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 調整心態:讓健康的心態給生活帶來陽光(2 / 3)

這一天,來了一位尼姑。她對富翁說:“三天內我一定可以給你一個完美而又令你滿意的答案。”

三天後,尼姑送給富翁一張紙條,隻見上麵寫著:“一切都將過去。”

人生本來就有起有落、有得有失、有好有壞,這原本是生命的常態,然而這一切都將過去。所以在逆境時,千萬不要自暴自棄,在順境時,也絕對不可得意忘形。

都是人生的旅客

有一次,正在雲遊宣揚佛法的憨山大師迷了路,不知走了多久,才在漆黑的夜空見到一盞燈火。他定睛一看原來是一戶人家,立刻興奮地奔上前去請求借宿。

“我家又不是旅店!”屋主聽到他所提出借宿一晚的要求後,立刻板著臉拒絕。

“我隻要問你三個問題,就可以證明這屋子就是旅店!”憨山大師笑著說道。

“我不信,倘若你能說服我,我就讓你進門。”屋主也爽快地回答。

“在你以前誰住在此處?”

“家父!”

“在令尊之前,又是誰當主人?”

“我祖父!”

“如果施主過世,它又是誰的呀?”

“我兒子!”

“這不就結了!”憨山大師笑道,“你不過也是暫時居住在這兒,也像我一樣是旅客。”

當晚他就在屋裏舒舒服服地睡了一覺。

對於人生來說,我們每個人都是人生的旅客。好好地珍惜現在,就是人生最大的收獲,把握住眼下的時光,也就是最大的成功。

完美是一聲歎息

完美是一種罪過,它會讓人失去所有憧憬和希望、動力和誌氣。所以,上帝在塑造出完美後,懊悔地將它毀滅了。

這個世界上沒有讓我們驚呼為完美的東西,也不存在神仙一樣的完人。但在認識自我,看待別人的具體問題上,許多人仍然習慣於追求完美,求全責備,對自己要求樣樣都是,既搞得自己疲憊不堪,又難以和普通人打成一片,失去了獲得友情的機會。

其實那些英雄、名人並不是那麼光彩奪目、無可挑剔的,任何人都有優點和缺點。

美國大發明家愛迪生,有過1000多項發明,被譽為發明大王,但他在晚年卻固執地反對交流輸電,一味主張直流輸電。

電影藝術大師卓別林創造了生動而深刻的喜劇形象,但他卻極力反對有聲電影。

人是可以認識自己、操縱自己的,人的自信不僅是相信自己有能力有價值,同時也相信自己有缺點毛病。我們放棄了完美,就會明白我們每個人的兩重性是不可改變的。所以,我們應當保持這樣一種心態和感覺,既知道自己的長處優點,也知道自己的短處缺點,既知道自己的潛能和心願,也知道自己的困難和局限,自己永遠具有靈與肉、好與壞、真與偽、友好與孤獨、堅定與靈活等等的兩重性。

可這世界上偏偏就有倡導完美主義的人,而且數量不少。他們往往不願意接受自己或他人的弱點和不足,非常挑剔。有的人沒有什麼好朋友,總也找不著對象,和誰也合不來,經常換單位,為什麼?那是因為他誰也看不上,甚至會因為別人的一些小毛病,而忽略了別人的主要的優點。有的人不允許自己在公共場合講話時緊張,更不能容忍自己緊張時不自然的表情,一到發言時就拚命克製自己的緊張,結果越發緊張,形成惡性循環。有的人不允許自己身體有絲毫不舒服,經常懷疑自己得了重病,經常去醫院檢查。其實,每個人都有缺點和不足,都會有緊張、不適的體驗,這是正常的表現,必須學會接受它們,順其自然。如果非要和自然規律抗拒,必然會愈抗愈糟。

完美主義的人表麵上很自負,內心深處卻很自卑。因為他很少看到優點,總是關注缺點,總是不知足,很少肯定自己,自己就很少有機會獲得信心,當然會自卑了。不知足就不快樂,痛苦就常常跟隨著他,周圍的人也一樣不快樂。學會欣賞別人和欣賞自己是很重要的,是使人更進一步實現下一個目標的基石。

