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然間,老和尚悟出了什麼,“以前的日子多簡單、多輕鬆呀……”他對小和尚說,“這匹馬隻會讓我覺得更累,趕快賣了它吧。”
生活中總是有很多的需要。但有些東西並不是我們真正需要的,辛苦地購置之後,才發現在實際的生活中並沒有使用價值,反而還帶來更多的負擔,與其為其所累,倒不如果斷地擺脫它。
隻要適合自己就不糟糕
美國梭羅博物館曾在互聯網上搞了一次測試,題目是:你認為亨利·梭羅的一生很糟糕嗎?最後,共有467432人參加了測試,結果是這樣的:92.3%的人點擊了“否”,5.6%的人點擊了“是”,2.1%的人點擊了“不清楚”。
這一結果大大出乎主辦者的預料。大家都知道,梭羅畢業於哈佛大學,他沒有像他的其他同學那樣,去經商發財或走向政界成為明星,而是選擇了瓦爾登湖。他在那兒搭起小木屋,開荒種地,寫作看書,過著原始而簡樸的生活。他在世44年,沒有女人愛他,沒有出版商賞識他,直到他得肺病死去。
就是這樣的一個人,世界上竟有那麼多人認為他的生活並不糟糕。難道這些點擊者的生活還不如當時的梭羅嗎?顯然不是,因為從點擊者顯示的國籍來看,他們大多來自西歐及北美。就算是這些地方的窮人,也遠比當時的梭羅富裕,那麼,是什麼使他們羨慕起梭羅呢?
為了搞清原因,梭羅博物館在網上首先訪問了一位商人,商人回答說:“我從小就喜歡印象派大師們的繪畫,我的願望就是做一名畫家,可是為了掙錢,我卻成了畫商,現在我天天都有一種走錯路的感覺。梭羅不一樣,他喜愛大自然,就義無反顧地走向了大自然,他應該是幸福的。”
接著他們又訪問了一位作家,作家說:“我天生喜歡寫作,現在成了作家,我非常滿意;梭羅也是這樣,所以他的生活不會太糟糕。”
後來他們又訪問了其他一些人,比如,銀行經理、飯店廚師以及牧師、學生和政府職員等,其中一個人是這樣留言的:“別說梭羅的生活,就是梵高的生活,也比我現在的生活值得羨慕,因為他們沒有違背上帝的意旨,他們都活在自己該活的領域,做自己喜歡做的事,他們是自己真正的主宰。而我卻為了過上某種更富裕的生活,在煩躁和不情願中日複一日地忙碌。”
的確,一種生活,隻要適合自己,隻要有自己喜歡的內容,就是最好的生活,何必踏破鐵鞋去尋找那些離你十萬八千裏的遙不可及的生活目標呢?
孩子身上的塵埃
天熱了,學校離海不遠,校長把學生帶到海邊去玩。他自己站在水深處,規定學生以他為界,隻準在水淺處玩。
小孩都樂瘋了,連極膽小的也下了水,終於大家都玩得盡興了,學生紛紛上岸。這時,發生了一件事,把校長嚇得目瞪口呆。
原來,那些一二年級的小女孩上岸以後,覺得衣服濕了不舒服,便當眾把衣褲脫了,在那裏擰起水來。
校長第一個衝動便是想衝上前去喝止——但,好在憑著一個教育家的直覺,他等了幾秒鍾。這一等,太好了,他發現四下裏其實並沒有任何人在大驚小怪。高年級的同學也沒有人投來異樣的眼光,傻傻的小男生更不知道他們的女同學不夠淑女,海灘上一片天真歡樂。小女孩做的事不曾騷擾任何人,她們很快擰幹了衣服,重新穿上——像船過水無痕,什麼麻煩都沒有留下。
不難想象,如果當時校長一聲吼罵,會給那個快樂的海灘之旅帶來多麼尷尬的陰影。那些小女孩會永遠記得自己當眾丟了醜,而大孩子便學會了鄙視別人的“無行”,並為自己的“有行”而沾沾自喜。
孩子是不必拭擦塵埃的,因為他們是大地,塵埃對他們而言是無妨無礙的,他們不必急著學會成人社會的瑣碎小節。
一些所謂的是非觀念,並不一定適合生活中的每一個人。對於天真無邪的孩子來講,更沒有可以限製他們的思想枷鎖。在順其自然的成長中,他們會形成獨立的思想和人格,成人沒有必要橫加幹涉。在這個多元化的社會裏,每個人都有自己獨特的個性按照自己喜歡的方式去生存。
