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穩的日子裏,麵對人情冷暖是非得失,仍能保持樂觀的心態也許不難做到,但當麵臨巨大的人生變故和挫折,照樣笑對人生勇敢前行,就不是一般人能做到的了。但是,你一旦擁有了這樣一種勇氣和力量,你也就擁有了一生快樂的資本。
不放棄就能找到出口
在迷宮中,如果你停下來,絕望了,那麼前程也就到此而止。隻要你還有信心尋找下去,永不止步,相信總有一天,你會發現那個充滿聖潔光輝的出口。這時,你看看身後泥濘的腳印,曲折的路徑,一定會說:“主啊,感謝你沒有讓我放棄。”
那是個真正的多事之秋。在這黑暗的歲月中,人們僅剩的光線,其實隻有一道,那就是:信念。1940年5月10日英王授權海軍大臣丘吉爾組織新內閣。丘吉爾發表著名的就職演說,他說:“我沒有別的,隻有熱血、辛勞、眼淚和汗水貢獻給大家。”他又補充說:“你們問:我們的政策是什麼?我說:我們的政策就是用上帝給予我們的全部能力和全部力量在海上、陸地上和空中進行戰爭;同一個人類史上從未見過的窮凶極惡的暴政進行戰爭。這就是我們的政策。你們問:我們的目的是什麼?我可以用一個詞來答複:勝利——不惜一切代價去爭取勝利,無論多麼恐怖也要去爭取勝利;無論道路多麼遙遠和艱難,也要去爭取勝利;因為沒有勝利,我們就不能生存。”
牛津的教育在丘吉爾身上燦燦發光,正義終將戰勝邪惡,這是丘吉爾信念的源泉。而信念,是攻無不克的法寶。
丘吉爾的演講向德國法西斯分子堅定地表明了與之鬥爭到底的決心和態度。這樣,英國成為二戰同盟軍中的堅強分子。丘吉爾作為在英國政治舞台上卓有領導才能的首相之一深受人民的尊崇。當時著名的英國社會活動家詹寧斯·普裏特指出:“丘吉爾無論遭到何種挫折與失敗,始終是一個強者,他善於鼓舞民眾並且毫不妥協地迎擊德國法西斯。”
然而,就在丘吉爾指揮若定,避免英倫三島覆滅的戰功永垂青史的時候,在戰後的首次大選中,丘吉爾卻被選民趕下了台。
此後,丘吉爾既沒有怨天尤人,也沒有躺在過去的功勞簿上自我陶醉或是幹脆自成一黨用來奪回失去的權力。而是厲兵秣馬,摩拳擦掌,徐圖再戰。
有一回他應邀在劍橋大學畢業典禮上致辭。那天他坐在首席上,打扮一如平常,頭戴一頂高帽,手持雪茄,一副怡然自得的樣子。
經過隆重但稍嫌冗長的介紹詞之後,丘吉爾走上講台,兩手抓住講台注視觀眾,大約沉默了兩分鍾,然後他就用那種他獨特的風範開口說:“永遠,永遠,永遠不要放棄!”接著又是長長的沉默,然後他又一次強調:“永遠,永遠,不要放棄!”最後在他再度注視觀眾片刻後驀然回座。
無疑地,這是曆史上最短的一次演講,也是丘吉爾最膾炙人口的一次演講。這句話中代表了什麼,時至今日,仍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令人回味無窮。
結果,丘吉爾在後來的競選中又奪回了首相寶座,並成為英國一代賢相,丘吉爾再一次靠信念和勇氣取得了勝利。
宗教改革家馬丁·路德曾經如此寫道:“最終衡量一個人是否成功,不是看他一帆風順的時候做什麼,而是看他在艱苦和困難的時刻,是否懂得用坦然的遼闊心胸去麵對!”
