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順其自然:追求一種坦然與和諧的生存狀態(1 / 3)

我們在生活的過程中,自覺不自覺地選擇了一種屬於自己的狀態:有緊張忙碌,有悠閑自得,有苦中求樂,很難說哪一種狀態是好的或是壞的。但可以肯定的是,順其自然物我相諧的狀態,是最能使身心愉悅的一種狀態。

漂亮的死魚

一條漂亮的魚,生活在大海裏,總感到沒有意思,一心想找個機會離開大海。一天,它被漁夫打撈上來,高興得在網裏搖頭擺尾,它想:“這回可好啦!總算逃出了苦海,可以自由呼吸了。”

因為歡喜,它蹦得很高。當聽到漁夫與他兒子議論著用什麼方法將它烹飪的時候,它重重地摔了下來,昏了過去。

醒來時,發現自己竟然仍在水中,在一口破舊的水缸裏,它那身漂亮的斑紋救了它。漁夫決定將它養下,少吃一條魚實在無所謂,何況它是一條多麼美麗的魚啊!

魚歡暢地遊來遊去,在那隻破水缸裏。缸很小,太小了,可它仍不停下。一口水缸和一條漂亮的魚、快樂的魚。

每天,漁夫總會往水缸裏放些魚蟲,魚很高興,不停地晃動身子,展示漂亮的服飾,討漁夫歡喜。漁夫真的樂了,又撇下一大把魚蟲,魚大口地吃著,累了則可以停下,打個盹兒。魚兒開始慶幸自己的美妙命運,慶幸現在的生活,慶幸自己一身花衣。想到當初在海中,每天不得不自己出去尋找食物,還得時時提防大敵的突然襲擊。它那些朋友可能已有幾天沒吃過東西,也可能已成了他人腹中之物。想到這兒,它大口咽下一群魚蟲,自言自語道:這才是生活。

在它眼中,這分明是一條漂亮魚應得的待遇。

日子一天一天地過,魚兒一天一天地遊。似乎有些厭倦,但再也不願回到海裏去了。“我是一條漂亮魚。”它總這麼對自己說。

漁夫要出海了,這次可是出遠海,十天半月才能回家。留下兒子一人。第一天,魚沒按時吃到魚蟲。第二天,依然沒有吃的,他開始抱怨漁夫兒子這樣怠慢一條漂亮魚。第三天,它漸漸支持不住,餓得發慌。想到在海中,10天找不到食物,它依然行動敏捷,現在身子發了福,隻是遊水的本領大不如前了。第四天,終於有吃的了,不是魚蟲,而是漁夫兒子吃剩的殘羹。顧不上嫌棄,魚大嚼起來。它餓得實在不行了。漁夫兒子總是隔三差五地喂些殘羹給它吃,魚兒抱怨不停。