半年人生
有5個青年結伴來到一座禪院,向禪師詢問生命的意義。禪師對他們說:“你們還有半年的生命了。在這半年裏,我乞求佛祖保佑你們想得到什麼,就能得到什麼。”
第一個青年想:“反正我隻能活半年了,那我就吃遍天下的山珍海味吧。”於是,半年時間他幾乎都是在飯店度過的。
第二個人連想都沒想,就背起行囊,遊遍天下名勝古跡。
第三個人一心想當官,果然當上了自己想要的官職。
第四個人則利用這半年的時間,寫成了一部恢弘巨著。
第五個人一聽說自己隻有半年時間,他心灰意冷,昏昏沉沉地睡了6個月。
半年後,他們都沒死,很生氣。於是就結伴來找禪師算賬。禪師則對他們說:“命運還是得由自己來掌握,即使隻能活半年,也應該活得精彩。如何活都是你們自己的選擇。”
一分耕耘,一分收獲。人生的好壞成敗,關鍵在於自己如何定位和把握。
沒時間老
佛光禪師門下的大弟子大智,出外參學30年後歸來,正在法堂裏向佛光禪師述說此次在外參學的種種經曆,佛光禪師總以慰勉的笑容傾聽著,最後大智問道:“師父,這30年來,您老一個人還好?”
佛光禪師道:“我很好,每天在法海裏泛遊,講學、說法、著作、寫經,世上沒有比這更欣悅的生活了。我每天忙得很快樂。”
大智關心地說道:“師父,您應該多一些時間休息!”
夜深了,佛光禪師對大智說道:“你休息吧,有話我們以後慢慢談。”
清晨在睡夢中,大智隱隱中就聽到佛光禪師的禪房傳出陣陣誦經的木魚聲。
白天,佛光禪師總不厭其煩地對一批批來禮佛的信眾開示,講說佛法,一回禪堂不是擬定信徒的教材,便是批閱學僧的心得報告,每天總有忙不完的事。
好不容易看到佛光禪師剛與信徒談話告一段落,大智忙過來搶著問佛光禪師道:“師父,分別這30年來,您每天的生活仍然這麼忙碌,怎麼都不覺得您老呢?”
佛光禪師道:“我沒有時間老呀!”
“沒有時間老”,這句話後來一直在大智的耳邊回響。
世人,有的還很年輕,但心力衰退,年紀輕輕,但心已老;有的年壽已高,但心力旺盛,仍感到精神飽滿,老當益壯。“沒有時間老”,其實就是心中沒有老的觀念。等於孔子所說的:“其為人也,發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
這樣的感覺
一行人去玩賽車。
頭一次玩,除了興奮,還不免惴惴。
玩賽車就是玩速度。膽大的,幾圈過後,就“飛”起來了;膽小的,任別人一再超過他,也不緊不慢。
回來的路上,一行人仍談論著賽車。有一位說:“啊!今天終於有了風馳電掣的感覺。”有一位說:“我怎麼老覺得不夠快?”
眾人一聽都笑了。原來說“不夠快”的,乃是一行人中速度最快的;而有了“風馳電掣的感覺”的,恰是其中最慢的那一位。
初聽好笑,細想對極,一個因感覺“不夠快”,才會越開越快;一個已感覺到“風馳電掣”了,當然不會再加速了。
人的經曆千差萬別,人的感覺也會相去甚遠。感覺痛不欲生者,其實並不一定是世界上最痛苦的人;感覺春風得意者,不一定是最成功的人。
人生何妨隨緣而定
一個和尚因為耐不住佛家的寂寞下山還俗去了。
不到一個月,因為耐不得塵世的口舌,又上山了。
不到一個月,又因不耐寂寞還俗去了。
如此三番,老僧就對他說:“你幹脆不必信佛,脫去袈裟;也不必認真去做俗人,就在廟宇和塵世之間的涼亭那裏設一個去處,賣茶如何?”
這個還俗的人就討了媳婦,支起一個茶店。日子過得紅紅火火。其實,人生中的前進與後退沒有定式。
假如,生活無法讓你繼續前進或者連退路都難以走通,那你不妨隨緣而定。
其實,人生有些事強求不來,實在做不到何不放棄,如果鑽牛角尖不放,那麼也就等同於放棄了在其他事情上成功的機會。
水的形狀
有一個人在社會上總是不得誌,有人向他推薦了一位得道大師。
他找到大師。大師沉思良久,默然舀起一瓢水,問:“這水是什麼形狀?”