其實,越是困境,越要不屈不撓,鍥而不舍,做一顆永遠打不破、錘不爛的響當當的豌豆。甚至還要感謝這個困境,因為這才是一個人命運轉變的開始,是一個人長大成熟的標誌。
遭遇挫敗的時候,難道一心尋死或沉淪下去,就會改變命運嗎?這是不可能的事情啊!不管你曾經有過多麼輝煌的成就,也不管是朋友的背叛或是命運的不公正,你都要知道,失敗了,是個現實。而你如果從此一蹶不振,那你對不起的人就很多,同時,也會變成人們的笑柄。存在過,將永遠抬不起頭來。
現代人遇見小小的挫折便整日呼天喊地,埋怨老天爺,抱怨大環境惡劣,殊不知這樣的境況其實是咎由自取。
命運一直掌握在個人手中,唯一能逼你放棄的人,隻有你自己,隻要你緊握在手、堅持到底,扼住命運的咽喉,一切不幸都會畏懼你,逃離你。可是,如果你對自己都失去信心,那麼誰還敢相信你呢?
太陽每天都會下山是個真理,但是你記得哪天它忘了出來嗎?
把位置放低
潭水之所以深,是因為它在瀑布的最低處才有積蓄的可能。有時候舍棄高度往往更能成就自己,以退為進更是一種智慧的藝術。
小孫在廣告公司謀事,由於年輕易衝動,總以為自己應該占頭等,所以心高氣傲的他總是在不經意間就得罪了經理。於是,在以後的日子裏,每次開會他都自然而然成為會議的一個主題——挨批。被批得麵目全非的他,真想一走了之。但他轉念一想,如果真的走了,一些罪名不光洗不清,而且會被蒙上厚厚的汙垢;再者,這是一家很有名氣的公司,自己完全可以從中不斷地得以“充電”。於是他舔幹身上的血跡,包好自己的傷口,堅持留了下來,整理好亂七八糟的心情,低頭實幹,以兢兢業業的工作來為自己療傷,以實實在在的業績回擊謊言。一筆又一筆的業務,增添了他的信心,也讓他積攢下了許多經驗財富。這就是人站在高處容易被“削”,埋頭幹活卻有所成就的典型。
還有一個剛開始就聰明地低下身子取得成功的例子。一位留美的計算機博士,畢業後在美國找工作,結果好多家公司都不錄用他,思來想去,他決定收起所有的學位證明,以一種“最低身份”再去求職。
不久他就被一家公司錄用為程序輸入人員。這對他來說簡直是“高射炮打蚊子”——大才小用,但他仍幹得一絲不苟。不久,老板發現他能看出程序中的錯誤,非一般的程序輸入員可比。這時他才亮出學士證,老板給他換了個與大學畢業生對口的專業。
過了一段時間,老板發現他時常能提出許多獨到的有價值的建議,遠比一般的大學生要高明,這時,他又亮出了碩士證,老板見後又提升了他。
再過了一段時間,老板覺得他還是與別人不一樣,就對他“質詢”,此時他才拿出了博士證。因為老板對他的水平已有了全麵的認識,於是毫不猶豫地重用了他。
不是嗎?人不怕被別人看低,而怕的恰恰是人家把你看高了。看低了,你可以尋找機會全麵地展現自己的才華,讓別人一次又一次地對你“刮目相看”,你的形象會慢慢地高大起來。可被人看高了,剛開始讓人覺得你多麼地了不起,對你寄予了種種厚望,可你隨後的表現讓人一次又一次地失望,結果是被人越來越看不起。
退一步海闊天空,這絕對是反敗為勝的真理。
美國有位總統馬辛利,因為一個用人問題,遭到一些人強烈的反對。在一次國會會議上,有位議員當麵粗野地譏罵他。他氣得鼓鼓的,但極力忍耐,沒有發作。等對方罵完了,他才用溫和的口吻道:“你現在怒氣應該平和了吧,照理你是沒有權利這樣責問我的,但現在我仍然願詳細解釋給你聽……”他的這種容人姿態,使那位議員羞紅了臉,矛盾立即緩和下來。試想,如果馬辛利得理不讓人,利用自己的職位和得理的優勢,咄咄逼人進行反擊的話,那對方是決不會服氣的。由此可見,當雙方處於尖銳對抗狀態時,得理者的忍讓態度,有“釜底抽薪”之妙,能使對立情緒“降溫”。
在你自己籌劃人生之路的時候,一定不要讓自己“眼高手低”。誌當存高遠,卻要不急不躁從小事情做起。這樣,成功的幾率自然會高出許多。不信,先試試看又何妨?
