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夫又來求婆羅門拉馬·喬西,並發誓這次一定把賞金分給他一半。
婆羅門拉馬·喬西對他說:“這個夢說明奇特拉杜爾加即將遭到敵人的進攻。快去稟告國王,從現在起,務必做好抗擊敵人的準備。”
國王聽完農夫的解釋,立刻下令軍隊處於戒備狀態。不久,果然有敵軍來犯,國王的軍隊很快就把他們打退了。
國王獎給農夫5000金幣,可他這次又分文沒給婆羅門拉馬·喬西。
過了一些日子,國王又做了一個離奇的夢,夢見王宮的花園裏有一隻羊在悠閑地吃草,有一隻白鴿在他頭頂上盤旋。這次,國王宣布,誰要是能解夢,就賞給他許多珠寶。
農夫又厚著臉皮來向婆羅門拉馬·喬西討教。品格高尚、博學多識的婆羅門不計前嫌,他對農夫說:“你去告訴國王,這個夢是個好兆頭,預示我們國家今後將會出現太平盛世。”
國王聽罷農夫的解釋,非常高興,賞給了他許多寶石和金幣。
這次,農夫終於悔悟了,他對自己的不誠實的行為感到十分慚愧。他以懺悔的心情,帶著國王賞給他的所有金幣和寶石來到婆羅門拉馬·喬西的家裏,要把這些東西全都送給他,想以實際行動痛改前非。
婆羅門卻不肯接受,他說:“第一次是虛偽、欺騙和不誠實的思想控製了你的靈魂;第二次是私心雜念占據了你的頭腦;第三次你終於戰勝了邪念。現在,你的內心已經充滿了仁愛、感激和友好的情感。你不必再為過去的錯誤行為苦惱了,神明會寬恕你的。”
虛偽、欺騙、自私、貪婪就像佛門所謂的“屠刀”,會把人引向歧途,但若能及早悔悟,也可以獲得寬恕。“放下屠刀,立地成佛”,隻要勇於改正錯誤,任何時候都不算晚。怕就怕一錯再錯,永不回頭。
難得“放下。”
有一個人出門辦事,跋山涉水,非常辛苦。有一次他經過險峻的懸崖,一不小心,跌入深穀。眼看生命危在旦夕,他在下跌過程中雙手在空中攀抓,剛好抓住懸崖壁上枯樹的老枝,總算保住了性命。但是人懸蕩在半空中,上下不得,進退維穀,不知如何是好。這時,他忽然看到有位農夫站在懸崖上,正慈祥地看著自己。
此人如見救星般趕快求農夫:“農夫!求您發發慈悲,救我吧!”
“我救你可以,但是你要聽我的話,我才有辦法救你上來。”農夫慈祥地說。
“農夫!到了這種地步,我怎敢不聽您的話呢?隨您說什麼,我全都聽您的。”
“好吧!那麼請你把攀住樹枝的手放下!”
此人一聽,心想:“把手一放,勢必掉進萬丈深淵,跌得粉身碎骨,哪裏還保得住性命?”
因此他更是抓緊樹枝不放。農夫看到此人執迷不悟,隻好離去。
“放下”是非常不容易做到的,有了權勢,就對權勢放不下;有了功名,就對功名放不下;有了金錢,就對金錢放不下;有了愛情,就對愛情放不下;有了事業,就對事業放不下。但是,有時“放下”才能讓生活更好地繼續。
落日
從前有一個小和尚,站在山坡上看落日。當太陽漸漸落下山坡時,小和尚突然大哭了起來。這時,一個老師父從這裏經過,就問小和尚,小和尚說:“夕陽是如此的美妙,可無論如何都不能把它留住,所以就哭了起來。”老師父聽完哈哈大笑起來,他對小和尚說:“明知不能留,為何還要強求呢?”
