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章 夢的實用(1 / 3)

應該把夢作為迷信排斥嗎?

新的一年到來,為了占卜接下來的一年會發生的事情,或為了驅除過去一年的厄運,正月初二,人們會把紙做的寶船放在枕頭下,這樣在新年首次做夢時便能遇上好夢。這是我國自古以來的習俗,現在依然這樣做的達幾萬人。有人說在文明的今天,還盛行這樣的迷信,讓人堪憂。但退一步想,有人指責這是迷信,然而這是否果真是迷信,還有反問的空間。

夢啊夢,

辨不清夢與現實,

不知身處於何世。

這是古人的詠歎,現在也有不少人有同感。

人們常說:“人生如夢。”人生到底是不是夢,不管是學者還是高僧,現在還是難以斷定。

夢裏死去夢裏活,

一朝醒來方知苦。

謂之曰釋迦轉世。

這是猩猩庵原鬆(江戶時代的俳人)的狂歌①。睡夢中的是人生,還是醒來後的才是人生?即使是問哲學家和宗教家夢本身是什麼、夢的範圍包括哪些,他們也無法給我們滿意的解答。更何況是我們,就更不敢斷言哪種說法是正確的。但如果說用“夢”這個字用作不真實的事、不是現實的事以及我們平時所說的“不是真的”等意思,那我想說人生絕對不是夢。

我之所以這麼說,是因為沒有比人生更真實的東西了。事實就是事實,過於真實的就是真的人生。美國詩人朗費羅(H.W.Longfellow)在詩歌《人生禮讚》(APsalmofLife)中就歌詠了人生不是夢,這是非常正確的說法。

夢也是人生的一部分

但夢也是人生的一部分,幾乎沒有無夢的人生。假設“聖人不做夢”這句話是正確的,既然並非所有的世人都是聖人,那夢就還是人生的附屬品。如果把不真實的稱為夢,那就必須說未來、理想都是夢。但有時,夢反而會比平實所說的現實更加真實,清清楚楚地做夢的時候,我們會懷疑:“這是真的嗎?”“我是不是在做夢?”這是人們經常說的話。有時,在現實中,人們自己感覺不到真實性的時候會想:“我是不是在做夢?”

假設發生了不是平時會發生的、不是人生常態的事情。假如禍不單行,遭遇火災又喪父喪母、失去孩子或自己患上重病,即人生所有的苦難都蜂擁而至,這是人生中的現實的現實,即除去了人生的蓋子,已經跌落到了人生的穀底。人在遇到這種情況的時候就會想“我是不是在做夢”,而且內心也會祈禱這隻是一場夢。

夢是什麼?

我們通常說的夢,指的是無意識時內心所感觸到的事情。所謂無意識,通常指的是睡眠狀態。所以,我們把睡眠中發生的事稱為夢境。那麼,人生的事情是否真的隻是發生在有意識的時候呢?

人一天的睡眠時間通常是八個小時,假設這段時間思想、意識都中止了,那麼,一天中人隻有三分之二的時間有意識。假如人活六十年,就是有四十年有意識,其他二十年就完全是在無意識中度過的。但這二十年的時間裏,果真是完全沒有意識地度過的嗎?如果稍微有點意識,其作用是否隻是讓有意識的時間即四十年的意識時間休息一下呢?我認為,二十年這麼長的時間絕不簡單,這段時間不止是為了讓身體、精神休息,即使是休息,這個休息也絕非完全不做任何事情。

農業有休田的說法,但絕不是田地裏不種任何作物的意思,而是為了讓來年作物增產的休息。人類的睡眠時間也一樣,不是什麼都不做的消極的意思,而是在為起床後能更好地活動儲備力量。所以,這段時間所做的夢,並非疲憊的身體產生的幻覺,即不是俗話說的內心的苦惱,而是精神上的營養品。

把睡眠時間用於提高自我

不止有意識的時候是人生,知覺存在的時候並不是人生的全部。無牽無掛時、睡眠時,對於人生來說都是非常重要的時刻。

從長短上來說,如前所述,睡眠時間占了人生的三分之一。我們經常聽說,這段時間人的力量什麼都做不了,或者睡眠中如同死亡一般。通常,人們把睡眠與死亡等同看待。因此,莎士比亞的悲劇《哈姆雷特》中寫道:“死了,睡著了……睡著了也許還會做夢。”他把死與睡眠等同看待,隻是有時間的差異。

所以,如果把人生分為生與死來討論,那睡眠就屬於死亡的部分,睡眠時間以及期間所做的夢都是人生的一部分。這段時間即使沒有直接的知覺意識,也是人生的重要時刻。如果用心,這段時間也能為提高自我儲備資本。古人有“夢魂”的說法,古時詩歌中有:“憶君夢魂幾往返,盼君相告夢之路。”還有:“天長地遠魂飛苦,夢魂不到關山難。”等等,這些詩句中所指的都是睡眠時的心理作用,這些對於今天的學者來說,依然是難以割舍的優美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