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76年8月,左宗棠指揮清軍發起了北疆戰役。清軍將領劉錦棠按照“緩進急戰”的原則,率清軍乘夜間敵人睡覺的機會,急速發起猛攻,很快就占領了古牧地。烏魯木齊守將——投順阿古柏的中國人白彥虎,’見勢不妙,首先逃跑了。其他敵軍見主將臨陣逃脫,也跟著敗下陣去。清軍僅花了10天的時間就順利地占領了烏魯木齊,很快就收複了伊犁以外的北疆地區。左宗棠的第一步計劃順利實現了。接著就準備向南疆進軍。

1877年4月中旬,左宗棠適時地發起了天山戰役。劉錦棠一部攻達阪城,僅用四天時間就全殲守敵,無一漏網。接著分兵一部與他部清軍攻克吐魯番城,前後不到半個月就順利結束,總計殲敵2萬餘人,救出百姓2萬餘人。至此,清軍完全打開了進軍南疆的門戶。

天山戰役結束後,左宗棠又決定部隊“緩進”。因為籌運糧草、軍侗需要時間,等糧餉籌運足夠時,再舉進兵。

清軍的“緩進”以及阿古柏因戰敗惱怒突然中風而死,又客觀上促進了阿古柏營壘的分化瓦解,其內部為爭權奪利而爆發了一場內亂。這給清軍繼續進兵造成了新的有利條件。

左宗棠抓住有利時機,部署了南疆戰役計劃。

1877年9月下旬,劉綿棠受命發起了南疆戰役。他親率精銳步騎,一個月馳驅3000裏,在維吾爾族人民的支持和協助下,一舉收複了東四城,12月又收複了西四城。阿古柏部屬除一小部投奔沙俄外,餘部全被殲滅。

這樣,淪陷十多年的天山南北終於回到了祖國的懷抱,在新疆這塊土地上徹底消滅了阿古柏的侵略勢力。

以靜待嘩——徐海東殲敵先疲後打

以靜待嘩,先疲後打,這是名將徐海東指揮藝術中的一大特點,也是他以弱勝強、屢戰屢勝的拿手好戲。

1935年4月20日,蔣介石命令原在鄂豫皖邊區的東北軍六十七軍三個師,駐鄭州的九十五師入陝,彙合第四十軍、第四十四師和陝軍一部,共41個團,由楊虎城統一指揮,向紅二十五軍發動大規模“圍剿”。由於敵人兵力占絕對優勢,故氣焰十分囂張,揚言要三個月內,趁徐海東率領的紅二十五軍千裏跋涉剛到陝南,立足未穩之機,徹底消滅紅二十五軍,想拔掉這個尚未來得及與主力會合的“獨刺”。

麵對十倍於己的敵人大軍壓境,稍有不慎,不僅不能打破敵人的“圍剿”,而且麵臨敵人“吃掉”的危險。隻有機智同敵人周旋,適時殲敵,方可打破“圍剿”。

6月初,行動開始後,徐海東率部由鄖西二天門出發,按照預定方案,先向北,後向東,再向南,飄忽不定,今天30公裏,明天40公裏,天天走,夜夜行,拖著敵人走。

6月15日晚,徐海東的第一步計劃開始了。他突然帶領部隊轉頭南下,連夜疾行65公裏,一舉攻占了敵第四十四師在鄂豫陝邊界的戰略要地和補給站——荊紫關,全殲守敵200多人,繳獲了部隊急需的大量軍需物資和給養,既補充了自己,又掐斷敵人的補給線,真可謂一舉兩得。

徐海東這突然的一擊,敵人果然上鉤了。敵軍重新調整部署,以六十七軍三個師、第四十四師和西北軍警一旅等部,急急忙忙向荊紫關方向撲來。

6月的天氣,時而烈日當頭,時而暴雨澆身,路途坎坷。敵人在這種天氣下行軍十分艱難,如蝸牛似地前進。徐海東率領的紅軍由於在荊紫關得到了軍需給養補充,又在那裏得到了充分的休息,士氣很高。在這種態勢下,徐海東又布下了第二張大網,等待下一個獵物上鉤。

當敵人迫近荊紫關時,徐海東率領部隊,與敵人保持著適當的距離,拖著敵人沿著陝南的崇山峻嶺繼續前進。

6月25日,徐海東率領部隊來到預定的作戰地區後,經過認真分析、精心勘察地形和休整準備,決定殺個回馬槍,並將打擊的對象瞄準孤軍深入的誓一旅。

警一旅旅長唐嗣桐是黃埔軍校畢業的“名將”,從未吃過敗仗,驕橫之極,一心想搶個頭功。可他忘了他的部隊已經過了20多天的疲憊行軍,其官兵的士氣已經極為低落。

7月2日拂曉,當唐嗣桐率部毫無戒備地走至袁家河口時,張網已待多時的紅軍突然出擊,警一旅頓時亂作一團。戰鬥僅僅持續了8個小時,敵1800餘人全部被殲,旅長唐嗣桐也當了紅軍的俘虜。

誓一旅覆滅,旅長被俘,此事震動了陝南,也震動了整個東北軍和西北軍。雖然“圍剿”總指揮楊虎城在蔣介石的催促下,多次電令餘部繼續追擊,然而早已疲憊不堪、被嚇破了膽的敵軍左顧右盼,誰也不敢輕舉妄動了。隻此一仗,敵人對紅二十五軍的這次“圍剿”就被徹底粉碎了,而製勝的法寶則是水道以靜待嘩的謀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