終於,消息傳來,漁夫出海遇難了。漁夫的兒子收拾了東西搬走了。什麼都帶上,隻忘了那條漂亮魚。魚在缸裏大喊:“嗨!帶上我,別丟下我!”沒人理它。

四周靜悄悄,隻剩下一口破水缸,一條漂亮魚。

魚很悲傷。想到昔日漁夫待它實在不薄,現在卻遇難身亡,它十分悲傷。想到自己今後無人照料,困於水缸,它覺得絕望。

魚抱怨,抱怨水缸太小,抱怨夥食太差,抱怨漁夫兒子對它無禮,抱怨漁夫輕易出海,甚至抱怨它決意離開大海時夥伴們為何不加勸阻,抱怨它所認識的一切,隻忘了抱怨它自己。

它又開始幻想。一個富商路過此處,發現一條漂亮魚,於是把它小心地收好,養在家中的大水塘裏,每天都有可口的魚蟲……

太陽升起來了,四周靜悄悄,隻剩下一口破水缸,一條漂亮的死魚。

生活就是這樣,你可以選擇在屬於你自己的空間裏自由翱翔。任何愛慕虛榮,幻想在別人的世界裏獲得幸福的人,永遠找不回自己真正的生活,也終將被生活的浪濤淘汰。

人生就是這樣,你在選擇一種幸福的同時,便放棄了另一種幸福。

生活是公平的

意大利古城龐貝城裏有位賣花女叫做倪娣雅。她雖雙目失明,但並不自怨自艾,也沒有垂頭喪氣把自己關在家裏,而是像常人一樣靠勞動自食其力。

不久,維蘇威大火山爆發,龐貝城麵臨一次大地震,整座城市被籠罩在濃煙和塵埃中,昏暗的午夜,漆黑一片。驚慌失措的居民跌來碰去尋找出路卻無法找到。但倪娣雅本就來看不見,這些年又走街串巷在城裏賣花,她的不幸這時反而成了她的大幸,她靠著自己的觸覺和聽覺找到了生路,而且她還救了許多人。因為她可以不用眼睛安全如常行走,她的殘疾已成為她的財富。

上蒼真的很公平,命運在向倪娣雅關閉一扇窗的同時,又為她開啟另一扇窗。世上的任何事都是多麵的,我們看到的隻是其中的一個側麵,這個側麵讓人痛苦,但痛苦卻往往可以轉化。有一個成語叫做“蚌病成珠”,這是對生活最貼切的比喻。蚌因身體上嵌入砂粒,傷口的刺激使它不斷分泌物質來療傷,到了傷口複合時,舊傷處就出現一顆晶瑩的珍珠。哪粒珍珠不正是由痛苦孕育而成的嗎?任何不幸、失敗與損失,都有可能成為對我們有利的因素。

生活也真的很公平,它可以將一個人的誌氣磨盡,也能讓一個人出類拔萃,就看你是怎樣一個人。

有與無

有位在家居士問智藏禪師:“請問師父,有沒有天堂和地獄?”

“有啊!”

“請問有沒有佛和菩薩?”

“有啊!”

“請問有沒有因果報應?”

“有啊!”

不管你問什麼,智藏禪師都答:“有啊!有啊!”

這位居士聽後,懷疑起來,就說:“師父,您說錯了。”

“我怎麼說錯了呢?”

“我問徑山禪師,他都說‘無’。”

“怎麼說的‘無’?”

“我問他有沒有因果報應,他說無;再問他有沒有佛和菩薩,他說無;我問他有沒有天堂和地獄,他說無。可是你為什麼卻說有呢?”

智藏禪師想了想說:“哦!原來如此,我問你,你有老婆嗎?”

“有。”

“你有兒女嗎?”

“有。”

“你有金銀財寶嗎?”

“有。”

“徑山禪師有老婆嗎?”

“沒有。”

“徑山禪師有兒女嗎?”

“沒有。”

“徑山禪師有金銀財寶嗎?”

“沒有。”

“所以徑山禪師對你說‘無’,我跟你說‘有’,因為你有老婆兒女啊!”

所謂的“幸福”和“命運”到底如何,完全取決於個人的想法和心態,你怎麼看,都可能成為事實。

怎麼爬出來比如何跌進去更重要

格裏·克洛納裏斯在北卡羅來納州夏洛特當貨物經紀人。在他給西爾公司做采購員時,他發現自己犯下了一個很大的錯誤。有一條對零售采購商至關重要的規則是不可以超支你所開賬戶上的存款數額。如果你的賬戶上不再有錢,你就不能購進新的商品,直到你重新把賬戶填滿——而這通常要等到下一次采購季節。

那次正常的采購完畢之後,一位日本商販向格裏展示了一款極其漂亮的新式手提包。可這時格裏的賬戶已經告急。他知道他應該在早些時候就備下一筆應急款,好抓住這種叫人始料未及的機會。此時他知道自己隻有兩種選擇:要麼放棄這筆交易,而這筆交易對西爾公司來說肯定會有利可圖;要麼向公司主管承認自己所犯的錯誤,並請求追加撥款。正當格裏坐在辦公室裏冥思苦想時,公司主管碰巧順路來訪。格裏當即對他說:“我遇到麻煩了,我犯了個大錯。”他接著解釋了所發生的一切。