完美主義的人容易隻顧細節而忘記了主要目標,讓別人覺得他撿了芝麻丟了西瓜。工作常常因此而沒有效率。許多時候你要讓自己“豁出去”,所以日子過得緊張又痛苦。

完美主義性格的形成和早期教育有很大關係,但成年後還是可以有意識的調整的,你要學會對自己和他人睜一隻眼閉一隻眼,對一些事不要太較真、鑽牛角尖,這樣才能看到生活中美好的東西。

有一本美國出版的書,書名是《我不完美,你也不完美——這樣挺好的》。你可能沒有機會閱讀它的內容,不過隻要認真體味一下書名也就夠了。喬丹也不能保證百分之百投籃命中,可他仍然是最棒的,因為他總是能夠很好地把握方向,偶爾失誤也不會阻止他不斷進取的步伐。

誰都不可能十全十美。“完美”這個名詞隻是一個理想的概念,是對我們的誘惑,是種讓人產生努力完善自我勇氣的鼓勵。隻要我們不斷地提高和完善了,朝著那個夢中的目標一步又一步地貼近了,就可以瀟灑地說,這很完美。

煩惱如沙

佛門有句名偈:世上本無事,庸人自擾之。與其讓煩惱揉搓得肝腸寸斷,何不把它寫在沙灘上讓包容一切的潮水將其撫慰得平平整整呢?看著煩惱消失的背影回首張望,溫柔的春光早已爬上二月柳梢頭。

小灰對自己在北京讀大學時的一段經曆耿耿於懷:

有一回在學校附近碰見一個大姐站在大樹底下兜售布袋——一種長方形單麵有圖案的純棉購物口袋,價錢相當便宜,隻售一元。於是他一口氣買了5個。

布袋拿回宿舍,同學都紛紛詢問在哪撿到的寶,都躍躍欲試去買幾個回來。不料一位細心的同學驀然驚呼:“怎麼上麵有個‘死’字!”定睛一看,布袋的圖案四周原來還環著一圈外文,幾個較長的單詞不認識,字典裏也沒有,中間一個“die”卻赫然觸目驚心!再細看圖案本身,幾個簡單而形狀怪異的色塊拚湊在一起,誰也辨不出那究竟是什麼。

“我說這麼便宜!”“準是邪教的圖騰!”“巫婆!”“咒語!”同學們大呼小叫。

雖說小灰向來不信邪,照用不誤,但挎著口袋上街時還是小心地把有圖案的一麵向裏,以免引來旁人注目。有次他要寄衣物回家,那口袋是再好不過的包裹,但瞅著那個礙眼的“die”,心裏仍有些別扭,總不能往家裏寄去一份不祥吧?後來想出個好主意,用同色的彩筆在“die”後麵加上“t”,成“飲食、節食”之意。自忖破去一劫,頓時心安理得。

直至一年後,結識了一個外語學院的朋友,“咒語”之謎方水落石出:那句奇怪的外文其實是德語。“die”是德語中一個再普通不過的冠詞,發音為“地”,用法相當於英語“the”,專用以修飾陰性名詞,“咒語”全句的意思是“保護世界環境”。

恍然悟過之後回頭再看那神秘的圖案,原來竟是世界七大洲的板塊!為了這個自尋煩惱幾月,真讓人哭笑不得!

佛家對煩惱的擺脫解釋得最簡單,也最灑脫。梵誌到佛前獻合歡梧桐花,佛陀對他說:“放下吧!”梵誌放下左手的一株花,佛陀又說:“你放下吧!”梵誌又放下右手的一株花,佛陀再說:“你放下吧!”

梵誌說:“我現在兩手都空了,還要放下什麼呢?”

