呢!”
好與壞是相對的,沒有絕對的好,也沒有絕對的壞。對待生活,要有適應能力,任何人都無法擁有絕對的快樂。有時放寬心態,換個角度,會發現即使是困境也有讓人欣慰和滿意的一麵。
心中有景
南山下有一廟,廟前有一株古榕樹。一日清晨,一小和尚來灑掃庭院,見古榕樹下落葉滿地,不禁憂從中來,望樹興歎。憂至極處,便丟下笤帚至師父的堂前,叩門求見。
師父聞聲開門,見徒弟愁容滿麵,以為發生了什麼事,急忙詢問:“徒兒,大清早為何事如此憂愁?”
小和尚滿麵疑惑地訴說:“師父,你日夜勸導我們勤於修身悟道,但即使我學得再好,人總難免有死亡的一天。到那時候,所謂的我,所謂的道,不都如這秋天的落葉,冬天的枯枝,隨著一抔黃土青塚而湮沒了嗎?”
老和尚聽後,指著古榕樹對小和尚說:“徒兒,不必為此憂慮。其實,秋天的落葉和冬天的枯枝,在秋風刮得最急的時候、在冬雪落得最密的時候,都悄悄地爬回了樹上,孕育成了春天的葉、夏天的花。”
“那我怎麼沒有看見呢?”
“那是因為你心中無景,所以看不到花開。”
麵對落葉凋零而去憧憬含苞待放,這需要有一顆不朽的年輕的心,一顆樂觀的心。隻要心中有景,何處不是花香滿園?
快樂需要用自己的眼睛去發現
一次,景岑禪師出去布道。傍晚時分,他看到一位孕婦背著一隻竹簍走過,她的衣服破舊,腳上落滿塵土,竹簍似乎很重,壓得她都直不起腰來。她的左手牽著一個小女孩,右臂抱著一個更小的孩子,匆忙地趕路。
景岑禪師以為,這樣沉重的生活一定會讓這位婦人不堪重負,可是她的臉上卻有著像明月一樣溫婉的笑容。
她隻是一個普通的女人,為了生活辛苦地奔波。但是她自己有所追尋,所以不但沒有覺得勞苦,反而感覺到十分充實而且快樂。能微笑著對待生活的艱辛,可見她有一種良好的心態,她的心境是平和的。
看到這些,景岑禪師非常感動,心想:“世人若都能這樣生活,哪還會有什麼煩惱呀?也不需要佛祖來普度眾生了。”
我們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生活,都有選擇精彩人生的機會,關鍵在於你有沒有一顆感受快樂的心,這是屬於你的權利,沒有人能夠控製或奪去。如果你能時時用心感受快樂,你生命中的其他事情都會變得容易許多。
保持一顆清淨的心
有一位虔誠的佛教信徒,每天都從自家的花園裏,采擷鮮花到寺院供佛。
一天,這位信徒正送花到佛殿時,碰巧遇到無德禪師從法堂出來。無德禪師非常欣喜地說道:“你每天都這麼虔誠地以鮮花供佛,來世當得莊嚴相貌的福報。”
信徒非常歡喜地回答道:“這是應該的,我每天來寺禮佛時,自覺心靈就像洗滌過似的清涼,但回到家中,心就煩亂了。我這樣一個家庭主婦,如何在喧囂的城市中保持一顆清淨的心呢?”
無德禪師反問道:“你以鮮花獻佛,相信你對花草總有一些常識,我現在問你,你如何保持花朵的新鮮呢?”
信徒答道:“保持花朵新鮮的方法,莫過於每天換水,並且在換水時把花梗剪去一截。因為花梗的一端在水裏容易腐爛,腐爛之後,水分就不易吸收,就容易凋謝!”
無德禪師道:“保持一顆清淨的心,其道理也是一樣。我們生活的環境像瓶裏的水,我們就是花,唯有不停淨化我們的身心,並且不斷地檢討,改進陋習、缺點,才能不斷吸收到大自然的食糧。”
信徒聽後,歡喜地作禮,並且感激地說:“謝謝禪師的開示,希望以後有機會親近禪師,過一段寺院中禪者的生活,享受晨鍾暮鼓、菩提梵唄的寧靜。”
無德禪師道:“你的呼吸便是梵唄,脈搏跳動就是鍾鼓,身體便是廟宇,兩耳就是菩提,無處不是寧靜,又何必等機會到寺院中生活呢?”
是啊,熱鬧場中亦可做道場;隻要自己丟下妄緣,拋開雜念,哪裏不可寧靜呢?如果妄念不除,即使住在深山古寺,一樣無法修行。
正如六祖慧能所說:不是風動、不是幡動,是人的心在動。心才是無法寧靜的本源。
以平常心交友
黛博拉坐在客廳裏緊握著拳頭氣憤地說:“我永遠也改不了,我一錯再錯!”