盡管公司主管不是個喜歡大手大腳花錢的人,但他深為格裏的坦誠所感動,很快設法給格裏撥來所需款項。手提包一上市,果然深受顧客歡迎,賣得十分火爆,而格裏也從超支賬戶存款一事汲取了教訓。並且更為重要的是,他意識到這樣一點:當你一旦發現自己陷入了事業上的某種誤區,怎樣爬出來肯定比如何跌進去更加重要。

當你不小心犯了某種大的錯誤,最好的辦法是坦率地承認和檢討,並盡可能快地對事情進行補救。隻要處理得當,你甚至可以立於不敗之地。

法國思想家、文學家盧梭在50多歲時寫了自傳《懺悔錄》。在這部自傳中,他沒有美化自己,他以極其坦誠的態度,講述了自己的種種惡行與隱私。他是這樣說的:“請您把那無數眾生叫到我跟前來!讓他們聽聽我的懺悔,讓他們為我的種種墮落而歎息,讓他們為我的種種惡行而羞愧。然後讓他們每一個人在您的寶座前麵,同樣真誠地披露自己的心靈,看看有誰敢於對您說:‘我比這個人好。’”

是的,我們並非聖人,由於社會汙濁的浸染,我們的心靈難免產生渣滓。問題在於我們要正視它,不要讓它在心中安然存在。而對於陰暗東西的根除,最有效的辦法就是讓它暴露在太陽底下。這需要勇氣,需要自己對自己的高要求。要知道,這樣做最終並不會損壞你的形象,隻會提升你的自信,升華你的人格。“渣滓淨化,明月自來照人”。盧梭沒有因對自己心靈的解剖和赤裸裸的袒露而覺得無地自容,他懺悔了,他的心靈淨化了,他認為自己是世界上最純潔的人。

一些人之所以犯了錯誤還能贏得別人的尊重和信賴,是因為他們在犯錯誤之後沒有選擇掩飾和逃避,而是選擇了坦然地承認錯誤,真正做到了誠實無欺。

順應自然

世界建築大師格羅培斯設計的迪斯尼樂園馬上就要對外開放了,然而各景點之間的路該怎樣連接還沒有具體方案。格羅培斯心裏十分焦躁。巴黎的慶典一結束,他就讓司機駕車帶他去地中海海濱。

汽車在法國南部的鄉間公路上奔馳,這裏漫山遍野到處都是當地農民的葡萄園。當他們的車子拐入一個小山穀時,發現那兒停著許多車子。原來這是一個無人葡萄園,你隻要在路邊的箱子裏投入5法郎就可以摘一籃葡萄上路。據說這是當地一位老太太的葡萄園,她因無力料理而想出這個辦法。誰知在這綿延上百裏的葡萄產區,總是她的葡萄最先賣完。這種給人自由,任其選擇的做法使大師深受啟發。

回到住地,他給施工部拍了份電報:撒上草種,提前開放。

在迪斯尼樂園提前開放的半年裏,草地被踩出許多小道,這些踩出的小道有寬有窄,優雅自然。第二年,格羅培斯讓人按這些踩出的痕跡鋪設了人行道。1971年在倫敦國際園林建築藝術研討會上,迪斯尼樂園的路徑設計被評為世界最佳設計。

在這個世界上,不知道該怎麼辦的時候,選擇順其自然,也許是最佳選擇。同樣地,人在生活無所適從的時候,選擇順其本性,也許不失為聰明之舉。

放棄奢華

卡文迪許出身貴族,擁有“爵士”封號,還擁有大筆存款,是英格蘭銀行的最大客戶。但他終生不娶,不理衣著,全心致力於科學研究,無暇顧及生活瑣事。他的衣服大多是舊式的,滿是褶皺,扣子掉了也不管。