其實美麗的東西,並不是一定要擁有,隻要我們心中時常珍藏著一份美麗,生活就是最美麗的享受。明知不能留就不必強求,太勉強總會不盡人意。
不要抱怨已經得到的
秋天的黃昏,阿發信步走向郊外。他發現秋天的足跡在鄉村所烙下的景象遠比城市美好。
在城市裏,生活即使舒適,但有時仍感貧乏;工作即使忙碌,但有時也覺空虛;有快樂也有彷徨,有希望也有失望,總是難得如意。因此,尋訪鄉野便成為解決煩惱的一種途徑。
鄉間,正是豐收的季節,田壟上堆著已收割的稻子,農人提著鐮刀正將歸去,他們鬆鬆鬥笠,用頸上的毛巾擦著汗,然後嬉笑著走向冒著炊煙的家。
幾個黑黝黝的鄉童用竹竿打著棗樹上的果實,在溪水裏清洗一下,便津津有味地吃起來。
阿發在溪邊的一棵樹下坐下,鞋上沾滿泥巴。一個禪師走過來和他說話。老禪師的態度純樸而友善,使人不必存有絲毫顧忌。聽了他的談話,阿發更加羨慕鄉村的生活了。
老禪師說:“農夫感覺快樂,是因為他們能夠適應田間的工作,而且喜歡它。”
阿發不禁自問:如果我到鄉下長久生活,也能適應嗎?我能忍受風吹日曬?能放棄城市裏一些現代化的享受?能吃得消使手磨出繭的工作嗎?
老禪師又說:“我很樂觀,我對生活從不曾抱怨過,我吃自己種的蔬菜和水果,覺得那是世上最好的食物。”
阿發似有所悟地點點頭。
許多人看起來生活得很愉快,就是因為他們對生活從不曾抱怨過。鄉下人進城感到好奇,城裏人下鄉覺得新鮮,這都是短暫的。如果你不能適應生活,不能調整心態,你永遠都會有煩惱,不論在鄉下或城裏。
淡有淡的味
有一位富翁來到一個美麗寂靜的小島上,見到當地的一位農民,就問道:“你們在這裏都做些什麼呀?”
“我們在這裏種田過活呀!”農民回答道。
富翁說:“種田有什麼意思呀?而且還那麼辛苦!”
“那你來這裏做什麼?”農民反問道。
富翁回答:“我來這裏是為了欣賞風景,享受與大自然同在的感覺。我平時忙於賺錢,就是為了日後要過這樣的生活。”
農民笑著說:“數十年來,我們雖然沒有賺很多錢,但是我們卻一直都過著這樣的日子啊!”
聽了農民的話,這位富翁陷入了沉思。
也許,生活簡單一點,心理負荷就會減輕一些。外出到遠方,眼前的繁華美景,不過是一時的安樂,與其辛苦地去更換一個環境,不如換一個心境,任人世物轉星移,滄海桑田,做個安貧樂道的無事之人。
所以,人要真正獲得自在、寧靜,最要緊的就是安貧樂道。春秋戰國時代的顏回“一簞食,一瓢飲,人不堪其憂,而回亦不改其樂”是一種安貧樂道;東晉田園詩人陶淵明“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是一種安貧樂道;近代弘一法師“鹹有鹹的味,淡有淡的味”也是一種安貧樂道。
一切隨緣任他去
後唐保福禪師將要圓寂時,向大眾說道:“我近來氣力不濟,大概世緣時限已快到了。”
門徒弟子們聽後,紛紛說道:“師父法體仍很健康。”“弟子們仍需師父指導。”“要求師父常駐世間為眾生說法。”
其中有一位弟子問道:“時限若已到時,禪師是去好呢?還是留住好?”
保福禪師用非常安詳、親切的口吻反問道:“你說是怎麼樣才好呢?”