黛博拉所指的是她-次又一次地聽從她的朋友嘉莉勸她做這做那。這一回,她聽了嘉莉的意見,把她的廚房糊上一層最新式的紅白條牆紙。“我們一塊去商店選中了這種牆紙,因為嘉莉喜歡這一種,說這牆紙能使整個房間活躍起來。我聽了她的話。而現在,是我在這個蠟燭條式的”牢房“裏做飯。我討厭它!我怎麼也不習慣。”她感到,這一折騰既花費了錢,又一時無法改變。
黛博拉意識到自己不僅是對選牆紙一事憤怒,而且氣憤自己又受了嘉莉意誌的擺布。
同樣也是嘉莉,說黛博拉的兒子太胖了,勸她叫兒子節食。她還說她的房子太小,使她為此又花了一筆錢。
黛博拉問題的關鍵在於要學會尊重自己的意見,自己要有主見。過去她的意見總要事先受嘉莉的審查或者某個類似嘉莉的人物的審查。後來她有了進步,盡管嘉莉說那雙鞋的跟“太高,價也太貴”,她還是買了那雙高跟鞋。黛博拉回憶說:“我差點又讓她說服了。但我還是買了,因為我喜歡,您可以想象當時嘉莉的臉色多難看!”最有趣的是,最後嘉莉自己也買了一雙同樣的鞋,因為鞋樣式很時髦。
黛博拉現在所做的調整隻是與另一個女人的關係的界限。她仍然把嘉莉當做好朋友。
並不是每個人都有類似的朋友,在特殊情況下,有的人願意受朋友的控製,是因為她缺乏主見,產生了對朋友的依賴,而過分的依賴會讓朋友產生反感。
蘇珊是位年輕婦女,她願意讓一位朋友擺布她的生活。與黛博拉不同的是,蘇珊卻是主動要求受控製。當她的垃圾處理裝置出毛病後,她給好朋友瑪莎打電話,問她怎麼辦。訂閱的雜誌期滿後,她也去問瑪莎是否再繼續訂。有時她不知晚飯該吃什麼時,也給瑪莎掛電話問她的意見。瑪莎一直像個稱職的母親一樣,直到有一天出了亂子。那天,瑪莎的一個兒子摔了一跤,衣袖給劃了個口子,需要縫針。蘇珊又打電話問問題了,由於非常疲倦,瑪莎嚴厲地說道:“天哪!看在上帝的份上,蘇珊,您就不能自己想想辦法?就這一次!”說完就掛了電話。
蘇珊對瑪莎的拒絕感到迷惑不解,她說:“我還以為瑪莎是我的朋友呢。”
過分的依賴會損害你和朋友的關係,而且是雙方的,朋友並非父母,他們沒有指導和保護你的義務,他們能給你支持,但不可能包辦代替,你必須清楚,他隻不過是朋友而已。你自己不能做決定,缺乏主見,就會使你受到朋友正確或錯誤的意見的影響。為此,你應該立刻決定,逐漸擺脫對朋友的依賴。
朋友是人生的寶貴財富,要想與朋友保持良好的交情就必須掌握一定的交友藝術。朋友和你的關係是平等的,互助的,不要把朋友當成你的衣食父母,事事尋求依賴,那樣隻會讓朋友認為你是一個缺乏主見的人,時間長了必會對你產生反感;另一方也不要事事為朋友操心,將自己的意見強加給對方,兩個太相似的人注定不會有太大的吸引力,正是因為有了差異,才有了交往的興趣。以一種平衡的心態對待自己的朋友,隻有這樣,你們的友誼才會地久天長,這是每個人都需要參悟的禪機。
不要期待完美
一位方丈想從兩個徒弟中選一個做衣缽傳人。
一天,方丈對徒弟說:“你們出去給我撿一片最完美的樹葉。”兩個徒弟遵命而去。
時間不久,大徒弟回來了,遞給方丈一片並不漂亮的樹葉,對師父說:“這片樹葉雖然並不完美,但它是我看到的最完整的樹葉。”
二徒弟在外轉了半天,最終空手而歸,他對師父說:“我見到了很多很多的樹葉,但怎麼也挑不出一片最完美的……”
最後,方丈把衣缽傳給了大徒弟。
現實生活中女人要尋找的往往是才貌雙全的“白馬王子”,男人尋找的則是美貌無雙的“人間尤物”,他們寄予愛情與婚姻太多的浪漫,這種過於理想化的憧憬,往往會被生活的現實擊打得粉碎。
其實,十全十美的人在現實生活中根本不存在,有些人,特別是女性,往往容易一味沉醉於羅曼史所帶給她們的短暫刺激之中。其實愛情可以讓人創造奇跡,也可以令人陷入盲目,要知道美滿的愛情不是那些日思夜想的白日夢,而且即使再美麗的夢想也不過是一個夢而已。脫離實際的幻想,超乎現實的理想化,往往使愛情失去真正的色彩。
以平常心泰然處之
有一個人曾經問慧海禪師:“禪師,你可有什麼與眾不同的地方嗎?”