一次,他到皇家學會去,順便穿了一件在實驗室工作時被硫酸燒壞了的破大衣,以致被認為是個流浪漢,門衛說什麼也不肯讓他進去,待他通報了姓名,得到許多人的認可後,才放他進去。

平時,他吃得也很簡單,就是偶爾請科學家吃飯,一般也隻是一條羊腿。仆人笑著提醒他,一隻羊腿不夠5個人吃,他才改口說:“那就準備兩隻吧!”

人們問他:“你那麼有錢,為什麼又那麼‘寒酸’呢?”

他自信而無愧地說:“我認為科學家的時間應當最少地用在生活上,而應當最多地用在科學上。”

著名物理學家彼埃爾·居裏說過:“我們不得不飲食、睡眠、遊戲、戀愛,也就是說,我們不得不接觸生活中最甜蜜的事情;不過我們必須不屈服於這些事情,在做這些事情的時候,我們仍須保持我們一心從事的一些思索,使它們仍然居優越地位,使它們在我們的可憐頭腦中繼續冷靜地進行。”

放棄生活中的奢華,追求更高的目標才能擁有更好的生活,也才能在人生中贏得更大的超越。

活得粗糙點兒

休息了兩天,星期一上班,卻見同事無精打采,一臉疲倦,我問她這兩天忙什麼了,她說:“整理房間,清理櫃櫥,大清掃,洗衣服、被褥、床單、窗簾,擦門窗、桌櫃、地板,兩天沒閑著,比上班還忙。”我以前去過她家,特別幹淨,名副其實的一塵不染,可以和星級酒店媲美。

就像廣告上說的,能夠有一個五星級的家當然是好,可是要看看付出的代價是不是太大。有的人為了裝飾一個值得自豪的家,省吃儉用,置辦高檔家什,有了夠星級的家,又得打掃除塵,天天忙個不停,這並不是一件合算的事。記得有一位名人說過:並非所有的事情都值得全心全意做。從這個意義上說:人,不如活得粗糙一點兒。家是休息的地方,相對舒適整潔一些就可以了。

世界太大了,想做的事太多了,可是人生太有限了,能做得過來嗎?許多人在許多事情上把自己弄得精疲力盡,等到了真該做點什麼的時候已經力不從心了。人說難得糊塗,其實是在細枝末節的事上粗糙點,留著精力、留著體力去做真正有意義有價值的事,那才活得更有價值。

隨愛“遠行。”

薑術是一位醫生,在北京一家很有名望的醫院工作。丈夫張儀是一家工程公司的老總,每天忙得不可開交,馬不停蹄地在各地跑來跑去,兩人見麵的時間很少。隻是偶爾在周末才聚一聚。

一次,薑術和張儀偶然間在醫院的急診室相遇了。張儀向妻子解釋說:“我帶一個女孩來看病,她是我單位的員工,由於工作勞累過度暈倒了。”薑術看了那女孩一眼,女孩看上去比張儀小很多,臉上帶著點野性。薑術心裏有一種說不出來的感受。

她便偷偷地到丈夫工作的公司去打探。大家都說從來沒有見過像她所描述的這樣一個女孩。

薑術聽後,立即像失去重心一樣。回來後,她給丈夫打了電話,說她已出差在外地,要一個月後才回去。

接著她便到丈夫的公司附近蹲守。

蹲守的結果是證明了那女孩已與張儀同居很久。怎麼辦?是離婚還是抗爭?薑術陷入了極度痛苦的深淵。那個晚上,她坐公共汽車回家。

車開得很慢,司機好像很懂薑術的心情。車上隻有三個乘客,另外兩個乘客在給親人打電話,臉上洋溢著幸福的表情。薑術痛苦地閉上眼睛,回想起攤放在桌上半年多的《離婚協議書》。

