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麼一來,既避免了蘇聯人的尷尬,王先生的尊嚴也保住了,招待會繼續進行。
1961年5月9日,周恩來前往機場歡送陳毅赴日內瓦參加和平解決老撾問題的會議。飛機起飛後,他照例興致勃勃地同前來送行的外國使節寒暄。有一位使節半開玩笑地問:“閣下可能再去日內瓦嗎?”
周恩來想了一想,便用英語回答說:“Sorry, I am not the Foreign Minister anymore!”(很遺憾,我不再是外交部長。)說完立即回頭問翻譯說得對不對,周圍的氣氛頓時活躍起來。
1963年12月下旬,周恩來訪問摩洛哥王國。
在與國王的談話中,哈桑國王提出了一個出人意料的問題,他笑著說:“當今世界上像我們這樣的國王、皇帝已為數不多了,不知今後會怎麼樣?”
這是一個難以做出肯定回答的問題。因為國王、皇帝現在不多,將來肯定更少,還可能會沒有。但這樣做答,未免顯得不太友好。再說也不應該,因為哈桑王朝是反對帝國主義、反對殖民主義的,政府也是愛國政府,和中國關係也不錯。
不答,不友好;答,又難以直言。這就是周恩來麵臨的難題。
但這道難題並沒有難住周恩來,他緊接著哈桑的問話風趣地說:“你們可以組織一個委員會,開個會商量商量嘛!陛下還可以擔任這個委員會的委員長嘛。”
在座的陳毅副總理也隨之說道:“亞洲有個西哈努克親王,我們是好朋友,可邀請他參加。”
說畢,三個人都哈哈大笑。
哈桑國王大概事先有所準備,周恩來總理和陳毅副總理回答得如此巧妙,既回答了問題,又不會違心或影響友好關係,還妙趣橫生,不能不讓哈桑國王折服!
有一次,周恩來在加德滿都舉行記者招待會,在場的美國記者故意拿著中國和尼泊爾兩國分別出版的地圖,指出兩國邊境在珠穆朗瑪峰這一段的畫法不一致,並借此提問:“關於埃佛勃朗峰(即珠穆朗瑪峰)的問題,在這次會談中是否已做出了決定?您剛才的話,是否意味著由中尼兩國來平分這座山峰,尼泊爾是否同意?”
周恩來立即回答:“無所謂平分。當然,我們還要進行友好的協商。這座山峰把我們兩國緊緊地聯結在一起,不是你們所說的把我們兩國分開!”
邊界問題是一個敏感的問題,美國記者的提問既是挑釁又是圈套,簡單回答是或不是都會掉進陷阱。周恩來識破其險惡用心,改“平分”為“聯結”,表明了我國解決同鄰國邊界問題的基本方針,強調了睦鄰友好政策,所言無懈可擊,令美國記者大為失望。
對於對方擔心的事情,周恩來也總是能夠妙語釋疑。
1956年,新加坡前首席部長戴維·馬歇爾參加新加坡工商考察團來中國訪問考察。10月9日,周恩來接見了他。戴維說出了自己的也是新加坡許多人的疑慮:華僑的雙重國籍問題。
這個問題極具代表性。居住在東南亞各國的華僑約有1000多萬人,又多是第二代和第三代。根據各國和舊中國的法律,他們是有雙重國籍的人。不過,這使居住國很擔心,也使華僑處於極不利的地位。這是個重大的國際問題,也直接關係到新中國的國際形象。
所以,周恩來說:“凡是已經或自願取得當地國籍的華僑,就當然喪失了中國國籍,他們和中國的關係是親戚關係。華人成為所在國公民後應當效忠入籍的國家,應當同當地人民一道為所在國政治、經濟獨立和文化繁榮做出貢獻。同時,也希望海外華人為促進所在國人民同中國人民的友誼、為兩國之間的經濟文化交流起積極作用,以利於促進我國同華人眾多的國家的友好關係。”
“他們和中國的關係是親戚關係。”一句話,語言親切、幽默,態度明確,極其清晰地闡明了新中國關於華僑的雙重國籍的政策,消除了東南亞華僑居住國的懷疑和顧慮,同時還粉碎了帝國主義和各種保守勢力在華僑問題上的造謠、汙蔑和挑撥離間。
對方的過分要求,周恩來則機智又不失禮貌地加以拒絕,還能讓對方不難堪。
1971年基辛格博士為恢複中美外交關係秘密訪華。在一次正式談判尚未開始之前,基辛格突然向周恩來總理提出一個要求:“尊敬的總理閣下,貴國馬王堆一號漢墓的發掘成果震驚世界,那具女屍確是世界上少有的珍寶啊!本人受我國科學界知名人士的委托,想用一種地球上沒有的物質來換取一些女屍周圍的木炭,不知貴國願意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