這人搖頭:“水哪有什麼形狀?”
大師不答,隻是把水倒入杯子,這人恍然:“我知道了,水的形狀像杯子。”
大師無語,又把杯子中的水倒入旁邊的花瓶,這人悟然:“我又知道了,水的形狀像花瓶。”
大師搖頭,輕輕提起花瓶,把水倒入一個盛滿沙土的盆。清清的水便一下溶入沙土,不見了。這人陷入了沉默與思索。
大師低身抓起一把沙土,歎道:“看,水就這麼消失了,這也是一生!”
這個人對大師的話沉思良久,高興地說:“我知道了,您是通過水告訴我,社會處處像一個個不同的容器,人應該像水一樣,盛進什麼容器就是什麼形狀。而且,人還極可能在一個容器中消逝,就像這水一樣,消逝得迅速、突然,而且一切無法改變!”
這人說完,眼睛緊盯著大師的眼睛,他現在急於得到大師的肯定。
“是這樣。”大師拈須,轉而又說,“又不是這樣!”
說畢,大師出門,這人隨後。在屋簷下,大師伏下身。用手在青石板的台階上摸了一會兒,然後頓住。這人把手指伸向剛才大師手指所觸之地,他感到有一個凹處。他迷惑,他不知道這本來平整的石階上的“小窩”到底藏著什麼玄機。
大師說:“一到雨天,雨水就會從屋簷落下。你看,這個凹處就是水落下的結果。”
此人於是大悟:“我明白了,人可能被裝入規則的容器,但又可以像這小小的水滴,改變著這堅硬的青石板一樣,直到破壞容器。”
為人處世要像水一樣,能屈能伸:既要盡力適應環境,也要努力改變環境,實現自我。太堅硬的東西容易折斷。惟有那些不隻是堅硬,而更多有一些柔韌的彈性的人,才可以克服更多的困難,戰勝更多的挫折。
進退的智慧
從前有個又窮又愚的人,在一夕之間突然暴富了起來。但是有了錢,他卻不知道如何來處理這些錢。
他向一位和尚訴苦,這位和尚便開導他說:“你一向貧窮,沒有智慧,現在雖有了錢,可是依然沒有智慧。你倘若遇到疑難的事,且不要急著處理,可先朝前走七步,然後再後退七步,這樣進退三次,智慧便來了。”
“智慧就這麼簡單嗎?”那人聽了將信將疑。
當天夜裏回家,他推門進屋,昏暗中發現妻子居然與人同眠,頓時怒起,拔出刀來便要砍下。這時,他忽然想起白天和尚講的進退三次的智慧,心想:何不試試?
於是,他前進七步,後退七步,又前進七步,然後,點亮了燈光再看時,竟然發現那與妻子同眠者原來是自己的母親。
人們往往在受到外界刺激時,容易頭腦發熱,怒火中燒,於是失去理智,意氣用事,以致害人害己,將人生置於無可追悔的地步,而且大多數人認為榮辱不爭、不鬥,就是懦夫、膽小鬼、窩囊廢,讓人瞧不起。所以,普通人對侮辱的承受能力是很小的,很多人在受到侮辱時,不是反唇相譏,就是以命相拚,打個你死我活,隻要掙回了麵子就好,後果如何,很少有人去想。
把美麗種在心裏
她是一個奇醜無比的女人。據說,她剛生下來時,連醫生都駭得大叫起來。長大後,誰見了她都說她是這個世界上最醜的女人了。連親戚都避著她,大人小孩沒有一個願意接近她的,更不要說去愛她了。
在她的記憶裏,隻有母親一個人沒有嫌棄過她,可是母親在她15歲那年就得病死了。她一生唯一能做的事,就是整日躲在母親開辟的那個不大的花園裏擺弄那些花草。直到有一天,有人驚訝地發現,她的花園裏開出了那麼多漂亮的花朵,比電視上的那些名貴花卉還要漂亮許多。於是,有人要買她的花,她不賣,卻慷慨地相贈。