突然有人叫她,是那位司機在跟她說話:“妹妹,你有心事。”薑術沒有回答。“我一猜您就是為了婚姻。”薑術的臉色微微地有點冷暗。可司機卻當沒看見一樣繼續說:“我也離過婚。”

薑術眼睛微微一亮,便豎著耳朵聽。

“我和我的妻子離婚了。”薑術的心不由緊了一下。“她上個月已經同那個男人結婚了,他比她大4歲,做翻譯工作,結過婚,但沒孩子。聽說,他前妻是得病死的。他性格挺好的,什麼事都順著我前妻,不像我性子又急又強,他們在一塊兒挺合適的。”

薑術覺得這個司機很不尋常。

“妹妹,現在社會開放了,離婚不是什麼丟人的事,你不要覺得在親友當中抬不起頭。我可以告訴你,我的妻子不是那種胡來的人,她和那個男人在大學裏相愛四年,後來那個男人去了國外,兩人才分手。那個男人在國外結了婚,後來妻子死了,他一個人在國外很孤獨,就回來了。他們在同學聚會上見了麵,這一見就分不開了。我開始也恨,恨得咬牙切齒。可看到他們戰戰兢兢、如履薄冰地愛著,我心軟了,就放他們一條生路……”

薑術的眼睛有些濕潤了,她想起丈夫寫給她的那封信:

我沒有想到會在茫茫人海中與她邂逅。在你麵前,我不想隱瞞她是一個比我小很多的女人。我是在1萬米的高空遇見她的,當時她剛剛失戀。我們談了幾句話之後,她就坦誠地告訴我她是個不好的女孩,後來我知道她和我生活在同一座城市,我不知為什麼,從那一天起,心裏就放不下她。後來我們頻頻約會,後來我決定愛她,照顧她一生。因為她,我甚至想放棄一切……

車到家了,薑術慢慢地走上樓。第二天她很平靜地在《離婚協議書》上簽了字。

當你所麵臨的是這種婚外萌發的真情時,這種真愛就如生長在荊棘叢中的一株野花,在臨近深秋時綻開。雖然它開得不是地方,不合時節,但它已在涼涼的秋風中顫栗地開放。你又何須一腳踏死?即使踏死你也將付出慘重的代價。不如退後一步,像一首歌中唱的那樣,人生沒有翻不過的山,沒有趟不過的河,更沒有過不去的坎。

因為在人生的旅途上,生活給了你傷痛、苦難,同時也給了你退路和出口。所以當你所愛的人為了另一個珍愛的人要執意離你“遠行”時,你無需作傷痕累累的最後決鬥,在適當的時候選擇放手才是最明智的決定。

完美計劃

吉姆性格內向,為人老實,他受過良好的教育,有一份安定的會計工作,一個人住在芝加哥,他最大的心願就是早點結婚。他渴望愛情、友情、甜蜜的家庭、可愛的孩子以及種種相關的事,他有幾次差點就要結婚了。有一次隻差一天就結婚了,但是每一次臨近婚期時,吉姆都會發現自己的愛情不夠完美,而與女友分手。

兩年前吉姆終於找到了夢寐以求的好女孩。她端莊大方,聰明漂亮又體貼。但是,吉姆還要證實這件事是否十全十美。有一個晚上當他們談到婚姻大事時,新娘突然說了幾句坦白的話,吉姆聽了有點懊惱。

為了確定他是否已經找到理想的對象,吉姆絞盡腦汁寫了一份長達4頁的婚約,要女友簽字同意以後才結婚。這份文件又整齊,又漂亮,看起來冠冕堂皇,內容包括他所能想象到的每一個生活細節。

他把他們未來的朋友、他太太的職業、將來住哪裏以及收入如何分配等等,都不厭其煩地事先計劃好了。在文件結尾又花了半頁的篇幅列出女方必須戒除或必須養成的一些習慣,例如抽煙、喝酒、化妝、娛樂等等,準新娘看完這份最後通牒,勃然大怒,她不但把它退回,又附了一張便條,上麵寫道:“普通的婚約上有‘有福同享,有難同當’這一條,對任何人都適用,當然對我也適用,我們從此一刀兩斷!”