這個弟子毫不考慮地答道:“生也好,死也好,一切隨緣任他去好了。”
禪師哈哈一笑說道:“我心裏要講的話,不知什麼時候都被你偷聽去了。”
說完,禪師就圓寂了。
生死得失常常受外界因素的控製,並非人力所能改變。既然如此,我們所能做的,就是調整好自己的心情,做到寵辱不驚,得失坦然。
得與失的辯證法
有一位很想成為富翁的年輕人,到處旅行流浪,辛苦地尋找著成為富翁的方法。幾年過去了,他不但沒有變成富翁,反而成為衣衫破爛的流浪漢。
觀世音菩薩被年輕人的虔誠感動了,就教導他說:“要成為富翁很簡單,從此以後,你要珍惜遇到的每一件東西、每一個人,並且為你遇見的人著想,布施給他。這樣,你很快就會成為富翁了。”
年輕人聽後高興得不得了,就手舞足蹈地走出廟門。一不小心竟踢到石頭絆倒在地上。當他爬起來的時候,發現手裏粘了一根稻草,便小心翼翼地拿著稻草向前走。突然,他聽見小孩號啕大哭的聲音,走上前去。當小孩看見青年手上拿著稻草,立即好奇地停止了哭泣。那人就把稻草送給小孩,孩子高興得笑起來。小孩的母親非常感激,送給他三個橘子。
年輕人拿著橘子繼續上路,不久,看見一個布商蹲在地上喘氣。他走上前去問道:“你為什麼蹲在這裏,有什麼我可以幫忙嗎?”布商說:“我口渴得連一步都走不動了。”“這些橘子就送給你解渴吧。”
年輕人慷慨地把三個橘子全部送給布商。布商吃了橘子,精神立刻振作起來。為了答謝他,布商送給他一匹上好的綢緞。
年輕人拿著綢緞往前走,看到一匹馬病倒在地上,騎馬的人正在那裏一籌莫展。他就征求馬主人的同意,用那匹上好綢緞換那匹病馬,馬主人非常高興地答應了。
年輕人跑到小河邊提了一桶水給那匹馬喝,沒想到才一會兒,馬就好起來了。原來馬是因為口渴才倒在路上的。
年輕人騎著馬繼續前進,在經過一家大宅院的門前時,突然跑出來一個老人攔住他,向他請求:“你這匹馬,可不可以借給我呢?”
年輕人立刻從馬上跳下來,說:“好,就借給你吧!”
那老人說:“我是這大屋子的主人,現在我有緊急的事要出遠門。等我回來還馬時再重重地答謝你;如果我沒有回來,這宅院和土地就送給你好了。你暫時住在這裏,等我回來再說吧!”說完,就匆匆忙忙騎馬走了。
年輕人在那座大莊院住了下來,等老人回來。沒想到老人一去不回,他就成了莊院的主人,過著富裕的生活。這時他領悟到:“呀!我找了許多年能夠成為富翁的方法,原來是這樣簡單!”
求取財富的道路不是靠無盡地索取,而應該是善意的施予,施予人方可得到他人的幫助,你的財富也才會逐漸積聚。倘若你隻是一味地索取,最終隻會斷了財源。這就是佛法中所講的因果報應。所以積聚財富的過程還應該是一個增益人格的過程。
學會與人分享
在美國有一位農場主,由於他的勤奮與智慧,使得他所種的農作物每年都能獲得當地農會競賽的最高榮譽“藍帶獎”,而得獎後他也一定將他所獲獎的最佳品種分送給他的鄰居們。大家都覺得奇怪,難道他不怕別人獲得了他得獎的品種,因而在下一次的比賽中勝過他?對此,他微笑著答道:“我無法避免因風吹而使鄰居的花粉飄到我的田裏。倘若我不將好的種子分給每個鄰人,那麼飄過來的花粉不好,也必然會使我的田地產出不好的品種,唯有在我周圍的品種都是好的,才能保證我的田裏產出最好的品種。而我在得獎之後,不會就此鬆懈偷懶,坐享其成,仍將繼續努力研究改良,因此我能連續不斷地獲得最高榮譽。當別人趕上我去年的水準時,我早已又往前邁了一大步,所以我從來不擔心別人超越我。相反,若有人超越我,將帶給我精益求精的動力,讓我追求更大的進步空間。”
聽到他如此自信的解釋,令人不得不讚歎他是真正有大智慧、大胸懷的人,是實至名歸的冠軍。反觀我們周圍有許多人常常敝帚自珍,吝於與人分享,深恐別人知道了自己的成功方法,將會超越自己。如此不但傷害了彼此的人際關係,也造成孤僻小氣的形象,更重要的是喪失了自己再成長進步的環境與動力。
肯做糊塗事,方為明白人