一年又一年,不知她送出了多少美麗的花。漸漸地,她的花和她的人都有了知名度。
一天,鄰居從報上得知省裏要舉辦花卉大賽,而且獎金豐厚,便急著來告訴她,並說她的花參賽肯定能獲大獎。她卻固執地不肯參賽,有人再勸,她就一臉淡然道:“隻要覺得我種的花美麗就足夠了。”
能在心靈深處種植美麗的人,才會真正擁有內心的幸福。要知道,美麗不在於外表,而是內蘊使人更有魅力。
保持距離的智慧
柴可夫斯基和梅克夫人是一對相互愛慕而又幾乎從來未見過麵的戀人。梅克夫人是一位酷愛音樂的富孀。她在柴可夫斯基最孤獨、最失落的時候,不僅給了他經濟上的援助,而且在心靈上給了他極大的鼓勵和安慰。她使柴可夫斯基在音樂殿堂裏一步步走向頂峰。柴可夫斯基最著名的《第四交響曲》和《悲愴交響曲》都是為這位夫人所作。
他們從未見過麵的原因並非他們兩人相距遙遠,相反他們的居住地僅一片草地之隔。他們之所以永不見麵,是因為他們怕心中的那種朦朧的美和愛,在一見麵後被某種太現實、太物質的東西所代替。
不過,不可避免的相見也發生過。那是一個夏天,柴可夫斯基和梅克夫人本來已安排好了他們的日程:一個外出,另一個決定留在家裏。但是這一次,他們終於在計算上出了差錯,兩個人同時都出來了,他們的馬車沿著大街漸漸靠近。當兩駕馬車相互錯過的時候,柴可夫斯基無意中抬起頭,看到了梅克夫人的眼睛。他們彼此凝視了好幾秒鍾,柴可夫斯基一言不發地欠了欠身子,梅克夫人也同樣表示了一下,就命令馬車夫繼續趕路了。柴可夫斯基一回到家就寫了一封信給梅克夫人:“原諒我的粗心大意吧!維拉蕾托夫娜!我愛你勝過其他任何一個人,我珍惜你勝過世界上所有的東西。”
在他們的一生中,這是他們最親密的一次接觸。
愛的濃度取決於交往的層次和質量,而不在於兩個人相聚的日子有多久。真正的愛,是心靈的感悟和情感的升華,聰明的人,會把愛和歡樂放在和理性等距離的位置上,讓它在點點滴滴的浸潤中升華成一個完美而永恒的故事。
活得天然就精彩
你的人生一直在行走著。因為前方總是布滿神秘的花朵,所以你很容易被它們勾引,走上歧途。但是兜了一個大圈子後,到了人生的終點,看看自己,還有什麼是形影相隨的呢?
有一位富翁年紀老邁,不久即將離開世間。他想:萬貫的家財帶不走,不如找個人來陪我,這樣黃泉路上也好有個伴。
富翁有四位夫人,最疼愛的是年輕貌美的四夫人,他將她喚來:“平常我最愛你,送你珍珠、鑽戒最多,現在我不久於人世,你就陪我一起走吧。”
四夫人一聽,花容失色地表示:“生前愛我,我很感謝,但你死了就死了,我們夫妻一場,隻是姻緣一段,我可不想跟你一起走。”
於是富翁找來三夫人,他想平時待她也不薄,不曾離棄過她。但三夫人聽完富翁的請求,驚慌不已:“我還年輕,你死了,我可以改嫁,你就發發慈悲,找其他人吧!”
富翁隻得再找二夫人。二夫人說:“我沒有辦法陪你一起死,家裏大小的事都是我在打點,你死了以後,我要替你張羅喪葬事宜。念在夫妻的情分上,我會親自送你到墳場。”
富翁被三位夫人一一回絕,心裏很難過,不得已隻好找大老婆。但富翁自知,平日對她沒有半點關心,也從來不買禮物送她,如此冷落她,她可能不會答應。無奈,富翁實在害怕一個人孤零零地走,最後還是鼓起勇氣,小聲問:“我將不久於人世,你願意陪我一起走嗎?”