佛陀說:“我不是叫你放下花,而是教你放下從外境來的色、聲、香、味、觸、法六塵;從內心來的眼、耳、鼻、舌、身、意六根;以及六塵與六根相應所生的見識,把它們全部舍卻,直到沒有可舍的地方,才是你安身的地方。”

梵誌當下徹悟。

簡單的兩株合歡梧桐花,包含著莫大的智慧,它閃爍的光芒足以讓一個人大徹大悟,其實隻用兩個字就可以指點迷津,那就是:放下。放下,是一種束縛的解脫。隻有體悟到永恒的真我,才能突破俗世的纏縛。六祖惠能在未修行出家之前,就已看清外在的束縛是沒有意思的,唯有撥開一切外在的形式,才能體現物的本來,這才是真正的佛性。故而有一偈:“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台;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其實未開悟之前的佛祖和凡夫俗子一樣,常常被恐懼、沮喪、愁苦、欲望、無知所束縛,所不同的是他們懂得放下,能超越束縛,最終達到一種自在的境界。

放下萬物的附庸,方能顯出真情靈性,放下水草的羈絆,方能透出湖水的清透。你要能放下煩惱,那自然的本色就會指引你過得精彩紛呈。

心中的花圃

美國黑人傑西克·庫思是當時美國一家名不見經傳的小報記者。因為種族歧視,在那家報社中也感到四麵楚歌,受人排擠。與別人交往更成了他最頭疼的事情。

那時,美國的石油大王哈默已蜚聲世界,報社總編希望幾位記者能采訪到哈默,以提高報紙的聲譽與賣點。

傑西克便在心底暗暗發誓,一定要獨立完成稿子,以便讓他們不敢輕視自己。

有一天深夜,傑西克終於在一家大酒店門口攔住哈默,並誠懇地希望哈默能回答他的幾個簡短的問題。

對傑西克的軟磨硬纏,哈默沒有動怒,隻是和顏悅色地說:“改天吧,我有要事在身。”

最後迫於無奈,哈默同意隻回答他一個問題。傑西克想了想,問了他一個最敏感的話題:“為什麼前一陣子閣下對東歐國家的石油輸出量減少了,而你最大的對手的石油輸出量卻略有增加。這似乎與閣下現在的石油大王身份不符。”

哈默依舊不慍不火,平靜地回答道:“關照別人就是關照自己。而那些想在競爭中出人頭地的人如果知道,關照別人需要的隻是一點點的理解與大度,卻能贏來意想不到的收獲,那他一定會後悔不迭。關照,是一種最有力量的方式,也是一條最好的路。”

哈默離去後,傑西克悵然若失地呆站街頭。他以為哈默隻是故弄玄虛,敷衍自己。當然那次采訪也沒有收到預想的效果,他一直耿耿於懷,對哈默的那番不著邊際的話更是迷惑不解。

直到10年後,他在有關哈默的報道中讀到這樣一段故事——在哈默成為石油大王之前,他曾一度是個不幸的逃難者。有一年冬天,年輕的哈默隨一群同伴流亡到美國南加州一個名叫沃爾遜的小鎮上,在那裏,他認識了善良的鎮長傑克遜。

可以說傑克遜對哈默的成功起了不可估量的作用。

那天,冬雨霏霏,鎮長門前的花圃旁的小路便成了一片泥淖。於是行人就從花圃裏穿過,弄得花圃裏一片狼藉。哈默也替鎮長痛惜,便不顧寒雨染身,一個人站在雨中看護花圃,讓行人從泥淖中穿行。這時出去半天的鎮長笑意盈盈地挑著一擔煤渣鋪在泥淖裏。

結果,再也沒人從花圃裏穿過了。最後鎮長意味深長地對哈默說:“你看,關照別人就是關照自己,有什麼不好?”

從那以後,傑西克與報社其他同事坦誠相處。他知道,理解和大度最容易縮短兩顆敵視的心之間的距離,而關照就是兩顆心之間最美的橋梁。

同事們不再排擠他了,親切地喊他“黑蛋”。直到多年後,他卸下報社主編的重擔,一人隱居鄉間安享晚年的時候,圍著他蹦蹦跳跳的不同膚色的孩子們也喊著他“黑蛋”,因為,他的鄰居們真的已記不得他叫什麼名字了。

每個人的心都是一個花圃,每個人的人生之旅就好比花圃前的小路。而生活的天空又不隻是風和日麗,也有風霜雪雨。那些在雨路中前行的人們如果能有一條可以順利通過的路,誰還願意去踐踏美麗的花圃,傷害善良的心靈呢?