行善也需平常心
一個樂於助人的年輕人遇到了困難,想起自己平時幫助過許多朋友,於是去找他們求助。然而對於他的困難,朋友們全都視而不見、聽而不聞。
真是一幫忘恩負義的家夥!
年輕人怒氣衝衝,他的憤怒這樣激烈,以至於無法自己排遣。百般無奈,他去找一位智者。
智者說:“助人是好事,然而你卻把好事做成了壞事。”
“為什麼這樣說呢?”
年輕人大惑不解。
智者說:“首先,你開始就缺乏識人之明,那些沒有感恩之心的人是不值得幫助的,你卻不分青紅皂白地幫助,這是你的眼濁;其次,你手濁,假如你在幫助他們的同時也培養他們的感恩之心,不至於讓他們覺得你對他們的幫助天經地義,事情也許不會發展到這步田地,可是你沒有這樣做;第三,你心濁,在幫助他人的時候,應該懷著一顆平常心,不要時時覺得自己在行善,覺得自己在物質和道德上都優越於他人,你應該隻想著自己是在做一件力所能及的小事。比起更富者,你是窮人;比起更善者,你是凡人。想想這些,你還生氣、惱怒嗎?”
願意幫助別人,並在需要的時候希望自己得到別人的幫助,可以說是人之常情;而真正豁達睿智的人,卻善於從自己身上找原因,不會一味地抱怨別人。
命運掌握在自己的手上
易先生畢業以後大概做過十幾種不同的工作,當過大學老師,做過公務員,做過歌廳串場歌手,開過餐館,做過流水線工人,搞過裝修、房地產……最後都以失敗告終。
一次,在九華山的一座寺廟裏,他和一位老和尚聊起了命運。
易先生問這位老和尚:“世界上到底有沒有命運?”
老和尚答道:“當然有。”
易先生說:“既然有命中注定,那奮鬥還有什麼用?”
老和尚笑而不答,他抓起易先生的左手,先說了手上有生命線、事業線之類算命的話,然後他讓易先生舉起左手並攥成拳頭。
當易先生拳頭攥緊之後,老和尚問他:“那些命運線在哪裏?”
他機械地答道:“在我的手中啊。”
當這位老和尚再次追問這個問題時,易先生恍然大悟,命運其實就在自己的手中。後來每當遇到挫折時,易先生就會暗暗攥緊拳頭對自己說:“命運其實就在自己的手中。”這個信念一直幫助他走到今天,走向了成功!
一切的決定、思考、感受、行動都受控於某種力量,它就是我們的信念。有什麼樣的信念,就決定你有什麼樣的力量。
局部的失敗
有一個老和尚教一個小沙彌保存香菇。老和尚教小沙彌把香菇用一個個塑料袋包裝起來,小和尚不知其理,心想:師父這樣做真麻煩。但還是按師父的要求做了。
到了秋天,師父要小和尚拿出以前儲藏的香菇來吃,小和尚聽從吩咐去拿。
一會兒,急忙跑回來說:“師父不得了啦,香菇腐爛了,不能吃了!”