當吉姆先生收到被退回的婚約時,還委屈地說:“你看,我隻是寫一份計劃書而已,又有什麼錯?婚姻畢竟是終身大事,你不能不慎重行事啊!”

老實厚道的吉姆可真是大錯特錯,苛求自己的愛情必須完美。殊不知,沒有人願意接受別人界定給自己的條條框框,更沒有人願意為了別人的“完美印象”而拚命地壓抑自己的真實感受。吉姆的女友終於被他的“完美計劃”嚇跑了,一場精心策劃的“完美愛情”就這樣泡湯了,愚蠢的、書呆子氣十足、不識時務的吉姆現在除了抱怨自己的無能之外,實在不知道該如何是好。

道德與享樂

猶太人有一則關於道德與享樂之間的關係的寓言,其中以比喻的方式表達了他們的看法。

有一艘船在航行途中遇到了強烈的暴風雨,偏離了航向。到次日早晨,風平浪靜了,人們才發現船的位置不對,同時,大家也發現前麵不遠處有一個美麗的島嶼。船便駛進海灣,拋下錨,作暫時的休息。從甲板上望去,島上鮮花盛開,樹上掛滿了令人垂涎的果子,一大片美麗的綠蔭,可以聽見小鳥動聽的歌聲。於是,船上的旅客自然地分成了五組。

第一組旅客認為,如果自己上島遊玩時,正好出現順風順水,那就會錯過起航的時機。所以不管島上如何美麗好玩,他們堅持不登陸,守候在船上。

第二組的旅客急急忙忙地登上小島,走馬觀花地聞聞花香,在綠蔭下嚐過了水果,恢複精神之後,便立刻回到船上來。

第三組旅客也登陸遊玩,但由於停留的時間過長,在剛好順風之時,以為船要開走而慌慌張張地趕回來,結果,有的丟了東西,有的失去了好不容易才占下的理想位置。

第四組的旅客雖然看到船員在起錨,但沒看到船帆揚起,而且以為船長不可能扔下他們把船開走,所以,一直停留在島上。直到船要起航之時,他們才心急慌忙地遊到船邊爬上船來。其中有些人為此受了傷,直到航行結束,也沒有痊愈。

第五組旅客由於在島上陶醉過度,沒有聽到啟航的鍾聲,被留在了島上。結果,有的被樹林中的猛獸吞吃了,有的誤食有毒的食物而生了病,最後全部死在島上。

故事中的船,象征著人生旅途中的善行,島則象征快樂,各組的旅客象征對善行和快樂持不同態度的世人。

第一組的人對人生的快樂一點兒不去體會;第二組的人既享受了少許快樂,又沒有忘記自己必須坐船前往目的地的任務,這是最賢明的一組;第三組的人雖然享受了快樂並趕回了船上,但還是吃了些苦頭;第四組也勉強趕回船上,但傷口到目的地還沒有愈合;人類最容易陷入的境地還是第五組,往往一生為了虛榮而活著,忘記將來的事而不知不覺吃下有毒的甜蜜果實。

一定要把握住享樂的分寸。適度享樂而不忘追求善行的人才是最賢明的。

提醒自己

一個老太太坐在馬路邊望著不遠處的一堵牆,總覺得它馬上就會倒塌,很危險。於是見有人向那裏走過去,她就善意地提醒:“那堵牆要倒了,遠著點走吧。”被提醒的人不解地看著她,大模大樣地順著牆根走過去了——那堵牆沒有倒。老太太很生氣:“怎麼不聽我的話呢?”又有人走來,老太太又予以勸告。三天過去了,許多人在牆邊走過去,沒有遇上危險。第四天,老太太感到有些奇怪,又有些失望:“它怎麼就不倒呢?眼見著要倒啊!”她不由自主地走到牆根下仔細觀看,然而就在此時,牆終於倒了,老太太被掩埋在灰塵磚石中,氣絕身亡。