收藏陽光

從前,田野裏住著田鼠一家。夏天快要過去了,他們開始收藏幹果、稻穀和其他食物,準備過冬。隻有一隻田鼠例外,他的名字叫做弗雷德裏克。

“弗雷德裏克,你怎麼不幹活呀?”其他田鼠問道。

“我有活幹呀!”弗雷德裏克回答。

“那麼,你收藏什麼呢?”

“我收藏陽光、顏色和單詞。”

“什麼?”其他田鼠吃了一驚,相互看了看,以為這是一個笑話,笑了起來。

弗雷德裏克沒有理會,繼續工作。

冬季來了,天氣變得很冷很冷。

其他田鼠想到了弗雷德裏克,跑去問他:“弗雷德裏克,你打算怎麼過冬呢,你收藏的東西呢?”

“你們先閉上眼睛。”弗雷德裏克說。

田鼠們有點奇怪,但還是閉上了眼睛。

弗雷德裏克拿出第一件收藏品,說:“這是我收藏的陽光。”

昏暗的洞穴頓時變得晴朗,田鼠們感到很溫暖。

它們又問:“還有顏色呢?”

弗雷德裏克開始描述紅的花、綠的葉和黃的稻穀,說得那麼生動,田鼠們仿佛真的看到了夏季田野的美麗景象。

它們又問:“那麼,你的那些單詞呢?”

弗雷德裏克於是講了一個動人的故事,田鼠們聽得入了迷。

最後,它們變得興高采烈,歡呼雀躍:“弗雷德裏克,你真是一個詩人!”

——陽光、顏色和單詞!

收藏陽光、顏色和單詞,收藏夏季美麗的景象,好在嚴冬來臨之際溫暖自己的心房,這是多麼簡單的道理,卻又多麼實在!

人生如四季,也有陰晴圓缺,無論何時何地,總難免有不愉快的事情發生。但是隻要你選擇了陽光,你的心靈就永遠充滿燦爛和溫暖。

心態改變人生

人的心態是隨時隨地可以變化的。一個人心裏想的是快樂的事,他就會變得快樂;心裏想的是傷心的事,心情就會變得灰暗。

一個少婦去投河自盡,被正在河中劃船的老艄公救上了船。

艄公問:“你年紀輕輕的,為何尋短見?”

少婦哭訴道:“我結婚兩年,丈夫就遺棄了我,接著孩子又不幸病死。你說,我活著還有什麼樂趣?”

艄公又問:“兩年前你是怎麼過的?”

少婦說:“那時候我自由自在,無憂無慮。”

“那時你有丈夫和孩子嗎?”

“沒有。”

“那麼,你不過是被命運之船送回到了兩年前,現在你又自由自在,無憂無慮了。”

少婦聽了艄公的話,心裏頓時敞亮了,便告別艄公,高高興興地跳上了對岸。

美國著名的心理學家威廉·詹姆斯說:“我們這一代人最重大的發現是,人能改變心態,從而改變自己的一生。”的確,人生的成功或失敗,幸福或坎坷,快樂或悲傷,有相當一部分是由人自己的心態造成的。

沙漠遊記

家在加州舊金山的姍娜被獲準去一個遠在澳大利亞沙漠深處的軍事基地,看望闊別三年的戀人。當她來到基地時,恰巧戀人到海外執行任務,姍娜決定留下來等他回來。

戀人一個月後回來了,姍娜對他急急地講述到這裏後的孤獨和寂寞:基地周圍都是沙漠,看不到幾棵綠樹。特別是附近的居民一看就是愚昧落後的土著人,和他們語言不通,每天隻好把自己關在小屋裏。

戀人笑了。這裏生活很美,不信,你走出小屋。

半信半疑的姍娜試著去和周圍的世界接觸。她忽然發現,頭頂的星空比在屋裏向外望的那一塊遼闊美麗多了,而那些看起來愚昧的土著人對她也十分友好。在晴朗的夜色下,部落裏的100多人燃起熊熊篝火,為她跳起了迷人的舞蹈。姍娜後悔早該從小屋裏走出來。兩個月不知不覺地過去,姍娜對這一片土地竟依依不舍。回到美國後她根據日記寫出了暢銷全國的沙漠遊記。

