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夜裏,一個旅行者騎著駱駝在沙漠中趕路。當駱駝跨過幹涸的河床時,突然有個神秘的聲音命令他停下來,旅者翻身下來時,那個聲音說道:“蹲下去抓一把沙石!”他隻有照做。
“捧著它繼續上路,日出時,你一定會又高興又懊惱!”聲音不再響起,旅者又驚嚇又納悶,騎著駱駝繼續趕路,再不敢停下來,終於等到一線曙光。微弱的光線下,旅者赫然發現,手上捧著的竟是一把耀眼燦爛的寶石。一陣震驚,本能地迅速用雙手捧住原來令他漫不經心的“沙石”,手與心都在顫抖。
然而在興奮之後,卻又無端地閃出一絲絲懊悔。
“早知道當時應多抓一把!”
“上駱駝時、一路上,唉!不知道掉了多少顆?”
“是回去找那條河床,還是繼續原來既定的行程?”
如果旅者第二天發現,手中的沙石仍是沙石,一定會撒向沙漠,拍拍手掌,狂笑三聲,揚長而去,瀟灑得坦坦蕩蕩。貪念總是在“有所得”的時候最容易發生。職場上,平時積極做事、敬業樂群的員工,當升遷調動、調薪或獎金發放時,不滿、不平、不悅的情緒如影隨形。而在廟堂之上,平時滿懷憂國憂民、隻求做事不求做官者,一旦有位可遷,有官可升,則無不削尖腦袋使出渾身解數,千方百計去鑽營,希望手上的寶石更多一點。
一路走來,每個人手上握著的是沙石或是珠寶,真那麼重要?沙漠中沙石、珠寶有何差別?對於生命,沙石、珠寶可能給予滋潤嗎?這個時候該關心的是——哪裏是綠洲?何處是彼岸?
不用放下任何財物,不用損失任何東西,隻要放下那顆執著於物質的心,不被得失牽動你的喜怒,你就已經是得到了更大的自由和最珍貴的“珠寶”。
告別總統之位
華盛頓是美國獨立戰爭時期的陸軍總司令,美利堅合眾國的第一任總統。他作為當時美國新興資產階級的代表人物,在美國和世界曆史上都產生過重大影響。
華盛頓是一個能為國為民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偉大人物。在美國獨立戰爭取得勝利後,為了國家和人民的利益,對美國總統這一職位,他曾幾辭幾任,皆大義所為,充分表現了他作為一個偉人的坦蕩胸懷和崇高品格。
華盛頓出生於一個種植園主家庭。長時期種植園的生活,使他對英國的殖民政策甚感不滿,認識到北美殖民地除獨立外,別無出路。為了國家的獨立和人民的解放,他毅然站到了反英的前列。在戰火的洗禮中,他逐漸成長起來,擔任了美國獨立戰爭時期的陸軍總司令,為美國的獨立做出了巨大的貢獻。
獨立戰爭勝利後,華盛頓以其卓越功勳而成為美國最高領導者,本應是順理成章之事,一些階層和集團也欲效英國君主製,希望他“登基”稱“國王”,他統率的軍隊也表示支持,然而華盛頓卻堅決反對。
他奮筆疾書:“讓我懇求你們,如果你們對你們的國家還有一絲尊敬之情,如果你們還為你們自己和你們的子孫後代著想,或者你們尊重我的話,那麼就從你們的頭腦中徹底清除這種念頭。我認為這個念頭包藏著可能降臨我國的巨大災難。”
他主動辭去了陸軍總司令職務,不當國王當農夫,返回蒙特維爾農莊與家人團聚,恢複了一個平民的身份。
隱退之後,他卻發現當時的美國聯邦政府是“一個半死不活的、一瘸一拐的政府”,意識到美國獨立戰爭的勝利果實正“瀕臨混亂和毀滅的邊緣”。於是,華盛頓決心改變這種狀況而再度出山。
1787年,他主持召開了“憲法會議”;1789年,又因其特殊地位、榮譽和聲望而當選美國第一任總統。上任後,就以卓越的才能解決了許多棘手的問題,從而使美國政府得到了真正的健全。
華盛頓連任兩屆美國總統之後,於1796年11月發表了著名的《告別書》,主動離開了政治舞台,又回到山莊,再次過上了寧靜的生活。
在追求地位、財富及他人的尊敬時,千萬不要在不知不覺中將這些當做自己的終極目標,要避免現在所做的任何事情都完全是為了個人,要消除對名與利的無限欲望,以淡泊之心感受生活!