提醒別人時往往很容易,很清醒,但能做到時刻清醒地提醒自己卻很難。所以說,許多危險來源於自身,老太太的悲哀便由此而生。

不當銀行家的廚師

有一位中國的MBA留學生,在紐約華爾街附近的一間餐館打工。一天,他雄心勃勃地對餐館大廚說:“你等著看吧,我總有一天會打進華爾街的。”

大廚好奇地問道:“年輕人,你畢業後有什麼打算呢?”

MBA很流利地回答:“我希望學業一完成,最好馬上進入一流的跨國企業工作,不但收入豐厚,而且前途無量。”

大廚搖搖頭:“我不是問你的前途,我是問你將來的工作興趣和人生興趣。”

MBA一時無語。顯然他不懂大廚的意思。

大廚卻長歎道:“如果經濟繼續低迷下去,餐館不景氣,那我就隻好去做銀行家了。”

MBA驚得目瞪口呆,幾乎疑心自己的耳朵出了毛病,眼前這個一身油煙味的廚子,怎麼會跟銀行家沾得上邊呢?

大廚對MBA解釋:我以前就在華爾街的一家銀行上班,天天披星戴月,早出晚歸,沒有半點自己的業餘生活。我一直都很喜歡烹飪,家人朋友也都很讚賞我的廚藝。每次看到他們津津有味地品嚐我燒的菜,我就高興得心花怒放。有一天,我在寫字樓裏忙到淩晨一點鍾,才結束了例行公務。當我啃著令人生厭的漢堡包充饑時,我下定決心要辭職,擺脫這種工作機器般的刻板生活,選擇我熱愛的烹飪為職業。現在,我生活得比以前要愉快百倍。

這樣的事例,對於中國人來說是不可思議的。因為,中國人在選擇職業時,第一看體麵,第二看收入,兩者兼得,就足以在人前人後風光炫耀了。成敗榮辱,全都擺在麵子上,而麵子是要人捧的,無人喝彩,就如同錦衣夜行般無趣。可對於西方人來說,無論從事任何職業,都沒有高低貴賤之分。他們更注重的,是對事業的興趣,自我價值的實現,成功與否的體現,不必通過與別人比較來證實,更不需要別人的肯定來滿足。

真實的屬於自己的人生,是一種享受。一個完美的人生,不見得要賺很多的錢,也不見得要有很了不起的成就。在一份簡樸平淡的生活中,活得快樂而自我,也是一種上乘的人生境界。

追逐欲望能帶來滿足,放下欲望卻能得到一份心靈的滋潤。如果一輩子不能真正為自己活一次,那是不是白活呢?

保持開放的心

有一個富翁,為了教自己那個每天精神不振的孩子知福惜福,就送他到當地最貧窮的村落住了一個月。一個月後,孩子精神飽滿地回家了,臉上並沒有帶著被“下放”的不悅,讓富翁感到不可思議。

他想要知道孩子有何領悟,問兒子:“怎樣?現在你知道,不是每個人都能像我們過得這麼好吧?”

兒子說:不,他們過的日子比我們還好。因為我們晚上隻有電燈,而他們有滿天星星。

我們必須花錢才買得到食物,而他們吃的是自己土地上栽種的免費糧食。

我們隻有一個小花園,可是對他們來說山間到處都是花園。

我們聽到的都是城市裏的噪音,他們聽到的卻是大自然演奏的美妙音樂。

我們工作時精神緊繃,他們一邊工作一邊大聲唱歌。

我們要管理傭人、管理員工,有操不完的心,他們隻要管好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