這是生活裏的一個真實故事。其實,世界美不美,生活好不好,關鍵在於你要走出“關”著自己的小屋。

消極、封閉自我,生命就會長滿荒蕪;積極、熱愛生活,即使沙漠也會成為生命的綠洲。像姍娜一樣,走出小屋吧!絢麗多彩的陽光就照耀在我們身上。

內心世界的大與小

有一個囚犯,被關在牢獄裏,他的牢房空間非常狹小,住在裏麵很是拘束,不自在又不能活動。他的內心充滿著憤慨與不平,備感委屈和難過,認為住在這麼一間小囚牢裏麵,簡直是人間煉獄,每天就這麼怨天尤人,不停地抱怨著。

有一天,這個小牢房裏飛進一隻蒼蠅,嗡嗡地叫個不停,到處亂飛亂撞。他心想:我已經夠煩了,又加上這討厭的家夥,實在氣死人了,我一定非捉到你不可!他小心翼翼地捕捉,無奈蒼蠅比他更機靈,每當快要捉到它時,它就輕盈地飛走了。蒼蠅飛到東邊,他就向東邊一撲;蒼蠅飛到西邊,他又往西一撲。捉了很久,還是無法捉到它,這才慨歎地說,原來我的小囚房不小啊!居然連一隻蒼蠅都捉不到,可見蠻大的嘛!此時他悟出一個道理,原來心中有事世間小,心中無事一床寬。

所以說,心外世界的大小並不重要,重要的是我們自己的內心世界。一個胸襟寬闊的人,縱然住在一個小小的囚房裏,亦能轉境,把小囚房變成大千世界;如果一個心量狹小、不滿現實的人,即使住在摩天大樓裏,也會感到事事不能稱心如意。所以我們每一個人,不要常常計較環境的好與壞,要注意內心的力量與寬容,所以內心的世界是非常重要的。

不管世間的變化如何,隻要我們的內心不為外境所動,則一世榮辱、是非、得失都不能左右我們,牢獄雖小,但心中的世界是無限寬廣的。

隻在乎“現在。”

能夠不計較過去的得失,才能珍惜和擁有現在的美滿,也才能收獲明天的成功和希望。

一天,一個9歲的孩子和他媽媽鬧著玩。

小男孩翻著爸爸的相冊,赫然一個麵容姣好、身材漂亮、充滿青春活力的妙齡少女,使人眼睛一亮。

“媽媽,這個大姑娘是爸爸以前的女朋友,”孩子歪著頭逗他媽媽,“這是爸爸說的。媽媽,你氣不氣?”

“有什麼氣的?都是過去的事了,隻要你爸現在是我的。小孩子別瞎說。”已經肥胖的媽媽臉上洋溢著幸福的笑,老公確實對她很不錯,人有本事,又老實,在單位人緣、名聲極佳,她真夠幸福!

“隻要現在是我的!”她能夠真誠地原諒和理解丈夫的過去,並在現實中奉獻全部的愛心來關心和照顧丈夫。她從不對丈夫斤斤計較、耿耿於懷,如此豁達的心胸怎能不令全家相處安然,甜蜜幸福呢?

小李研究生畢業,幾經周折分到一個工作穩定、效益和福利又很不錯的單位——石化公司,人們都是羨慕他。

在單位一年多,小李一直處於公司的最基層,做一些基礎工作,這也是深入社會、了解工作情況的起點,而他總是不如意。

他不知足,又經幾番周折,調到了另外一個看似靈活而實則虧損的單位,他想快速發展。然而到了新的單位,仍然得從基礎做起,他又一次不滿足,轉到了另一個單位……他終於不再轉了,也終於沒有發展起來。

是的,大凡開始一項工作都須首先從頭做起,從開始做起,就如許多富翁教育和培養兒子,把他放在基層,從推銷員做起一樣,這是一個培養才能,取得成功的起點。這是每個取得成功的人都要經曆的過程。然而小李沒有能夠堅持,因為他太不知足。

