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在職場,我們每天至少有8個小時必須和同事共處一室。顯然,與各種各樣的同事和睦相處,對個人的工作與前途都有極大的影響。靠同事的幫助擺脫困境,借助同事之力得以解圍,常常是很必要的,因為每個人不管有多大本事,時間和精力畢竟有限,總有考慮不周、顧及不到的地方。所以,年輕人需要與同事合作愉快,讓同事成為自己在工作中的好幫手。
在現代社會中,既強調專業分工和技術特長,又注重彼此的精誠合作。在一個單位裏,各部門的工作盡管相對獨立,但為了把每件工作做好,各個部門的同事都需要互相團結、密切配合,朝著同一個目標進發,形成合力,方能成就大業。而且,一個年輕人在生活和職場中的成功,往往取決於你與他人合作的結果。
所謂“合作”,是指在群體環境中普遍發生的社會關係。群體,一般被定義為一起工作以實現共同目標的一群人。群體的成員互相作用,彼此溝通,在群體中承擔不同的角色,並建立群體的同一性。會合作的人事事易成,而不會合作的人經常會遊離於團隊之外。
在單位裏,於建飛是一個老員工,有著多年的從業經驗。但他的性格內向,不擅長與人交往,而且很少主動去幫助遇到困難的同事。
今年年初,他所在的部門又進了一位新職員秦峰。由於工作需要,主管把他倆安排在同一個項目小組,還讓於建飛多帶帶秦峰,幫助他盡快熟悉業務。
盡管於建飛當時就滿口答應了,但在實際工作中卻很少詢問秦峰的困難。平時,即使秦峰向他詢問一些單位內部的管理章程,他也總是隨口敷衍、愛理不理。因為他總是認為,帶新人並不是自己職責範圍內的事,他也沒有義務為一個新員工浪費自己的時間和精力。
在這種心理的引導下,於建飛的人緣越來越差了。公司裏的同事,誰也不喜歡跟他交朋友,甚至平時見麵連一聲招呼也沒有。每逢大家抽空坐在一起,討論一些熱點話題時,都會把他當成局外人。
有一天,於建飛準備出門辦事,打算借用同事藍盈的自行車。沒想到,他才剛開口,藍盈馬上就說“等會有點事,我自己要用。”但是,一直到晚上下班,她也沒有離開公司半步。後來,當她和同事們聊天,談到這件事情時,非常不屑地說:“以前有好幾次,我請他幫點小忙,其實隻是舉手之勞,他每次都一口回絕。現在他有事了,可我憑什麼要幫他呢?”
看著身邊一個個同事,彼此之間的關係都那麼好,而自己卻陷入了人際交往的危機中,於建飛的心中也覺得非常著急。雖然他很想有所改變,卻又不知道從哪裏入手。
在這個故事裏,於建飛陷入人際關係的僵局,並且被同事疏遠,關鍵在於他不懂得同事關係的重要性,沒有體會到團結協作的價值,因而在工作場合總是拒絕與同事進行合作。在他看來,自己是一位老員工,資格老、經驗足,沒有什麼地方需要別人幫忙,所以對於同事的求助,他向來都置之不理。這就導致在他需要幫助的時候,同事們也紛紛遠離或當麵拒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