五顆金牙
一虔誠的佛教信徒,有一次在與少林寺很近的地方,被兩位歹徒截住。歹徒讓信徒交出身上所有值錢的東西。信徒什麼都沒有說,默默地把一條金項鏈交給了歹徒。
歹徒仍不甘心,把信徒的渾身上下搜了兩遍,沒有更多的收獲,便惱羞成怒,將他打昏在地。
路過此地的一名僧人救起了信徒,問道:“你被搶的地方,就離少林寺那麼近,寺裏有許多武林高手,你當時為什麼不大聲喊救命呢?”
信徒答道:“因為我怕一張開嘴巴,連我嘴裏的五顆金牙,也會一起被那個歹徒搶走!”
其實,很多人不就是經常麵臨這種明明可以“喊救命”,卻因為顧慮某種因素,而自願放棄“救援”的機會嗎?這些讓自己乖乖“束手就擒”的因素,包括自尊、麵子、名利……
很多人總是為了顧全眼前看得到的事物,而輕易放棄可以讓問題獲得解決的機會,但是這隻會讓自己所麵對的問題陷入更難解決的情況。更何況你為了某種原因而假裝看不見問題的存在,並不代表那個問題已經消失。充其量隻是暫時將真正的問題掩蓋起來,總有一天,你還是必須睜開眼睛來麵對它。
房間裏的老鼠
因為住屋有油漆味,戴維到附近一家很清靜的小旅館去避居幾日。他帶的行李隻是一個裝著兩雙襪子的雪茄煙盒,另有一份舊報紙包著一瓶酒,以備不時之需。
午夜左右,戴維忽然聽到浴室中有一種奇怪的聲音。過了一會兒,出來了一隻小老鼠,它跳上鏡台,嗅嗅他帶來的那些東西。然後又跳下地,在地板上做了些怪異的老鼠體操,後來它又跑回浴室,窸窸窣窣,不知忙些什麼,終夜不停。
第二天早晨,戴維對打掃房間的女服務員說:“這間房裏有老鼠,膽子很大,吵了我一夜。”
女服務員說:“這旅館裏沒有老鼠。這是頭等旅館,而且所有的房間都剛剛裝修過。”
戴維下樓時對電梯司機說:“你們的女服務員倒真忠心。我告訴她說昨天晚上有隻老鼠吵了我一夜。她說那是我的幻覺。”
電梯司機說:“她說的對!”
戴維的話一定被他們傳開了。櫃台服務員和門衛在戴維走過時都用怪異的眼光看他:此人隻帶兩雙襪子和一瓶酒來住旅館,偏又在絕對不會有老鼠的旅館裏看見了老鼠!
無疑,戴維的行為替他博得了近乎荒誕的評語,那種嬌慣任性的孩子或是孤傲固執的老人病夫所常得到的評語。
第二天晚上,那隻小老鼠又出來了,照舊跳來跳去,活動一番。戴維決定采取行動。
第三天早晨,戴維到市場買了隻老鼠籠和一小包鹹肉。他把這兩件東西包好,偷偷帶進旅館,不讓當時值班的員工看見。第二天早上他起身時,看到老鼠在籠裏,既是活的,又沒有受傷。戴維不預備對任何人說什麼。隻打算把它連籠子提到樓下,放在櫃台上,證明自己不是無中生有地瞎說。
但在準備走出房門時,他忽然想到:“慢著!我這樣做,豈不是太無聊,而且很討厭?是的!我所要做的是爽爽快快證明在這個所謂絕對沒有老鼠的旅館裏確實有隻老鼠,從而一舉消滅它。我以雪茄煙盒裝兩雙襪子,外帶一瓶酒(現在隻剩空瓶了)來住旅館而博得怪人、畸行的”光彩“我這樣做,是自貶身價,使我成為一個不惜以任何手段證明我沒有錯的器量狹窄、迂腐無聊的人……”
想到這兒,戴維趕快輕輕走回房間,把老鼠放出,讓它從窗外寬闊的窗台跑到鄰屋的屋頂上去。
半小時後,他下樓退掉房間,離開旅館。出門時把空老鼠籠遞給侍者。廳中的人都向戴維微笑點頭,看著他推門而去。
在生活中,一定要避免無關緊要的爭論。在很多情況下,為了證明自己的正確,傷害別人的麵子,犧牲你的人緣,是不值得的。