師父不急不忙地說:“你再打開其他的看看。”
小和尚又跑去拿,這一次小和尚笑嘻嘻地對師父說:“這一筐香菇隻有幾個是壞的,其他的都是好的,都能吃。”
這時師父對小沙彌說:“人生也是一籮筐的矛盾果,隻要用心把一個個矛盾果像包裝香菇那樣用塑料袋包起來,那麼局部的挫折、失敗並不影響獲得更大的成功,就像一籮筐的香菇隻有幾個是壞的,大部分還是好的,是能吃的。”
禪說,局部的失敗是肯定的,但要相信今後會獲得更大的成功,不要因一次小小的失誤而低頭,意誌消沉。
真正的男子漢
一位父親苦於自己的孩子已經十五六歲了還沒一點男子漢的氣概。他去找得道的禪師,讓禪師幫忙訓練他的孩子。
“你把他放在我這兒呆半年,我一定把他訓練成真正的男人。”禪師說。
半年後,父親來接兒子,禪師讓他觀看他孩子和一個空手道教練進行的比賽。隻見教練一出手孩子就應聲倒下,他站起來繼續迎戰,但馬上又被打倒,他又站了起來……
就這樣來來回回一共18次。
父親覺得非常羞愧:“真沒想到,他居然這麼不經打,一打就倒了。”
禪師說:“你隻看到表麵的勝負,卻沒有看到他倒下去又站起來的勇氣和毅力。”
一開始就能站住的人固然讓人欣賞,但一次次倒下,又能重新站起來的人則更讓人敬佩。畢竟這世界上能一開始就站起來的幸運兒不多,許多人都經過無數次摸爬滾打,才能最終站穩。所以,失敗並不可怕,隻要有勇氣站起來,成功終將屬於你。
人生的意義需要自己確定
在一所很有名望的大學裏,作家畢淑敏正在演講。從她演講一開始就不斷地有紙條遞上來。紙條上提的最多的問題是——“人生有什麼意義?請你務必說實話,因為我們已經聽過太多言不由衷的假話了。”
她當眾把這個紙條念出來了,念完這個紙條以後台下響起了掌聲。她說:你們今天提出這個問題很好,我會講真話。我在西藏阿裏的雪山之上,麵對著浩瀚的蒼穹和壁立的冰川,如同一個茹毛飲血的原始人,反複地思索過這個問題。我相信,一個人在他年輕的時候,是會無數次地叩問自己——我的一生,到底要追索怎樣的意義?
“我想了無數個晚上和白天,終於得到了一個答案。今天,在這裏,我將非常負責地對你們說,我思索的結果是人生是沒有任何意義的!”
這句話說完,全場出現了短暫的寂靜,如同曠野。但是,緊接著就響起了暴風雨般的掌聲。
她接著又說:“大家先不要忙著給我鼓掌,我的話還沒有說完。我說人生是沒有意義的,這不錯,但是——我們每一個人要為自己確立一個意義!是的,關於人生意義的討論,充斥在我們的周圍。很多說法,由於熟悉和重複,已讓我們從熟視無睹到感到厭煩。可是,這不是問題的根本。真諦是,別人強加給你的意義,無論它多麼正確,如果它不曾進入你的心裏,它就永遠是身外之物。比如我們從小就被家長灌輸過人生意義的答案,在此後漫長的歲月裏,諄諄告誡的老師和各種類型的教育,也都不斷地向我們批發人生意義的補充版。但是有多少人把這種外在的框架,當成了自己內在的標杆,並為之下定了奮鬥終生的決心?”
人要為自己的人生定義。
人生的意義是一個古老的話題了,從我們剛剛懂事的時候起,關於“人生意義”的教誨便一刻也沒有停歇過。同時,這也是佛學裏不斷探究的一個命題。然而,即便如此,又有幾人能夠真正清楚地知道自己人生的意義呢?如果不是有過深入的思考,樹立長遠的目標,恐怕一生就要在渾渾噩噩中虛度了。
度人度心
一個隻有一隻手的乞丐來到一所寺院向方丈乞討,方丈毫不客氣地指著門前一堆磚頭對乞丐說:“你幫我把這些磚頭搬到後院去吧。”
乞丐生氣地說:“我隻有一隻手,怎麼搬呢?不願給就不給,何必捉弄人呢?”