不料大老婆立刻回答說:“嫁雞隨雞,嫁狗隨狗,你死了我當然跟你一起走。”
四位夫人的故事,隱喻的是我們的一生。最鍾愛的四夫人就是我們的身體,我們無時無刻不關心它的健康,讓它穿金戴玉,打扮光鮮,好在人前炫耀,人後享受。但是人死了,身體不能跟我們一起走,隻會化為一捧青灰。
三夫人,就是我們積聚的錢財,平時悉心保護它,害怕被別人占有,隻可惜在麵臨死亡時,它也不會跟隨我們。你辛辛苦苦擔驚受怕的聚斂了一輩子,到頭來若非為他人做嫁衣裳,就會變成禍起蕭牆的根由,總之是不令人放心。
二夫人,代表的是我們的親戚朋友,偶爾往來,也給他們一些小恩小惠,到了我們死的時候,他們也許來上個香,送我們一程,之後各自忙著生計。既不無情,也不無義,隻當相識一場。
而大老婆是什麼?就是我們這顆心,平時最不關心它,直到生命的盡頭,這顆心卻與我們生死相隨,隻是我們陷入物欲貪愛中,隨妄心惡念,四處飄搖流浪,有時還深深將它刺傷。
人常在得到全世界的財富時,仍找不到自己的真心,就像富翁活著時,糊裏糊塗;死時,迷惑恐懼。色身、財富、妻妾一樣也帶不走,隻有心意,踏實滿足或是無助淒涼跟隨我們,往來於天堂與地獄,給人的一生做出個公正的審判。
做人,就要活出最天然,最善良的真我。這樣到了真正該休息的那一天,才會心滿意足地燦然一笑。
學會放鬆身心
弦繃得太緊,一撥就會斷。人繃得太緊,就容易精神錯亂。弦斷了,尤可續,人斷了,哪怕你擁有三千裏大好河山,都絲毫不能體會到任何的存在,別說是幸福了。
每個時代總有一種流行性傳染病,而精神崩潰,便是現代文明社會的一種調整擴張的傳染病。
我們生活在這個旋風般緊張的文明社會裏,我們的身心常常有不能維係的危險。就像一架豪華的新型飛機,雖然裝備先進發動機,但因載貨過重,在強烈的旋風中墜落是不足為奇的。
所以,許多現代優秀人物,在緊張的生活中猝然離世,我們除了惋惜外就隻能再加一句“可以理解”了。
精神崩潰有兩種:一種是由於嚴重的疾病,破壞了控製人的全部身心活動的神經中樞,這是真正的精神崩潰。好比電話總局被炸,電線全被破壞,電話總局不得不停止營業,因為它的機構,從根本上已經損壞了。
第二種精神崩潰,和神經中樞沒有關係,並不是真正的“精神崩潰”。比如電話總局的機構本是完整的,但因生意太好,裝電話的人太多,局裏接線員應付不了這樣的忙碌;有些構造部分本來不很堅固,再加上業務過分忙碌,就會影響到全局,各個部分都出毛病,不能通話,於是也不得不暫時停業,以便進行整頓和修理。
所以,一個人的工作過於忙碌,忙得無法完成他的工作,或當他的神經中樞被一種嚴重的疾病破壞了的時候,那種情形也就是這樣的,而其原因與治療之道,則大不相同。
你如果覺得你的精神出了毛病,大有崩潰危險之時,最重要的自然是請醫生檢查。如果醫生檢查證明,你有一種屬於器官方麵的病,那麼你必須信任他,請他為你調治。
如果醫生檢查後確定你的身體本身並沒有什麼毛病,那麼你應當給自己開一張關於你生活狀況的清單,自我檢查為什麼你的生活會給你這樣的打擊,使你不能在生活的戰鬥之中取勝?檢查明白之後,才可以徹底加以治療和補救。
所以像這樣的精神病症狀,實在是致命的先兆,它告訴你,你需要暫時停止工作,因為還有更大的危險在後麵。
有些人在失去金錢或愛人後,便有精神崩潰的危險。因為他們的生活一向是建築在金錢給他們的自尊和愛人給他們的自信上,一旦失去金錢和愛人的支持,他們就難以生活下去,就有精神崩潰的危險,因為他們害怕當威脅突然襲來的時候,沒有武器可以抵擋。
日本人當眾受辱之時,會剖腹自殺,就是因為承受不住那種侮辱;生活在西方世界裏的人,不會采取剖腹自殺的方法,有更“文明”的方式——精神崩潰。
精神崩潰的發生,有時候在高中或大學畢業的前後,或正打算要幹一件大事以前,或想到老年要依靠親戚生活,或在大病之後,想到權力、能力全都失去,將來如何生活的時候。