欲念與需氧量
有位叫蒙克夫·基德的登山家,在不帶氧氣的情況下,多次跨過6500米的登山死亡線,並且最終登上了世界第二高峰——喬戈裏峰。他的這一壯舉在1993年載入世界吉尼斯紀錄。
過去,不帶氧氣瓶登上喬戈裏峰是許多登山家的願望。但是一旦超過6500米,空氣就稀薄到正常人無法生存的程度,想不靠氧氣瓶登上近8000米的峰頂,確實是一個嚴峻的挑戰。可是,蒙克夫做到了,在頒發吉尼斯證書的記者招待會上,他是這樣描述的:我認為無氧登山運動的最大障礙是欲望,因為在山頂上,任何一個小小的雜念都會使你感覺到需要更多的氧。作為無氧登山運動員,要想登上峰頂你必須學會清除雜念,腦子裏雜念愈少,你的需氧量就愈少;欲念愈多,你的需氧量就愈多。在空氣極度稀薄的情況下,必須學會排除一切欲望和雜念。
我們都或多或少地在貧困中支撐過,在金錢始終不甚寬裕的日子裏生活過。你是否發現,一旦我們的心中充滿欲望,就會感到需要錢,並且欲望愈大,愈是感覺到需要更多的錢,尤其是沉溺於享樂時更是如此,這樣的人在生活和事業上是登不上頂峰的。
舍得舍得,有舍有得
在巴勒斯坦有兩個湖,這兩個湖給人的感覺是完全不一樣的。其中一個湖名叫太巴列,水質清澈潔淨,可供人們飲用,湖裏麵各種生物和平相處,魚兒遊來遊去,清晰可見,四周是綠色的田野與園圃,人們都喜歡在湖邊築屋而居。
另一個湖叫死海,水質的堿度位於世界之最,湖裏沒有魚兒遊動,湖邊也是寸草不生,了無生氣,景象一片荒涼,沒有人願意住在附近,因為它周圍的空氣都讓人感到窒息。
有趣的是,這兩個湖的水源,是來自同一條河的河水。所不同的是:一個湖既接受也付出,而另一個湖在接受之後,隻保留,不懂得舍卻原來的水。
讓河水流動,方得一池清水,這是流水不腐的道理。舍而後得,這是人生的道理。
“舍得”一詞,是佛家語,是禪境語。本意是講萬丈紅塵撲朔迷離,人生在世總會有獲得有舍卻。舍與得互為因果,往與複本來是自如的,如果領略其中奧妙,自然可以打破分別之心。佛無分別心,無分別心,即無煩惱掛礙,心境圓融通達,人生有限之生命就會融入無限的大智慧中。
舍與得的問題,多少有點哲學的意味。舍得,舍得,先有舍才有得,不舍不得,小舍小得,大舍大得,舍即是得。舍是得的基礎,將欲取之,必先予之,因而人生最大的問題不是獲得,而是舍棄,無舍盡得謂之貪。領悟了舍得之道,對於做人做事都有莫大的益處。做人,應該拋棄貪婪、虛偽、浮華、自私,力求真誠、善良、平和、大氣。做事,應該時時處處想到付出、奉獻。
提著與放下
有一天,一位弟子去拜訪趙州禪師,由於沒有帶禮物,心裏覺得很過意不去,於是對趙州禪師說:“老師!我什麼都沒有帶來。”
趙州禪師說:“那麼你就放下吧!”
這個學生沒有聽懂老師的啟發,卻更在意起來,便說:“老師!我什麼禮物都沒有帶,你怎麼叫我放下來呢?”
趙州禪師聽了又說:“那麼你就提著吧!”
人不免有一點小錯,就心理健康的法則來看,要懂得原諒自己。小錯隻要改正就行,用不著太在意。太在意就會失去寬闊的心胸,無法超然物外,放不下心裏的包袱,人生便失去了豁達的境界。
一院的美麗與一村的菊香
一位老禪師在院子裏種了一棵菊花。第三年的秋天,院子成了菊花園,香味一直傳到山下的村子裏麵。凡是來寺院的人們都忍不住讚歎:“好美的花兒呀!”