方丈什麼話也沒說,用一隻手搬起一塊磚說道:“這樣的事一隻手也能做到的!”
乞丐隻好用一隻手搬起磚來,他整整搬了兩個時辰,才把磚搬完。
方丈遞給乞丐一些銀兩,乞丐接過錢,很感激地說:“謝謝你!”
方丈回答說:“不用謝我,這是你自己賺到的錢。”
乞丐說:“我不會忘記你的。”說完深深地鞠了一躬,就上路了。
過了很多天,又有一個乞丐來到了寺院,方丈把他帶到屋後,指著磚堆對他說:“把磚搬到屋前就給你銀子。”但是這位雙手健全的乞丐卻不屑一顧地走開了。
弟子不解地問方丈:“上次您叫乞丐把磚從屋前搬到屋後,這次您又叫乞丐把磚從屋後搬到屋前,您到底是想把磚放在屋後還是屋前?”
方丈對弟子說:“磚放在屋前和屋後都一樣,可搬不搬對乞丐來說就不一樣了。”
若幹年後,一個很體麵的人來到寺院。這個人氣度不凡,可是美中不足的是他隻有一隻手,原來這就是當年用一隻手搬磚的那個乞丐。自從方丈讓他搬磚以後,他找到了自己的價值,然後靠自己的奮鬥取得了成功,而那個雙手健全的乞丐仍一直在山門外乞討。
自尊改變命運,行動成就偉業。方丈度人更度心,有真正的慈悲心懷。
賢者之心有如山石
一天,釣魚人看見一個老和尚在凜冽的寒風中過河。
釣魚人喊住老和尚說:“師父,上遊有橋。”
老和尚說:“知道。”
他說:“師父,下遊有渡。”
老和尚還說:“知道。”
但老和尚沒有回來,他一步一步遠去,在呼嘯的寒風中走向對岸。
在老和尚之前和老和尚之後,有無數青年也要過河,但到河邊他們就停下了。他們問釣魚人附近有橋嗎?釣魚人說:“上遊十裏有橋,下遊十裏有渡。”
年輕人聽了,立即離開河邊,或上或下繞道而去。有一個人或許嫌路遠,沒走,他脫了鞋,一步一步走進水裏。當冰冷的河水沒過膝蓋時,那人停住了,繼而,又一步一步回到岸上,穿好鞋離開河邊繞道而去。
也許在我們前進的過程中,會有許許多多的艱難險阻。是選擇繞道而行,還是直麵困難?我們應該向目標的方向勇往直前,無論前麵有多少荊棘。
佛說:“賢者能看破放下,不因為有人譏毀而傷心,不因為有人稱譽而歡喜。賢者之心,有如山石,雖有大風,亦不動搖;亦既有譏毀賢者,又有稱譽賢者,賢者皆不動心。”
泥濘留痕
鑒真和尚剛剛剃度遁入空門時,寺裏的住持讓他做了寺裏誰都不願做的行腳僧。
有一天,日已三竿了,鑒真依舊大睡不起。住持很奇怪,推開鑒真的房門,見床邊堆了一大堆破爛的芒鞋。住持叫醒鑒真問:“你今天不外出化緣,堆這麼一堆芒鞋做什麼?”
鑒真打了個哈欠說:“別人一年一雙芒鞋都穿不破,我剛剃度一年多,就穿爛了這麼多的鞋子,我是不是該為廟裏節省些鞋子?”
住持一聽就明白了,微微一笑說:“昨天夜裏落了一場雨,你隨我到寺前的路上走走看看吧。”
寺前是一座黃土坡,由於剛下過雨,路麵泥濘不堪。
住持拍著鑒真的肩膀說:“你是願意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鍾,還是想做一個能光大佛法的名僧?”
鑒真說:“我當然希望能光大佛法,做一代名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