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章 語言幽默 事半功倍(2)(2 / 3)

這個記者接著又提出一個似乎更尖銳的問題:“中國為什麼反對東西方和平協商?”這使記者招待會的氣氛陡然緊張起來,人們屏息靜聽中國總理做何回答。

周恩來不假思索地反問道:“中國政府什麼時候說過這樣的話?我不曉得。”

反客為主,變被動為主動,把記者踢過來的皮球又踢回去。

突如其來的反問,使這個美國記者頓時語塞。過了好一會兒,才回答道:“因為中國政府反對部分禁止核試驗條約,人們設想,中國反對緩和東西方關係,反對一步一步地解決問題。”

周恩來笑了笑,解釋說:“這是兩回事。絕不能認為由於中國反對部分禁止核試驗條約就說中國政府反對東西方談判和緩局勢。”

他語氣緩和地繼續說道:“你想想,如果中國反對東西方緩和局勢,為什麼中國大使在華沙同美國大使進行了8年多的會談呢?談判次數達118次。我的曆史知識有限,在現代史上,這樣長的談判恐怕是空前的。會談8年多雖然沒有解決問題,但還在繼續談。怎麼能說中國不要和平協商呢?我希望通過你的美國雜誌向美國人民致意,告訴美國人民,中國人民願意同美國人民友好,但是,美國政府對中國的侵略政策和戰爭政策我們是要反對到底的。必須把這兩件事區別清楚。”

周恩來微笑地注視著這個處於窘境中的美國記者,隻見他連稱:“是、是。”

周恩來的對答征服了出席招待會的各國記者。美聯社記者說,周恩來“得心應手地回答了所有問題”,不少原來對中國有誤解的人改變了看法。

反唇相譏

在猝不及防的詰難下,在別有用心的挑釁麵前,周恩來總是在談笑間使對方的詰難不攻自破。

周恩來的語言以其精辟、準確、幽默而富有思辨性和戰鬥力而著稱。他極具誘惑力和鼓動性的語言不僅讓他在對手麵前所向披靡,還讓對方也心悅誠服。

在遇到猝不及防的問題時,如果能及時做出巧妙的對答,就很容易抓住對方的心,讓對方折服。周恩來就是一個這樣的人。

1957年9月7日,周恩來會見第一次來我國訪問的美國青年代表團。代表團團長說,我們事先有個協議,每人隻問一個問題,這樣大家都有機會。

周恩來說:“這是機會均等?”

團長說:“正是。”

於是,一個代表問:“24名美國記者是否被允許進入中國?”

周恩來答:“關於記者問題,就適用你們團長剛才說的原則,就是機會均等,彼此互惠,有來有往。可是美國政府不但禁止中國記者去美國,而且不允許美國記者到中國來。今天在座諸位雖然沒有記者,但是聽說也有幾位是兼做記者的,這等於說美國記者先到了中國。從你們的接觸中,可以看到中國是不是對外國新聞記者開放,並且在互惠的基礎上開放。”

又有一位代表問:“美國國務院對我們說,我們來中國,同中國青年接觸並且親眼看看中國,這件事情本身就是違反美國最大利益的。我知道周總理不願幹涉美國內政,可是你是否能夠對這件事情評論一下?特別是對今後美國人到中國來旅行的問題。”

周恩來說:“你問我個人,我看不出美國青年或美國其他朋友到中國來有什麼違反美國最大利益的。諸位既然來了,大概也有同感。如果違反美國利益,諸位就不會來了。我看諸位都是愛護祖國的嘛。美國國務院說不是,說你們來了是違反美國最大利益的,這不是矛盾嗎?”

接著,又有人問:“聽說現在中國領導人對於國內政策意見很不一致,特別是關於‘百花齊放’的政策。這種說法是不是正確?不一致的地方究竟是什麼?能不能取得協調?你是否認為現在有個人爭奪權力的問題?”