慧海禪師答道:“有!”
“那是什麼?”這個人問道。
慧海禪師回答:“我感覺餓的時候就吃飯,感覺疲倦的時候就睡覺。”
“這算什麼與眾不同的地方,每個人都是這樣的呀,有什麼區別呢?”這個人不屑地說。
慧海禪師答道:“當然是不一樣的了!”
“這有什麼不一樣的?”那人問道。
慧海禪師說:“他們吃飯的時候總是想著別的事情,不專心吃飯;他們睡覺的時候也總是做夢,睡不安穩。而我吃飯就是吃飯,什麼也不想;我睡覺的時候從來不做夢,所以睡得安穩。這就是我與眾不同的地方。”
慧海禪師繼續說道:“世人很難做到一心一用,他們總是在利害得失中穿梭,囿於浮華的寵辱,產生了‘種種思量’和‘千般妄想’。他們在生命的表層停留不前,這成為他們最大的障礙,他們因此而迷失了自己,喪失了‘平常心’。要知道,生命的意義並不是這樣,隻有將心融入世界,用平常心去感受生命,才能找到生命的真諦。”
《小窗幽記》中有這樣一副對聯:“寵辱不驚,看庭前花開花落;去留無意,望天上雲卷雲舒。”寥寥幾字便足可看出作者的心境:無論何時何地,以平常心泰然處之,任世間起伏變化,我獨守一寸心靈的淨土,幽然獨坐,外物的一切皆不能打擾我的內心。這就是人生入世時的境界,唯有如此方能從入世中的有我之境達到出世時的無我之境。
持一顆平常心,不為虛榮所誘,不為權勢所惑,不為金錢所動,不為美色所迷,不為一切的浮華沉淪。
金子與石頭
有個守財奴把自己的全部家當換成了一塊金子,把它埋在牆角下的一個洞裏,而且每天都要看一次。由於他總要去那裏,漸漸地引起了別人的注意,發現了這個秘密,終於趁他不備偷走了金子。守財奴再去時,金子已經不在,於是他放聲大哭。
明醒大師見他如此難過,就安慰他說:“金子埋在那裏不用,和石頭有什麼分別,這樣吧,你再埋一塊石頭在那裏,拿它當金子不就行了嗎?”
金子如果放置不用,自然無法發揮作用,無異於石頭一塊,所以明醒大師所說的確實很有道理。可是守財奴偏偏就想不通。
重要的是心
千利休是日本茶道的鼻祖,同時又是有名的一休禪師的得意弟子,他當時在日本的社會地位非常尊貴。
有一次,宇治這個地方一個名叫上林竹庵的人邀請千利休參加自己的茶會。千利休答應了,並帶眾弟子前往。
竹庵非常高興,同時也非常緊張。在千利休和弟子們進入茶室後,他開始親自為大家點茶。但是,由於他太緊張了,點茶的手有些發抖,致使茶盒上的茶勺跌落,茶籠倒下,茶籠中的水溢出,顯得十分不雅。千利休的弟子們都暗暗在心裏竊笑。
可是,茶會一結束,作為主客的千利休就讚歎說:“今天茶會主人的點茶是天下第一。”
弟子們都覺得千利休的話不可思議,便在回去的路上問千利休:“那樣不恰當的點茶,為什麼是天下第一?”
千利休回答說:“那是因為竹庵為了讓我們喝到最好的茶,一心一意去做的緣故。所以,他沒有留意是否會出現那樣的失敗,隻管一心做茶。這種心意是最重要的。”
對於茶道來說,重要的是心。不管多麼漂亮的點茶,多麼高貴的茶具,沒有心的真誠,就沒有任何意義。
一切都將過去
有一位富翁整日悶悶不樂、愁眉不展。
一天,富翁貼出告示:誰能夠給完美人生一個準確答案,而這個答案必須能夠適用於任何一種情況,包括失意、得意、快樂、煩惱、成功、失敗……
幾天裏來了許多人給出了許多答案,但沒有一個答案令富翁滿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