一天,村子裏有個人開口向老禪師要幾棵花種在自家的院子裏,老禪師答應了。他親自動手挑選開得最豔、枝葉最粗的幾棵,挖出了根須送到了那個人的家裏。消息很快傳開了,前來要花的人接連不斷。在老禪師的眼裏,這些人一個比一個知心,一個比一個親近,所以都要給。不多時日,院子裏的菊花就被送得一幹二淨了。
沒有了菊花,院子裏就如同沒有了陽光一樣寂寞。
秋天的最後一個黃昏,有個弟子看到滿院的淒涼,就忍不住地歎息道:“真可惜!這裏本來應該是滿院花朵與香味的。”
老禪師笑著對弟子說:“你想想,這豈不是更好嗎?三年之後將一村菊香。”
“一村菊香!”弟子不由得心頭一熱,看著師父,隻見他臉上的笑容比開得最美的花還要燦爛。
老禪師告訴弟子說:“我們應該把美好的事與別人一起共享,讓每一個人都感受到這種幸福,即使自己一無所有了,心裏也是幸福的。這時候我們才真正擁有了幸福。”不舍一株菊花,哪得一村菊香?
沒有小舍,怎麼可以得到更多?生活是一種付出——收獲——付出的往複循環過程,而在整個循環過程中,付出是前提,收獲是結果。假如你不舍小,那麼就不可能有大得。
錯過了美麗,收獲的不一定是遺憾
美國的哈佛大學要在中國招一名學生,這名學生的所有費用由美國政府提供。初試結束了,有30名學生成為候選人。
考試結束後的第10天,是麵試的日子。30名學生及其家長在錦江飯店等待麵試。當主考官勞倫斯·金出現在飯店的大廳時,一下子被大家圍了起來,他們用流利的英語向他問候,有的甚至還迫不及待地向他做自我介紹。這時,隻有一名學生,由於起身晚了一步,沒來得及圍上去,等他想接近主考官時,主考官的周圍已經是水泄不通了,根本沒有插空而入的可能。
於是這名學生錯過了接近主考官的大好機會,他覺得自己也許已經錯過了機會,於是有些懊喪起來。正在這時,他看見一個外國女人有些落寞地站在大廳一角,目光茫然地望著窗外,他想:身在異國的她是不是遇到了什麼麻煩,不知自己能不能幫上忙。於是他走過去,彬彬有禮地和她打招呼,然後向她做了自我介紹,最後他問道:“夫人,您有什麼需要我幫助的嗎?”
後來這名學生被勞倫斯·金選中了,在30名候選人中,他的成績並不是最好的,而且麵試之前他錯過了加深自己在主考官心目中印象的最佳機會,但是他卻無心插柳柳成陰。原來,那位異國女子正是勞倫斯·金的夫人。原來錯過了,收獲的並不一定是遺憾,有時甚至可能是意外的收獲。
人生要留一份從容給自己,這樣就可以對不順心的事,處之泰然;對名利得失,順其自然。要知道世上所有的機遇並不都是為你而設的,人生總是有得有失,有成有敗,生命之舟本來就是在得失之間浮沉。隻要懷著誠懇、善良的心,總會有所收獲。
放下心中的屠刀
從前,印度奇特拉杜爾加有一位國王,他十分關心百姓的疾苦,很受臣民愛戴。這位國王還有一個特別之處,就是愛做稀奇古怪的夢。因此,人們都叫他“夢王”。
一天,國王夢見一隻紅狐狸懸掛在他床頭的上空。他百思不得其解,便下令把全國的學者召到王宮,給他解夢,可是誰也解釋不出這個夢的意思。於是,國王宣布,如果誰能解夢,就賞給他1000枚金幣。
某個村子裏有個窮農夫,他聽說這一消息後,連夜去找知識淵博的婆羅門拉馬·喬西。農夫對婆羅門說:“如果您能告訴我這個夢的意思,我一定把國王的賞錢分給您一半。”
博學的婆羅門既不貪名,也不圖利,但他想考驗一下農夫是否誠實。因此,他同意了農夫的要求。他說:“這個夢是向國王暗示,在我們這個王國裏,存在著許多虛偽、欺騙和不誠實的現象,他應設法盡快杜絕。”
國王聽了農夫的解釋,連連點頭稱是。他賞給了農夫1000枚金幣。可是,自私的農夫沒有履行諾言,他一個人把錢獨吞了。
不久,國王又做了一個怪夢,夢見在他頭上懸掛著一把寒光閃閃的匕首。這次,他宣布,如誰能解夢,就獎賞5000枚金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