寺廟中有兩個小和尚為了一件小事吵得不可開交,誰也不肯讓誰。第一個小和尚怒氣衝衝地去找師父評理,師父在靜心聽完他的話之後,鄭重其事地對他說:“你說得對!”於是第一個小和尚得意洋洋地跑回去宣揚。第二個小和尚不服氣,也跑來找師父評理,師父在聽完他的敘述之後,也鄭重其事地對他說:“你說得對!”待第二個小和尚滿心歡喜地離開後,一直跟在師父身旁的第三個小和尚終於忍不住了,他不解地問道:“師父,您平時不是教我們要誠實,不可說違背良心的謊話嗎?可是您剛才卻對兩位師兄都說他們是對的,這豈不是違背了您平日的教導嗎?”師父聽完之後,不但一點也不生氣,反而微笑地對他說:“你說得對!”第三位小和尚此時才恍然大悟,立刻拜謝師父的教誨。
其實許多事從他們個人的立場來看,他們都是對的。隻不過因為每一個人都堅持自己的想法或意見,無法將心比心、設身處地地去考慮別人的想法,所以沒有辦法站在別人的立場去為他人著想,衝突與爭執也因此就在所難免了。如果能夠有一顆善解人意的心,凡事都以“你說得對”來先為別人考慮,那麼很多不必要的衝突與爭執就可以避免了,做人也一定會很輕鬆。
吃虧的人情味
“吃虧”對我們而言往往是指物質上的損失,但是一個人是否覺得自己幸福,卻不在於手裏所得“便宜”有多少,而在於一種平穩自得的心境。如果我們損失外在的東西,換來了心靈上的平和和強烈的幸福感,那無疑是值得的,是公平的,沒有“虧”讓你吃。
1898年冬天,幽默大師威爾·羅吉士繼承了一個牧場。
有一天,他養的一頭牛,為了偷吃玉米而衝破附近一戶農家的籬笆,最後被農夫殺死。依當地牧場的共同約定,農夫應該通知羅吉士並說明原因,但是農夫沒這樣做。
羅吉士知道這件事後,非常生氣,於是帶著傭人一起去找農夫論理。
此時,正值寒流來襲,他們走到一半,人與馬車全都掛滿了冰霜,兩人也幾乎要凍僵了。
好不容易抵達木屋,農夫卻不在家,農夫的妻子熱情地邀請他們進屋等待。羅吉士進屋取暖時,看見婦人十分消瘦憔悴,而且桌椅後還躲著5個瘦得像猴子一樣的孩子。
不久,農夫回來了,妻子告訴他:“他們可是頂著狂風嚴寒而來的。”
羅吉士本想開口與農夫理論,忽然又打住了,隻是伸出了手。
農夫完全不知道羅吉士的來意,便開心地與他握手、擁抱,並熱情地邀請他們共進晚餐。
這時,農夫滿臉歉意地說:“不好意思,委屈你們吃這些豆子,原本有牛肉可以吃的,但是忽然刮起了風,還沒準備好。”
孩子們聽見有牛肉可吃,高興得眼睛都發亮了。
吃飯時,傭人一直等著羅吉士開口談正事,以便處理殺牛的事,但是,羅吉士看起來似乎忘記了,隻見他與這家人開心地有說有笑。
飯後,天氣仍然相當差,農夫一定要兩個人住下,等轉天再回去,於是羅吉士與傭人在那裏過了一晚。
第二天早上,他們吃了一頓豐富的早餐後,就告辭回去了。
在寒流中走了這麼一趟,羅吉士對此行的目的卻閉口不提,在回家的路上,傭人忍不住地問他:“我以為,你準備去為那頭牛討個公道呢!”
羅吉士微笑著說:“是啊,我本來是抱著這個念頭去的,但是,後來我又盤算了一下,決定不再追究了。你知道嗎?我並沒有白白失去一頭牛啊!因為,我得到了一點人情味。畢竟,牛在任何時候都可以獲得,然而人情味,卻並不是很容易能得到的。”
生活中,大多數的人都在為得失斤斤計較,然而當物質需要得到滿足之後,我們的心是否真的踏實了,輕快了?
人與物之間是無從比較的,真正的無價必定表現於無形,在與人交往中,要講求絕對公平是不大可能的,總會有人得點小利,也就有人吃些小虧。既然這些情況無從避免,那麼與其斤斤計較去生悶氣,倒不如努力創造更多更大的價值,如此一來,吃的小虧就不算什麼了。或者,換個角度去考慮一下,待人接物不苛求,不尖利,那麼你就會擁有一個和諧的生活環境,你的生活必定會順心很多。
就像故事中的羅吉士,盡管失去了一頭牛,卻換得農夫一家人的笑容和幸福以及難得遇見的人情味,這段經曆,更讓他懂得生命中哪些才是無價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