精神崩潰,並不是能力弱的表現,它表示你承受不住過重的負擔。沒有一個人,可以誇口說從來沒有精神崩潰的症狀,有了精神崩潰的症狀,也不必慚愧。因為它表示你的誌向已經超過了你的能力,或是為命運所迫,必須承擔過重的責任,而你實際上不能承擔的原因。
保持精神健康唯一的方法,是采用了解、激勵和啟發的方法,重新評估自己的價值,讓自己重新回到人群和工作中去,回到娛樂和愛情的世界裏去做自己的上帝,拯救一切。
簡單生活
外在的榮光隻是虛偽的假象,隻有心靈的舒適才是幸福之源。簡單生活,自然的狀態讓心如明鏡般平靜、清徹。
某一個寧靜的夜晚,德克在自己郊外的小屋中和家人圍坐在爐火前望著窗外的星空,靜靜地聆聽,靜靜地觀察。桌上幾支蠟燭跳動著火焰,爐中的鐵鍋冒著熱氣。每一次小屋之行都讓德克一家感到家庭的溫馨和對生活的感恩,夜晚也充滿了神秘和憧憬。
當然,倡導無電的簡單生活並不一定是物質的匱乏,但它一定是精神的自在狀態;簡單生活也不是無所事事,隻是心靈的單純。一個清潔工和一個公司總裁同樣可以選擇過簡單生活,一個隱居者和一個百萬富翁如果都認同簡單的做法,他們同樣可以更充分地汲取生活的營養,然後快樂終生。“簡單”的關鍵是你自己的選擇和內心感受。就像素食主義隻是簡單主義者的一種選擇,但並非簡單生活的實質。
有人問我,“簡單生活”是否意味著苦行僧般的清苦生活,辭去待遇優厚的工作,靠微薄的存款過活,並清心寡欲?事實不是這樣。“簡單”意味著“悠閑”,僅此而已。豐富的存款,如果你喜歡,那就不要失去,重要的是要做到內心的滿足與平衡,不要讓金錢給你帶來焦慮,不要讓金錢讓你違背本意地去做令人良心受到譴責的事情。
當我們為擁有一幢豪華別墅、一輛漂亮小汽車而拚命地工作,每天晚上在電視機前疲憊地倒下;或者是為了一次小小的提升,而默默忍受上司苛刻的指責,並一年到頭陪盡笑臉;為了無休無止的約會,精心裝扮,強顏歡笑,到頭來回家麵對的隻是一個孤獨蒼白的自己的時候,我們真該問問自己幹嗎這樣,它們真的那麼重要嗎?
簡單的好處在於:也許我沒有海濱前華麗的別墅,而隻是租了一套幹淨漂亮的公寓,這樣我就能節省一大筆錢來做自己喜歡的事,比如旅行或者是買上一台早就夢想已久的DV機。我也再用不著在上司麵前唯唯諾諾,我自己就是自己的主人。提升並不是唯一能證明自己的方式,很多人從事半日製工作或者是自由職業,這樣他們就有更多的時間由自己支配。而且,如果我不是那麼忙,能推去那些不必要的應酬,我將可以和家人、朋友交談,分享一個美妙的晚上。
我們總是把擁有物質的多少、外表形象的好壞看得過於重要,用金錢、精力和時間換取一種有目共睹的優越生活,卻沒有察覺自己的內心在一天天枯萎。事實上,隻有真實的自我才能讓人真正地容光煥發,當你隻為內在的自己而活,並不在乎外在的虛榮時,幸福感才會潤澤你幹枯的心靈,就如同雨露滋潤幹涸的土地。
我們需求得越少,得到的自由就越多。正如梭羅所說:“大多數豪華的生活以及許多所謂的舒適的生活,不僅不是必不可少的,反而是人類進步的障礙,對比豪華和舒適,有識之士更願過單純和粗陋的生活。”簡樸、單純的生活有利於清除物質與生命之間的樊籬,為了認清它,我們必須從清除嘈雜聲和瑣事開始,認清我們生活中出現的一切。哪些是我們必須擁有的,哪些是過分奢侈的,哪些是必須丟棄的。
當我們發現不能接近他人,因隔閡而不能相互溝通,不過是匆忙、疲憊造成的假象。隻有當我們輕鬆下來,開始悠閑的生活才能真正體驗親密和諧,友愛無間。我們將不再在生活的表麵遊蕩不定,而是深入進去,聆聽生活本質的呼喚,讓生活變得更有意義。世界如此美好,可是你的繁瑣、浮躁卻破壞掉原本真實而又純淨的生活意義。你擁有一分簡單,便會釋放出一股輕鬆;保持一分單純,便會萌生出一縷恬靜,守候一分真我,便會得到一種瀟灑。用簡單清澈的眸子去觀察世界,你將得到關於生活的全部本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