“隻要現在是我的”,是一種對世事的豁然與達觀,是一種對待自身處境的知足和滿意,也是一種發展的沉著與務實。

能夠滿足於“隻要現在是我的”,才能珍惜你所夢寐以求的東西,才會嗬護、努力保持並使這一美夢持續和升華。可是世人卻都太過於相信自己的能耐,得隴望蜀,永不知足。

俗話說得好:“知足者常樂。”那些想入非非,異想天開的事情偶爾想一次無妨,但把這些幻想甚至妄想作為生命的日程,並要付諸於行動,隻會使你浪費時光,快樂又從何而來?

“一旦擁有,別無所求”,擁有美好的事物時,我們說應該居安思危,就是說要好好地珍惜它,使它永遠成為自己的一份實在,一份瑰麗。

“隻要現在是我的”,你不僅能避免異想天開、無謂的疲憊與煩憂,而且會使你在務實中取得超常的成功。

麵對閑言碎語

有一個小和尚非常苦惱,因為師兄師弟們老是說他的閑話。

無所不在的閑話,讓他無所適從。

念經的時候,他的心卻不在經上,而是在那些閑話上。他跑去向師父告狀:“師父,他們老說我的閑話。”師父雙目微閉,輕輕說了一句:“是你自己老說閑話。”

“他們瞎操閑心。”

小和尚不服。

“不是他們瞎操閑心,是你自己瞎操閑心。”

“他們多管閑事。”

“不是他們多管閑事,是你自己多管閑事。”

“師父為什麼這麼說?我管的都是自己的事啊。”

“操閑心、說閑話、管閑事,那是他們的事,就讓他們說去,與你何幹?你不好好念經,老想著他們操閑心,不是你在操閑心嗎?老說他們說閑話,不是你在說閑話嗎?老管他們說閑話的事,不也是你在管閑事嗎……”

話未說完,小和尚茅塞頓開。

愛說閑言碎語是某些庸人的陋習。如果對這些閑話采取豁達和漠視的態度,你的生活就會更加輕鬆自如。

正確認識失戀

大哲學家蘇格拉底曾經有一段與一個失戀者的對話。

蘇(蘇格拉底):孩子,為什麼悲傷?

失(失戀者):我失戀了。

蘇:哦,這很正常。如果失戀了沒有悲傷,戀愛大概也沒有什麼味道。可是,年輕人,我怎麼發現你對失戀的投入甚至比對戀愛的投入還要傾心呢?

失:到手的葡萄給丟了,這份遺憾,這份失落,你非個中人,怎麼知道其中的酸楚呀。

蘇:丟就丟了,何不繼續向前走去,鮮美的葡萄還有很多。

失:踩上一隻腳如何,我得不到的別人也別想得到。

蘇:這可能使你離她更遠,而你本來是想與她更接近的。

失:你說我該怎麼辦,我真的很愛她。

蘇:真的很愛?那你當然希望你所愛的人幸福?

失:那當然。

蘇:如果她認為離開你是一種幸福呢?

失:不會的,她曾經跟我說過,隻有跟我在一起的時候,她才感到幸福!

蘇:那是曾經,是過去,可她現在並不這麼認為。

失:這就是說,她一直在騙我?

蘇:不,她一直對你很忠誠。當她愛你的時候,她和你在一起,現在她不愛你,她就離去了。世界上再也沒有比這更大的忠誠。如果她不愛你,卻還裝得對你很有情誼,甚至和你結婚生子,那才是真正的欺騙呢!

失:可我為她投入的感情不是白白地浪費了嗎?誰來補償我?

蘇:不,你的感情從來沒有浪費,因為你在付出感情的同時,她也對你付出了感情,在你給她快樂的時候,她也給了你快樂。

失:可是,這多麼不公平呀!

蘇:的確不公平,我是說你對你所愛的那個人不公平。本來,愛她是你的權利,但愛不愛你卻是她的權利,而你卻想在自己行使權利的時候,剝奪別人行使權利的自由,這是何等的不公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